秦登文
【摘 要】革命题材的单元整体教学,一方面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另一方面要突显革命题材课文的育人功能。通过全域审视,准确把握语文要素的核心,再整体建构,有效统整单元学习,最后系统推进,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落实语文要素,最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整体设计;内心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作为单元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以及习作《他 了》。课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形象。习作则要求学生尝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单元整体教学的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应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如何依照由扶到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思路进行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全域审视,准确把握要素核心
(一)纵横比较,明确关键点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纵观这一阅读要素,是对四年级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受人物的品质”阅读方法的巩固与提升。“体会人物内心”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还包括体会心理活动以及变化。学生阅读体会的角度更多元,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深入。本单元阅读要素的落实,还为六下“体会人物品质”做铺垫。因此,运用相通共融的人物阅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出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极为关键。(见表1)
横向观之,本单元课文围绕阅读要素,设计了多角度的学习活动。它们相互关联,侧重点又有变化。《青山处处埋忠骨》(以下简称《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中,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通过多种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在教材编排中循序渐进。
(二)对焦要素,寻觅突破点
“体会内心”不仅要体会人物的感情,还需体会心理活动和变化。人物的内心比较隐蔽,不能轻易地让学生发觉。真正走进人物,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是单元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中,五年级学生能够联系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积累,对情节形象、思想感情等作出解释,形成看法。通过学习前测发现,学生能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贴标签”,对人物内心体会限于表面。况且,革命题材文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距离,体会革命先辈的内心就更有难度。
为了达成“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要素,学生不仅要运用过去所学的人物阅读方法,还需采用多维联结阅读方法。具体包括从单一阅读走向整体阅读,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多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借助资料丰富人物内心体会;从文本走向经验,联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生活经验,感受人物真实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建构,有效统整单元学习
(一)任务驱动,搭建整体结构
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笔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围绕多元信息进行多元加工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了“探访人物内心,赓续红色血脉”单元主题,引发和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笔者整合了“四个任务”“七个活动”组织学习。将课文阅读、习作、语文园地整合在“探寻先辈足迹”“寻觅先辈心声”“讲述英烈事迹”“书写人物心路”四大学习任务之中。将“日积月累”与任务二整合,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与任务三无缝衔接,将习作、书写提示与任务四融合。(表2)
(二)整组关照,凸显“一课一得”
单元统整应充分体现单元各部分在落实语文要素中发挥各自的功能。落实“体会人物的内心”,要突出进阶式发展,以“一课一得”回应单元统整。《埋忠骨》《军神》《清贫》在体会人物内心时,都需要联结课文多处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联系资料补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还有不同的联结点。《埋忠骨》需要联结毛主席父亲、领袖的双重身份,品毛主席复杂的内心,《军神》要求联结刘伯承、沃克医生的双重视角,体会刘伯承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而《清贫》则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三篇课文学习阶段方式亦有不同。《埋忠骨》是学习多维联结品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军神》是巩固多维联结品内心的阅读方法,而《清贫》是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三、系统推进,有序有法落实要素
(一)借助支架晓事迹
在“探寻先辈足迹”版块,通过开展“丰功伟绩照丹心”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知晓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化繁为简,快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作业本》提供了“有形”的思路与方法。《埋忠骨》《军神》《清贫》在《语文作业本》中都有相应的思维导图(图1),学生借助这些支架,准确高效地梳理课文内容。然后通过词语提炼概括,对革命先辈树立初步形象感知。
(二)多维联结觅心声
在“讲述英烈故事”版块,学生只有真正体会英烈们的内心,才会结合动作、语言、神态等,把他们的内心表述出来,把故事讲得更真实感人。
在单元学习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心情只体会人物的感情,可以从单一的文本信息中得来。学生学习革命题材文本,容易给革命先烈“贴标签”,这使得学习活动失去濡染和教育价值,难以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多维联结阅读方法,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人物内心体会。
以《埋忠骨》为例,在前置预习中,学生抓住某一处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心情,感受他作为父亲失去爱子的悲痛,对儿子的怀念。从体会心情到感受内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联结,让学生着眼于整篇课文,关注多处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进行超文本的联结,用自己的话说出毛主席的内心所想。在交流表达中,学生体会到毛主席未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的后悔与接受残酷现实的艰难,达到对毛主席内心的深入体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间的联结,提醒学生结合毛岸英的生平资料。学生在将毛岸英的生平转化为毛主席对往事的回忆中,感受到毛主席因为没有常伴儿子的悔以及内心的愧疚。最后,学生运用文本联结的方法,联系抗美援朝资料,体会到毛主席虽有作为父亲对爱子的深情,但更有作为领袖以国家为重的责任,最终决定将爱子的遗骨安葬于朝鲜,从双重身份中深切体会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图2)
(三)读写结合促内化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能够从“多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内心是习作难点。从教材纵向能力进阶看,“通过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内心”贯穿单元始终。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每篇课文习得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语言转化,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如《埋忠骨》中,抓毛主席泪水打湿的枕巾的细节,运用多种细节描写,写毛主席内心的难言之隐。《军神》中以沃克的视角,运用多种细节描写,讲一讲他的回忆感叹——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清贫》学习后,与方志敏烈士来一次“今昔对话”,了解他身为红军领导人却“一个铜板也没有”的清贫本色。最后学生选择视角,综合运用课文练笔中习得的多种方法写一写印象深刻的他,完成习作就迎刃而解了。(图3)
这样的读写结合,让表达方法变得丰富,表达维度走向多元,表达能力获得提升。在表达中也解开了革命先辈的内心密码,让学生更真切体会革命先辈们为国家、为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四)内外融汇激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还应与时代同轨,增强实践性。通过让学生观看新闻,寻访当代楷模,在访谈、阅读先进事迹中,感受当代楷模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实践活动强化了对课文中人物的感悟。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丰富学生认知。《道德与法治》在五年级设置了“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战争的胜利”篇章,通过这些学习内容的补充,拓展学生对革命先烈崇高的使命与责任的理解,更能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总之,我们要立足单元整体构建,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统整,从精读课文中习得阅读方法,结合“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提炼与总结,在略读课文中运用方法,在练笔和习作中将方法进行实践与提升,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宋国平.前后勾连 双线融合: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革命领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談[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