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红 彭依
“千古文章意为高”,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关。审题不够严谨周密,作文就可能不符合题意;立意不够深刻高远,作文就会平庸肤浅。所以,写作前,首先要仔细审题、精心立意。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和推敲材料,深入理解其含意,从而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作文格调等内容。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或态度。那么,如何审题立意?
抓关键词句法——找寻关键,分析内涵
【技法指导】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审题立意时需关注。
【文题示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示例解析】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两处都强调了“强”与“弱”,可见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也就是说“强”和“弱”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强者可以变弱,弱者可以变强。因此重点应放在如何正确对待强弱上,即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据此,可以提炼出观点:①强弱可以相互转化;②强我体魄,兴我中华;③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
多向发散法——发散思维,对象切入
【技法指导】
有些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物,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同时,还要注意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审题时,要从重要人或重要物的角度入手思考。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文题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示例解析】
从鲁人角度看,以鲁人的特长到越国将产生什么结果,一般来说,他们的特长在越国无用,去越国自然会穷。据此可立意为:①做决定前要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②人才要有用武之地。
可以设想,鲁人听了劝告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去还是不去越国,各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据此可立意为:①亏本生意做不得;②无用武之地焉能生财。
从劝告者角度,他劝鲁人不去越国的理由,是越人赤脚不戴帽,所以去越必穷。据此可立意为:①办事不能脱离实际;②要讲究经济效益。
从综合的角度:对整个材料进行分析,与当前实际进行类比,农民进城办企业,要发挥自己特长,扬长避短,要掌握信息,才不会亏本。据此可立意为:①扬长避短,生财之道;②动机与效益;③信息与致富。
寻根究源法——概括情节,由果溯因
【技法指导】
所谓寻根究源法就是把材料提供的现象作为结果,推导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将推导出来的原因作为立意的依据。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就材料中的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推导出造成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找最佳立意时,需要做到两点:①整体概括材料的主要情节;②联系生活实际,从事件的结果中分析其原因。
【文题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示例解析】
这则材料的结果是沃德的主张是正确的。分析原因,是因为沃德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由此可提炼出观点:①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②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由此及彼法
——理解寓意,由物及人
【技法指導】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文题示例】
漫画中的两只乌鸦,可能会引发你的一些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示例解析】
第一步,提取具体概念(关键词语)“衔石子喝水的乌鸦”“指责”“用吸管喝水的乌鸦”“不按套路出牌”。
第二步,把具体概念抽象化:因循守旧者指责创新者。
第三步,由守旧者指责创新者可得出:再先进的方法,终究会有落伍的时候;一旦被模式“固化”,就会阻止新事物诞生。
第四步,确定中心论点:①不能拘泥于固有的套路;②勤于思考、努力创新,才能创造超越前人的美好生活。
主旨领悟法
——透过现象,概括中心
【技法指导】
如果能准确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此为作文的主旨,那么,所写作文就是切题的。如果作文材料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可以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分析材料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
【文题示例】
王朔发表《我看金庸》一文,指出金庸小说可与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对此,金庸心平气和地说:“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的能力所达不到的,才力如此,也只能这样了。”接下来,他又说:“王朔先生不称‘四大寇,或‘四大毒,而称‘四大俗,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认识。”王朔闻听金庸此言大受感动,坦言自己很惭愧。
【示例解析】
第一步,概括中心:金庸面对王朔“俗”的攻击,坦承自己能力有限,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使王朔深受感动。
第二步,提炼道理:文中提示句:“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才力如此,也只能这样了”“……而称‘四大俗,已是笔下留情了”,可提炼道理:①敬人者,人恒敬之;②不露锋芒,不事张扬。
第三步,组织观点:① 以诚待人赢得尊敬;②低调为人,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