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领域已经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国内外学者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焦虑症、自闭症、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该篇文章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指出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应用存在的困境。最后结合元宇宙概念提出的背景,利用PEST模型分析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因素对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对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做出研判。
关键词:虚拟现实;心理治疗;应用现状;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1-0110-04
虚拟现实技术[1],即通过计算机模拟三维立体逼真图像,使得用户能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通过某种特殊设备能够与虚拟场景进行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治疗中的应用仅有二十余年[2],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前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有两种方式对减轻患者的心理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分别为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尽管已有实证研究证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应用于心理治疗,但是在该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虚拟现实产业,虚拟现实心理治疗将面临何种发展机遇值得思考。
1 虚拟现实技术与心理治疗的融合特性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生存成本提升,人们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为主流现象,而当亚健康状态超过一定限度,便会催生出心理问题,即一个人的心理、生理与社会产生不和谐的感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心理治疗领域包括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焦虑症、恐惧症等,正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特定的技术优势,才使得其能够进入心理治疗领域并延伸其应用触角。
1.1 还原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再现真实的环境和事物,具有还原性。这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其能够再现某种特定的环境从而对患者施加刺激。比如部分恐惧症患者恐高,那么虚拟现实技术便可以打造出悬崖、大厦、过山车等场景,将患者反复暴露在恐怖刺激之下,使其恐惧感逐渐消解。治疗过程中的刺激程度、频次都可以监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随时调整。期间还可以辅助激活用户除视觉以外其他感官通道,如听觉、触觉等,从而使得患者获得全身心的沉浸感[3]。如此,患者既可以体验从高处眺望、下落、着陆,又避免实地亲身经历耗费精力。
1.2 保护性
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来的世界,是一个虚幻的空间,无论场景中出现任何危险情况,不会对患者本身造成伤害。与真实环境的暴露相比, 虚拟现实暴露具有人为操纵性:施加刺激的强度、质量和频率完全由治疗室的医生控制,当病人要求停止的时候即刻停止,不会超过患者的忍耐阈值,从而产生治疗负面效果。比如焦虑症患者,在进入虚拟现实世界后,可以在童话般森林中畅玩,可以在蔚蓝的海底游览,也可以在柔和音乐中到浩瀚的太空漫步,体验丰富多彩,且不会给真实世界中的躯体造成任何的威胁和伤害。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两大类是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
2.1 系统脱敏疗法与暴露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基于交互抑制理论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提出并延续发展。它的基础理论是学习理论,即个体通过接触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也可以消除这些获得性不适应行为。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焦虑刺激诱发源出现的时候引导患者学会抑制焦虑的反应,通过交互抑制虚弱化直至最后切断不良刺激物与焦虑的联系。系统脱敏疗法因而也被称作交互抑制法[4]。
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暴露在引起恐惧的情境中,通过外界的刺激使得患者对刺激源形成耐受。暴露疗法需要治疗师的介入引导,先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恐怖场景呈现患者面前,让患者引起心理紧张,但是随着治疗的推进,最终令患者担心的可怕后果并不会出现。从而使得患者心理放松,当其下次面临同样的情景时恐惧感减轻直至消失。由于暴露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临床上也将其称为暴露疗法也称满灌疗法、冲击疗法[5]。
两种行为疗法乍一看是一样的操作方法,但是理论基础上存在很大不同,甚至说是完全相反。系统脱敏法是基于交互抑制原理,即迫使患者在面对恐惧源的时候放松而不是恐惧,从而消除求访者的病症。不过系统脱敏法治疗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循序渐进使患者逐步适应引起恐惧的情境,最终消除恐惧反应[4]。
暴露疗法则是基于情绪加工理论,不给患者任何缓冲的前奏,直接让患者进入最令其恐惧的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患者身临其境,患者迅速提高焦虑、恐惧程度。暴露疗法禁止来访者采取闭眼、堵耳、呐喊等回避手段。即使患者紧张过度出现昏厥先兆,仍鼓励来访者继续处于恐惧场景直至最后最担心的后果并没有发生[5]。
2.2 虛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2.1 恐惧症
国内外学者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恐惧症治疗的领域,从治疗结果来看,患者的恐惧症是否缓解取决于实验所用的虚拟现实资源内容是否足够真实,如果建模内容质量低劣,患者不能够深入沉浸其中,本人能够真切分辨出虚假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区别,则可能出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恐惧感消失,在真实环境中恐惧感重新出现”的情况[5]。如果内容质量足够高,虚拟现实技术重新再现了求访者恐怖源,加之治疗师在旁边辅助引导,通过语言抚慰和行为帮助则能够使患者全身心沉浸其中。如此一来,虚拟环境中的恐怖因素并不会给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患者也不用浪费时间精力去真切体验,恐惧症就得到了治疗。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治疗幽闭恐惧症、深海恐惧症、恐高、恐驾驶等领域逐渐融入。
2.2.2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之前受到过重创,这里的重创特指遭遇到生命威胁的经历,比如战争、濒死、断肢等,脑海中经常出现闪退性回忆,从而如同再次亲身经历了一般出现恐惧、惊恐,也有的个体拒绝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经常出现噩梦,性格反常,经常性失眠,过度警觉。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个体由于承受重大灾难或危险事件引发精神障碍,该种症状可能延迟出现,也可能持续存在。特点是当时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闪退,痛苦体验无法消除,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心理、生理不协调[6]。学者为了缓解重大灾难性事件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911事件的经历者身上[7]。数据显示,试验者通过反复暴露于刺激源环境,精神障碍的状态明显减弱。
2.2.3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顾名思义,是患者精神方面出现障碍,目前临床上没有给出明确的发病原因,但是数据显示精神疾患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通过治疗并不能够保证康复之后不再复发,多是使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依据不同类型而有所差异,单纯型往往在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懒散、情感淡漠等症状。偏执型的患者容易产生妄想症状。紧张型患者肌张力增高,表现为缄默不言。残留型患者在进行治疗或不再发生妄想、幻觉等症状后还残留部分精神障碍的症状。未分化型患者行为不稳固,既会发生妄想也会表现懒散等行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患者描述的幻觉进行场景建构,使得患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调动多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治疗师可以参与患者的体验过程,暗示患者眼前出现的场景是不存在的,虚假的,引导患者生活中正确对待这些幻觉,不能被幻觉左右行为,改变患者认知,提高患者对幻觉的警觉意识,增强其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能力[8]。我国学者从这些研究中得到启发,积极将其引入到国内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当中,并初步取得成效[9]。
2.2.4 孤独症
孤独症,一般也称自闭症,准确来说,其称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一般在36个月以内就会起病,但是症状并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行为表现明显异于常人。异常情况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交流障碍,二是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是行为方式,三是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是指患者不能够进行正常进行言语表达或者表示自己内心的想法。患者兴趣狭窄对一般人感兴趣的东西没有热情,行为方式呆板重复,要求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使用同一种方式处理问题。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虚拟现实训练对孤独症的干预治疗具有积极效果[10],处理问题的方式逐渐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行为模式。患者对他人缺乏社交热情,以至于成年之后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婚姻关系。近些年的研究为该项试验增强了说服力,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互动训练可以提高自闭症患者的表达欲望和社会交往的热情[11]。
2.2.5 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以心理焦虑为主要的表现症状,其在没有真实依据的情况下整天惴惴不安、提心吊胆,肌肉高度紧张甚至表现为植物神经症状。焦虑症根据起病的急骤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一般来说,焦虑症患者典型的身体异常状况有呼吸短促、胸痛、出冷汗、晕厥等,焦虑急性发作时还会使得患者睡梦中惊醒,感到窒息和濒死感。
当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焦虑症方向的治疗一般使用系统脱敏疗法,患者在虚拟环境中处于静谧安逸的祥和环境,可以是梦幻的童话森林,也可以是深邃的世界,也可以是奇妙的太空。患者不仅能体验到环境,也可以与环境中的虚拟人进行积极沟通交流,极大地降低焦虑的主观感受。
3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3.1 虚拟现实设备昂贵
当前的虚拟现实设备多以头戴式显示器、触屏控制器和手柄实现和虚拟现实环境进行互动,头戴式设备限制用户的活动范围,容易牵制用户的互动活跃度,使得沉浸感大打折扣。且设备具有一定的重量,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虚拟现实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会产生眩晕感,可能会干扰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当前虚拟现实设备维修和购买价格偏高,提高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应用的普及率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价格下调仍然有待设备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全面调低价格。
3.2 心理治疗行业规范不完备
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是初步探索的过程,如何判断哪些心理健康问题适合使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不适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解决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行业并没有建立一个明晰的标准,则很容易发生治疗师对所有的求访者都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治疗诸如此类的不当的处理方式。为保障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领域科学应用,行业在未来需要拟定一套完备的治疗标准。
3.3 虚拟现实内容开发人才不足
不同种类的心理问题需要开发构建不同虚拟现实场景,每一个场景的构建需要较长周期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但是目前虚拟现实资源开发人员不足。即使开发出不同使用场景的虚拟现实资源,但可能又会由于求访者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不能准确预判治疗效果,久而久之求访者就会对该种治疗模式丧失信心。换言之,产品受众面趋于狭窄,产品开发端人员将会不断流失。要想持续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就需要洞察用户的需求,培养专业的资源开发人才,提高内容开发质量。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应用面临的机遇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療中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将利用PEST模型进行综合分析。PEST模型即从P政治(Politics) 、E经济(Economy) 、S社会(Society) 和T技术(Technology) 四个方面分析虚拟现实产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状况。从政治方面来说,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这些因素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从经济方面来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对虚拟现实产业的经费投入,国民生活水平决定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市场定位。从社会方面来说,其包括社会风貌、地域特点、种族结构、人口特点等因素,其中最活跃的是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直接影响一个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容量。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发展是否稳健取决于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人口体量。从技术方面来说,虚拟现实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于虚拟现实内容链和技术链,技术是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从政治方面来看,工信部在2016年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劃(2016—2020) 》,自此,我国开始逐渐支持虚拟现实的技术突破和创新。2016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均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心理问题在社会得到广泛关注,这也为心理治疗衍生服务的涌现提供契机。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向好,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将不再局限于身体方面,更关注心理层面,也更加愿意尝试新兴技术的治疗方式,心理包容度更高。
从社会方面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显著提高,这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持续推进、规模化发展创造了客观环境。而虚拟现实电影、虚拟现实游戏在社会上形成的流行热潮会增进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人们增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意愿。
从技术方面来看,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各大资本巨头纷纷入局元宇宙。元宇宙是数字化的高级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迭代,虚拟现实技术将逐渐进入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在未来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里,虚拟现实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创新更多种应用模式。
5 结束语
尽管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场景局限,面临着虚拟现实治疗设备昂贵、心理治疗行业规范不完备、虚拟现实内容开发人才匮乏等困境,但是可以预见,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的综合助力下,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会呈现出别样生机。
参考文献:
[1] 胡东武,陈爽,陈宏伟.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学应用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52-58.
[2] 王雪,王广新.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12):12-14,18.
[3] Pan X N,Gillies M,Barker C,et al.Socially anxious and confident men interact with a forward virtual woman:an experimental study[J].PLoS One,2012,7(4):e32931.
[4] 肖海川,廖莹,车敬上.VR虚拟现实技术与恐高症治疗新进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119-121.
[5] 王秋雨,王纯,姚辉,等.虚拟现实暴露技术在恐惧、焦虑障碍中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29(2):136-138.
[6] Difede J,Hoffman H G.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for World Trade Cente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case report[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2,5(6):529-535.
[7] 王雪,王广新.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12):12-14,18.
[8] 孙争宇,顾丽红,李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7,30(5):394-400.
[9] 陶云海,申变红,朱春燕,等.VR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8,23(6):1116-1117.
[10] Maskey M,Rodgers J,Grahame V,et al.A randomised controlled feasibility trial of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treatment with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specific phobias in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9,49(5):1912-1927.
[11] Lorenzo G,Lledó A,Pomares J,et 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system to enhance emotional skil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6,98:192-205.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2-05-13
作者简介:沈秋月(1998—) ,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