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人群多样性的图书馆服务空间变革

2022-05-30 01:31韩旭
兰台内外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变革

摘 要:现阶段,我们已处于智慧时代,而智慧时代下的图书馆不应只是智能技术的应用。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需根据不同区域的用户需求,提供与区域人群相适应的各项服务。通过图书馆的“场所空间属性”“知识空间属性”“交互空间属性”三个层面,以图书馆的现状出发,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为心理学,将资源、人、空间进行整合,以交互交流为媒介,在参与性及服务性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变。

关键词:区域人群多样性;图书馆服务空间;资源交互;变革

一、区域多样性的必要性

对于图书馆读者而言,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他们对城市空间有着不同的印象。在漫长的居住和生活中,每个人在脑海中构建了他们的城市记忆——“城市意象”,促成了城市的可识别性。我们需要遵循区域“身份”,需要的并非一个完美的图书馆,而应该是一个基于风俗、行为习惯、知识认知的图书馆,提供与区域人群相适应的各项服务,这也将成为这座图书馆独特的“名片”。

二、图书馆的空间属性及存在的问题

1.场所空间属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概念,即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第三空间(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第三空间在公民社交、民主、公民参与以及建立区域归属感方面,存在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诠释它与读者存在各类互动模式,也促使了图书馆成为城市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空间。每个城市都充满了活力和多元文化,如何构建区域内民众“场所归属感”也变得至关重要。

现阶段,多数图书馆以功能划分作为设计要点,对于区域内特有的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未曾考虑,造成读者前往不同城市的图书馆,建筑形态、内部空间等方面的感受相差无几。区域文化在图书馆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体现,因此,需要构建独特的建筑空间,从地域文化中提取重要的象征元素去进行相应融合,这对于图书馆风格的多样性也是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可以提升建筑本身的内涵以及建筑价值。建筑物的视觉、触觉感受,被认为是其情感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图书馆大多采用钢架、混凝土等材料,无法为民众提供适应的场所感,如何调动建筑材料来唤起归属感,从而避免图书馆看起来仅像是一个机构,如何利用材料、纹理、美学、颜色、氛围和感觉等非物质特性的因素,将是一个急需考虑的问题。

2.知识空间属性

图书馆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藏书”。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载体,担负着知识供给与知识传播的重担,这是图书馆从未改变的核心理念。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对用户知识需求的各项服务能力。

现阶段图书馆的资源众多,但主要为静态资源而非动态资源,其能效性不足,更多作为陈列,无法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纳,利用率较低。现阶段,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分类主要使用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体系,已经使用了数十年,主要根据学科及主题的层次结构来组织书目资源。如今,用户面临着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他们希望获取与自己领域相关的资源,深层化需求则为获得颗粒度较细的分析及探索案例,而不是自己盲目尋找,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图书馆需要对知识空间排布进行梳理、融合与共享。此外,不同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同,需要以用户的典型特征为基础,对不同用户的行为需要深刻挖掘,精准目标用户。

3.交互空间属性

社交能力是一个让个人为集体生活做好准备的过程,它在此可以定义为人们扩展空间的能力。如今,城市人口对高质量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来支持充满活力的公共生活。社交性是人类最重要的性格,通常人类并不孤单,总是希望参与不同的小组活动;另一方面,用户的决定也常受组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例如,用户可能会参与主题讨论和其他交互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并产生新兴趣。他们希望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或想法,参加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讨论。用户会受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的影响或者会受小组中意见领袖的影响。现阶段的图书馆交互空间为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同建设,例如多媒体空间、团体研习室、虚拟咨询等。基本为读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及协作,用户们利用平台和资源进行讨论、学习。然而,图书馆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涉及各类人员的参与,他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不应只存在用户一个层面,还应考虑其他各类人员(流通服务人员、典藏管理人员、参考咨询馆员、文献研究馆员、阅读推广馆员、采编人员等)的行为活动并努力以协调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将图书馆从一个提供信息的场所转变为参与交流的场所。

三、图书馆服务空间变革模式

1.场所空间变革模式——从建筑空间转为文化体验空间

(1)优化物理环境

根据场所人员的不同,优化物理环境,以帮助提高用户的场所感及体验度。一个地方的物理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相关人员的舒适度及认知度,对于建筑材料而言,砖、石材、铝和木材等具有营造适当氛围和产生影响的潜力。例如,在图书馆的入口处采用红白拼接的砖砌弧形墙,将访客和工作人员引向入口,采用曲线半径足够宽的弧形,可以避免砖的“刻面”并产生平滑而优雅的曲线。在入口处使用两种颜色的砖块来创建图案,采用正交几何那种平静的节奏,就像生命在建筑物中穿行,从而增加曲线的动态特性并增强墙的冲击力,既“热情”“温馨”又激发了“归属感”。此外,对关键物理环境因素进行实时校准,创建舒适的生态环境。不仅确保建筑物的内部学习和生活舒适,并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2)营造区域文化输出空间

考虑采用区域多样性原则,利用学术文化及具有区域特色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营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空间及和谐良好的文化输出空间,同时考虑节能和环保两个方面。以建筑生态论及环境心理学为基础,以“灵活(flexible)”“舒适(comfortable)”“人文(cultural)”“艺术(artistic)”四点作为切入点,构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和谐相处。仿生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从自然本身转向生物学,从而将科学的观点融入设计中。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通过科学(例如生命科学、生物科学)研究自然,仿生方法已被纳入建筑研究和实践中。例如,为了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可采用透水吸热的特殊混凝土块,制成新型立面系统,使得当地的动植物可以与之共生。为了顺应周边的文化氛围,可采用仿生当地“叶脉”不同走向的开窗,优化周边可视化的景观。

(3)构建人文导向空间

多数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建筑师在规划阶段,没有关注人们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与图书馆的互动方式。例如,构建以视觉、触觉舒适性作为导向原则的人文空间,图书馆的空间利用需要以社交习惯作为基础。在大众认知中,图书馆均为明亮空间。对于一部分交流空间而言,光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采用灰色、紫色、蓝色、棕色等冷色调及高窗的运用,可减少阳光的进入,构建以交流、研讨、互助等行为模式下,适宜的求知与教育氛围。此外,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半开放空间的存在也可以增加空间的社交性、空间易读性和可达性。

2.知识空间变革模式——从知识输出转为用户自主探索

(1)构架深知识化的途径

个性化学习可以满足每个用户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和技术素养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未来可考虑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作为知识深化的途径,使各用户能够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该主题并促进后续的举一反三。PBL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和局限性而开发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挑战性和观察到的问题。例如,用户在某方面知识存在疑问时,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由系统进行辩证,这可以帮助用户深入理解该主题,意识到解决和理解现有问题所需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此外,用户参与PBL的组群讨论,可帮助用户建立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库,帮助其成为有效的合作者,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开发适合自我指导学习的技能。与传统方法相比,PBL 改善了沟通、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这几个方面的整合并提高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乐趣。以上特点意味着PBL是解决需要多学科方法的复杂问题的适当教学方法。

(2)构建以用户偏好为基础的推荐系统(RS)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用户可以完全免费地访问大量信息,同时每天都会创建大量网页,上传和共享新内容。由于可以访问的信息量巨大,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中寻找某些信息时,结果太多,无法一一阅读和过滤。推荐系统(RS)的创建是为了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区分和过滤这些信息,笔者建议将用户偏好引入图书馆推荐系统。通常,如果两个用户有相似的偏好,他们也会喜欢来自相同或相关主题的书籍或杂志。首先,是通过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估算主题。LDA是一种生成的概率模型,它提取最能描述语料库的主题(词集),可寻找用户的偏好和兴趣的契合点;其次,向用户推荐用户偏好得分高的主题。因此,用户可以接收其感兴趣的主题接近的项目列表。利用智能算法推荐合适的图书、报刊给读者并增强读者的体验,从而节省搜索所需书籍的时间。

(3)构建适应性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数年中,人们见证了移动设备设施技术的不断升级,并在各种学习环境中展示它们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高层次的教育中。随着移动设备设施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用于创建适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程序和内容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这表明移动服务和应用程序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导致移动应用程序的多样化,通过在线学术、工作和学习活动使许多人受益。由于无线通信和移动技术的普遍部署,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U-learning),不仅可以在实体图书馆学习,还可以在虚拟和移动环境中学习。这将有望扩大教学及学习的时空范围,并为读者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速度学习,这为具有无缝学习体验的读者提供了自主的适应性学习方法。

(4)构建数据检索研究方式

用户的关联探索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协作过滤和信息检索研究。在可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尤其是检测经常一起购买的产品,而协作式筛选及推荐系统则将为信息和产品提出个性化推荐的问题。同时,在信息检索研究中已经开发了多种相似度估计技术,例如常用的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的加权技术——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通过分析TF(词频)及IDF(逆向文件频率)两个方面,评估词语的重要程度并结合余弦相似性,衡量文档之间的相似程度,这可以帮助用户在信息检索中短时间内寻找到优化的选项。对于知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易用性、效率性、可学习性和灵活性四个方面。在现阶段的智慧时代,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应受物理条件的约束,而需根据用户的需求加以利用,使其更加灵活。简而言之,通过提高用户的期望值以及减少日常人力的投入,以创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优化的服务。同时为了与用户日益变化的期望保持同步,图书馆需要利用诸如物理空间和馆藏之类的优势,进行创新以提供更具响应性和敏捷性的服务。

3.交互空间变革模式——从用户间交流转为多类人员协同合作

(1)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模式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交空间,使用户能够讨论共同的阅读感受,与其他用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交流以及为基层读者提供咨询。图书馆的交互未来可考虑从个人学习到协作学习的转变,这将以图书馆读者自我学习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协作学习可以鼓励读者之间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知识共享。通过合作与服务合并等模式,提高效率和效力。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可以通过服务与人之间的交互来创建新知识,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根据经验主动创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从查阅图书馆书籍等方式获得知识。读者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包括指导他人的方式,这将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重新定义知识传输者的角色。协作学习可为读者带来很多好处,包括更高的参与度及增强信心等。后续可考虑基于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基于Web的平台在不同图书馆间有效地实现在线协作。

(2)采用UX图书馆馆员管理模式

知识不仅由图书馆管理(以书或期刊的形式),也可在图书馆内部创建。因此,图书馆需要利用员工和用户日益更新的知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将客户知识管理概念转为知识(满足顾客对服务和其他相关项目知识的要求)、实施(用户对图书馆实施有用的想法和建议)以及需求(了解顾客信息需求的模式,如通过图书馆服务已经满足的需求及仍然没有满足的需求)三个方面,以增强组织客户关联能力。这需要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从外部和内部来源的持续学习来补充。为了向用户群体提供创新服务,图书馆需要根据与用户直接联系的知识来产生创造性和可实施的想法。在图书馆管理中,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UX图书馆馆员也应运而生,其定位为:从全局出发,为用户设计更好的整體体验。随着用户对可用、有用和理想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用户体验在每个行业中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在迅速发展。随着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服务变得司空见惯,图书馆已无法不受这些发展的影响,不仅面临着向其用户提供服务,而且要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提供服务。

四、结语

智慧时代下,图书馆不再仅作为一栋建筑为读者们提供书籍,其需要在美学、文化、情感、功能上达到相应的平衡。在图书馆转变过程中,参与性和服务性的更新为图书馆空间变革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 悦.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2020

[2]孙 宁.浅析社交型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J].亚太教育,2015

(作者单位:厦门市图书馆)

作者简介:韩旭(1988—),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管理学学士,数字资源审校助理,图书资料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及信息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变革
深刻的变革 辉煌的成就
三晋源山西老陈醋的挣扎与变革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在坚守与不断变革中谋发展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 变革刻不容缓
海尔变革
让微课促进课堂变革与超越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夺变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