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吴霜
[摘 要] 基于我国日益突出的老年衰弱问题,分析衰弱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以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整合、优化健康教育资源,以期增强老年人、医务人员对衰弱的重视程度,同时为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开展老年衰弱管理或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最终促进健康老龄化。
[关 键 词] 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研究进展;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38-04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衰弱因其患病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系统评价显示[1],我国养老机构人群衰弱患病率为44.3%,医院人群衰弱患病率为22.6%,社区为12.8%,且年龄越大,衰弱的患病率越高。衰弱不仅会降低老年人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认知功能减退、失能及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医疗照护负担[2]。Gill[3]指出衰弱是一个动态发展、可逆的过程,若能早期识别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甚至逆转患者的衰弱状态,避免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因此,及时、全面地普及老年衰弱健康教育,减少衰弱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衰弱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对老年衰弱的调查多集中在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不同区域、年龄、性别及调查时段的衰弱患病率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如西南地区Chen等[4]报告社区人群衰弱患病率为12.7%;Fan等[5]对三甲医院衰弱患病率的调查结果为18%;侯晓琳等[6]研究显示养老机构衰弱患病率为55.69%,且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此外,社区中男女衰弱的患病率分别是9.2%、12.9%,医院中男女衰弱的患病率为23.3%、17.9%[7]。对不同调查时段患病率的结果分析可见,衰弱患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外对于衰弱的研究较早,不同地区和机构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如系统评价显示[1],其社区衰弱患病率为10.7%,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Oliveira与Joosten对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分别是46.5%、40%。可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衰弱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衰弱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衰弱早期处于健康和功能维持与缺损的平衡阶段,其表现不典型且不易发觉,在此阶段提供合适、有效的干预,能够提高老年人机体的储备能力,延缓衰弱进程,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目前衰弱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更加重视在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和不良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方面,而对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亟待提高。
二、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内容
衰弱是介于健康与失能的中间状态,涉及老年人多个生理系统储备功能下降、机体易损性增加、维持自稳态能力降低及抗应激能力减退,也是可预防且可逆的一种常见老年综合征。大量研究表明,老年衰弱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社会人口学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营养状态、精神心理状态以及疾病和用药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尽早关注衰弱问题并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控制和延缓老年衰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营养状况
营养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保障,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易发生营养不良,而已有研究证实,营养不良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8-9]。营养不良与老年人肌蛋白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但有效的营养指导及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衰弱进程,甚至逆转衰弱状态,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改善老年人体能和生活质量。在营养状况的评估上,可定期监测摄入量、体质量变化或采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等。对于膳食结构的选择,应增加热量、蛋白质、特定微量元素的摄入。研究显示,持续补充乳清蛋白可有效改善衰弱患者的肌肉质量和日常活动功能,能够减少肌少症的发生、发展[10]。因此,建议老年人在每餐摄取20~40g蛋白质,以刺激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维持肌肉生理功能。另外,衰弱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群,而维生素D的缺乏是导致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衰弱患者,建议结合个人膳食情况补充800IU/d左右[11]。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衰弱老年人营养管理的指南,且现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生活方式
缺乏锻炼、吸烟、睡眠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而导致衰弱[12]。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应加强对衰弱患者的运动指导,尤其是抗阻力训练、有氧运动、平衡与柔韧性训练等。抗阻力训练可通过训练肌肉的收缩来增加肌原纤维的大小和数量,进而增加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可通过使用阻力带、握力球、哑铃等工具协助练习,运动强度建议40~60min/次,2~3次/周,至少持续2~3个月[13]。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爬楼梯等可提高老年人的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提升其运动耐力。平衡与柔韧性可通过单腿站立、侧身行走、踏步练习以及手腕屈伸环绕、弯腰摸脚等拉伸动作进行训练,有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13]。中医技术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刚柔并济的运动,具有调神、调息、调形的作用,同样有利于改善肌力,延缓衰弱,且因其方法简单而适宜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多元化的综合运动可全面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各系统储备能力,已成为干预、治疗老年衰弱的常用方法。此外,吸烟可损害肌肉蛋白质合成,烟草中的化學物质还可激活炎症细胞,促使肌肉萎缩,降低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增加衰弱发生的风险。饮酒与衰弱的关系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12],适度饮酒是衰弱的保护性因素,可能与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相关,但还需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睡眠形态紊乱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如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等,直接导致体内炎性因子增多,而炎性因子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间接促进了老年衰弱的发生,进一步导致身体疲乏甚至骨骼肌萎缩等不良后果。总的来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衰弱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正如多项研究显示[13-14],老年人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生活方式评分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越好,衰弱的发生率或程度越低。
(三)精神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同样也会导致衰弱。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焦虑、抑郁程度与衰弱呈正相关,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15]。其原因在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降低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力和防御能力,即便较小的刺激如环境变化、疾病等也会使得机体的易损性进一步加重,甚至增加失能和死亡的风险。机体功能的持续下降又会加重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抑郁尤其是老年人中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抑郁情绪可导致机体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使得肌肉质量和肌力下降及功能受损,加重衰弱进程,同时会降低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降低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因而抑郁也常被作为衰弱的预判因素。因此,衰弱的预防和干预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加强负性情绪的疏导和健康宣教,适时采用抗焦虑、抑郁类药物治疗或是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心理支持治疗等非药物疗法,以降低外界刺激对老年人的影响[16]。同时应鼓励家属关心、理解和支持老年人,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保持其身心愉悦。
(四)疾病和用药
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是老年人群面临的常见问题,是导致或加剧衰弱的突出因素,因此也是衰弱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研究显示[17],我国老年人多病共存患病率为17%,且在住院或高龄患者中更为严峻,共病种数、类型、严重程度均与衰弱密切相关。多病共存必然涉及多重用药,多重用药者涉及的药物种类繁杂、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服药时间不恰当等用药现象与衰弱密切相关。Cakmur等[18]研究结果显示,多重用药与衰弱显著相关,可能与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间不良反应,影响机体营养代谢有关。可见,深入了解老年人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现状,在衰弱早期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最小化,是衰弱防控的重要环节。同时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引导老年人重视多病共存、多重用药与衰弱的利害关系,通过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
(五)社会人口学因素
既往研究指出[19],高龄、女性、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独居或丧偶是衰弱的危险因素,因此,在衰弱的风险筛查或早期识别中应关注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减退,内分泌、免疫系统异常,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躯体或心理衰弱。伴侣是衰弱的保护性因素,家人的陪伴、配偶的支持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水平高的老年人更易获得尊重、理解和关爱,从而能够减少负性情绪引起的不良影响。老年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肌力和功能下降较男性更为突出,且女性体内的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较男性高,高浓度的炎症标志物是衰弱的危险因素[20]。婚姻状况也会影响老年衰弱,与有配偶者相比,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衰弱程度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配偶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支持,更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因此,建议社区卫生保健人员加大对独居老年人的关照力度,及时了解其身心状况,减少衰弱的发生风险。文化程度高、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投入相对更高,能够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由此获得专业医疗资源的机会就更多,是衰弱的保护性因素。
三、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模式
健康教育是老年人获取信息并提高行为依从性的重要途径,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和日益突出的老年衰弱问题,如何有效开展衰弱健康教育,普及衰弱相关知识,提高衰弱防控意识更是亟待解决。由于衰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重在早期识别和持续的健康指导,这就决定了对其管理需要一个专业的、持续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模式主要集中在线上、线下或两者相结合。
(一)线上健康教育
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于医联体模式下多媒体平台的管理与全面健康指导,可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知识和信息,降低了老年人的就医成本,有利于实现衰弱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可保证院外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加强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21]。例如,微信平台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干预方式,目前中老年月活跃用户量已达6300万,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可促进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和医疗资源的共享性相结合。既往研究发现[22-23],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服药依从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以微信为代表的多媒体平台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为了保障老年衰弱线上健康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其构建原则需满足整体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整体性即能够全面反映老年衰弱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满足老年衰弱患者的健康需求,如功能设置上包含衰弱评估、健康档案管理、医护在线服务等。科学性即构建框架体系的过程和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能客观、有效地服务于老年衰弱患者,这就要求成立专业的老年衰弱健康教育团队,熟练掌握线上健康教育各项功能及老年衰弱相关治疗护理知识,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表达能力。可行性即健康教育平台简洁、清楚,可操作性强,方便患者持续地获取健康信息。
(二)线下健康教育
尽管线下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不及线上,但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有保障。目前老年衰弱线下健康教育主要在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等老年人集中的场所开展,开展形式多样,涉及主题讲座、健康手册发放、情境体验等。郭金鸿等[24]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衰弱的患者采用微视频联合情景体验式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遵医行为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衰弱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陈月英等[25]采用多時点强化衰弱教育,对住院患者入院、术前、出院时分阶段进行宣教,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在改善患者出院后衰弱、抑郁、多重用药等方面效果更显著。邓辉[26]等联动社区、医院、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管理模式对社区衰弱老年人进行多学科健康管理,结果显示,可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独立功能、促进社会参与度、引导老年人规范用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明显降低老年人的衰弱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国外对衰弱患者开展小组讨论或护士家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健康宣教的效果与开展频率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可见,国内外对于线下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各一,具体需要根据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和衰弱老年人的情况而定。
四、我国老年衰弱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据WHO统计,2000年全球年龄≥60岁人数已达到6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0亿,而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也将超过4亿,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7],可见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形势严峻。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國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大致各占比50%,城市与农村在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医疗资源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老年衰弱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必然导致健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的差异。但目前国内关于老年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缺乏城市与农村老年衰弱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从而难以保障城乡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在城乡间开展老年衰弱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城乡老年衰弱的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差异,才能为当地政府及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健康宣教,有效预防或延缓老年衰弱的发生、发展。
五、结语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衰弱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衰弱更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衰弱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研究多集中在现状、危险因素调查和干预阶段,而对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和衰弱健康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有必要深入探索适合我国特殊情况的线上、线下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健康教育内容,以期实现老年衰弱的早期识别、数据化管理、远程健康指导,增强老年人群的衰弱防控意识,最终推动国内老年衰弱的研究进展,进而减少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田鹏,杨宁,郝秋奎,等.中国老年衰弱患病率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19(6):656-664.
[2]DONG B R.Research Progress of senile syndrome[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2014, 16(6):417-420.
[3]Gill TM, Gahbauer EA, Allore HG,et al. Tran-sitions between frailty states among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J]. Arch Intern Med,2006,166(4):418-423.
[4]Chen S,Hao Q,Yang M,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
rphisms and frailty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J].J Am Med Dir Assoc,2015,16(5).
[5]Fan Y,Chen QW. Evaluation of frail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ld people in hospital institution:Evi-dence for a phenotype of frailty[J].Medicine(Baltimore),2018,97(3).
[6]侯晓琳,高静,吴晨曦,等.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88-93.
[7]Collard RM,Han B,Schoevers RA,et al. Preva-lence of frailty i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persons:a systematic review[J].J Am Geriatr Soc,2012,60(8):1487-1492.
[8][11]郝秋奎,李峻,董碧蓉,等.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 36(3):251-256.
[9]孙凯旋,刘永兵,薛谨,等.老年衰弱综合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4):357-360.
[10]KANG L, GAO Y, LIU X, et al. Effects of whey protein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muscle function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people:A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19(83):7-12.
[12]王琴,代雪梅,刘嘉琳,等.中国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1):1719-1724.
[13]简凤,王芳,刘娟,等.综合运动对老年衰弱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2,43(2):69-73.
[14]李军歌,赵慧楠,戴付敏,等.养老机构不同衰弱类型老年人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8,39(21):3251-3255.
[15]方向阳,陈清,侯原平,等.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与衰弱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211-214.
[16]李晨虎,高文娟,张红,等.社区老年人群伴发抑郁和(或)焦虑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6,6(2):109-111.
[17]李倩,肖谦.老年人共病与衰弱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6):619-622.
[18]Cakmur H. Frailty among elderly adults in a rural area of Turkey[J]. Med Sci Monit,2015(21):1232-1242.
[19]余靜雅,高静,柏丁兮,等.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衰弱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9):1972-1977.
[20]Lee DR,Kawas CH,Gibbs L.Prevalence of frailty and factorassociated with frailty in individuals aged 90 and older:The 90+study[J].J Am geriatr Soc,2016,64(11):2257-2262.
[21]盛越锋,李伟国,朱优清,等.基层卫生院基于微信平台的互联网+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95-99.
[22]柳佳琦.微信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3):137-138.
[23]张丽芹,张丽华,陈霞,等.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8):2540-2542,2549.
[24]郭金鸿,袁红娣,潘红英.微视频联合情境体验式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17):1281-1286.
[25]陈月英,杨睿,曹文哲,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衰弱综合评估与强化教育对健康结局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1,20(1):7-12.
[26]邓辉,黎敏,王春霞,等.社区—医院—家庭互动管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衰弱干预实践[J].护理学报,2020,27(15):21-24.
[27]薛祺,王云.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8,40(1):59-62.
◎编辑 栗国花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S201913705147);成都医学院科研基金(编号:CYS19-02)。
作者简介:李玲(199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护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老年护理。
*通讯作者:吴霜(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老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