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依伊
近年来,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席卷全国,培养学生思维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低学段作为整个学段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的思维力发展是学生日后学习的奠基石。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主观性、情感性的学科。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极易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思维力培养现状及原因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备课上,教师偏向于备教材、备教法,忽视备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力发展这一课标要求。(2)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的进度,忽视低学段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比较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3)在教学内容上,低学段教师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上。对于教材中“口语交际”等实践性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4)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的提问技巧过于封闭,传统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被动性和依赖性。(5)在课后反馈上,低学段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存在重复性、机械性。抄写字词是最常见的作业类型,很少布置与思维力培养相关的作业。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原因:(1)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只从语言维度陈述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基于这些知识,学生该发展哪些思维能力,教师并没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在很多教师印象中只是一个概念。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思维能力训练在教学活动中难以真正实现。(2)教师对如何达成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3)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经历的思维过程、运用的思维方法缺乏科学的认识,设计的教学思路不能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思维力培养对策
(一)轉变教学理念,落实创新实践
针对部分教师对教育改革缺乏理解这一现状,要想实现教师的教学创新,首先得实现教师的理念转变。教师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主导型教育”转变为“主体型教育”。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创新、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不墨守陈规,勤于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创新的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具体来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清楚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明确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应达到的目标;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应备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经历的思维过程,运用的思维方法要有科学的认识,设计的教学思路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直观的、形象的教学环境吸引。同时他们的思维有依赖性,喜欢人云亦云,不爱动脑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设与课堂相关的情境,感染学生,将他们慢慢引入课堂。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才会依着兴趣思路开阔,畅所欲言。
下面是笔者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打电话》的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嘘,来电话了。打开免提,让全班小朋友听。
(生:喂?您好,请问是邢老师吗?我是王涛。师:你好王涛,请问有什么事吗?生:邢老师,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想请个假可以吗?师:好的,可以,你在家好好休息!生:谢谢邢老师,老师再见。师:不客气,
再见。)
师过渡:小朋友们,刚刚老师接了一通电话,打电话是生活中每天都会做的事,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打电话”。那么小朋友们平时是怎么打电话的呢?
生1:我先拨电话号码,电话号码拨不对就打不过去了。
生2:电话通了以后要先问好,告诉别人我是谁。
生3:还要告诉别人打电话给他是为了什么事情。
生4:打电话结束时要和别人说再见。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打电话时首先要有礼貌,先问好,然后向对方介绍自己,接着说清楚事情,最后挂电话时也要问候。
实践证明,即使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学生的兴趣导火索一旦被点燃,他们的小脑袋里就会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回答起来滔滔不绝。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打电话场景”吸引住学生的目光,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就解决了打电话的步骤这一问题。真实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事物形象,发展想象思维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低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掌握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图像、音频等表象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中获得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判断、整合,从而初步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努力发展其想象思维,为往后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培养打下基础。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春晓》的说话拓展——《我眼中的春天》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春晓》,认识到了诗人眼中的春天。春天,我们每位小朋友都见过,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1:春天里有柳树。
生2:柳树绿绿的,柳枝长长的,像小姑娘的头发。
师:这两位小朋友不仅知道春天有柳树,还说出了柳树的样子,真厉害!是呀,春天柳树姑娘时常甩着自己长长的头发,在河边照镜子呢!
生3:春天还有红红的花,在风中摇来摇去,像在风中跳舞!
生4:春天还有小燕子,它们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找出了春天这么多美丽的事物,这都离不开我们平时的仔细观察呀!现在拿出我们的纸笔,动手画一画你脑海中的春天吧!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春晓》,通过图片直观感受春天的美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见过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纷纷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再经过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学生能详细描绘出春天的景物,甚至用上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令人叹服。在这一片段中,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人人参与,说说画画,从表象图片到脑海中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设置巧妙提问,引导深入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引导,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开拓思维。巧妙的提问是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有效途径。首先问题要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其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并且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不能太难,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可太容易,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
例如,笔者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的教学片段:
出示图片和文字“狐狸小哥俩儿拌起嘴来”,强调出“拌嘴”。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拌嘴”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了图片,我觉得“拌嘴”是“吵架”的意思。
師:是的,小哥俩吵起来了,他们是怎样拌嘴的呢?熊弟弟说……
生1:熊弟弟说:“我是弟弟,你应该让着我,我吃大的。”
师:熊哥哥怎么回他呢?
生2:熊哥哥说:“我是哥哥,饭量大,我才应该吃大的那块!”
生3:熊弟弟喊:“这块奶酪是我先看到的,我应该吃大的那块!”
生4:熊哥哥大叫:“这块奶酪明明是我先看到的,我才该吃大的那块呢!”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熊哥俩就在我眼前为一块奶酪而争吵呢!你们不仅知道了“拌嘴”的意思,而且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了,真棒呀!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将“拌嘴是什么意思?”这个封闭式的问题,变成“他们在为什么拌嘴?怎样拌嘴的?”这样启发式的提问。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拌嘴”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熊哥俩拌嘴场景的联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图片展示的画面,而是更加深入地想象俩小熊拌嘴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提升。
(五)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学科,它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答案具有唯一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权威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要多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以同一目标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二年级《乌鸦喝水》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乌鸦喝水》这一篇课文,聪明的乌鸦用把小石子扔到水瓶里,让水平面升高的方式,喝到了水。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做呢?除了文中乌鸦取水的办法,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1:如果我是那只乌鸦,我会去找一根吸管,然后把吸管插在瓶子里喝水。
生2:如果我是那只乌鸦的话,我就用石头把瓶口砸得大一点,然后把脑袋伸进去喝。
生3:我会把瓶子轻轻放倒,然后把嘴凑在瓶口,喝流下来的水。
师:孩子们,你们比这只乌鸦还要聪明呢!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办法。是的,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退缩,开动你的小脑筋,说不定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喜欢以标准答案来引导学生,部分学生摸清了老师的思路,索性懒得动脑筋,慢慢习惯于等待标准答案,认为标准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答案的习惯,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把书中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在部分人的印象中,说到语文学习,就是要死记硬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语文学科是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审美、吸收、创造的学科。思维力在语文学习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要勤“收”善“放”,善于点燃和珍惜学生思维的火花,多鼓励学生想象、创新、探究语言文字中的奥秘,为自己的语文学业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样他们的语文学习之路才会更宽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