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通常是辨析两三个相对或相近的概念,或者是提供几种不同现象或观点,让同学们选择更倾向或不倾向的一个,并阐明理由。
一、辩证型
这类题目中的观点往往看上去是二元对立的,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要找准统一点或联系点,将二者放到一个大前提下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其中某一方,从而显示出思辨性。如下面这一文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
加法带来文明,文明带来累积。
——〔美国〕莱迪·克洛茨
我看见了大理石中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把多余的大理石去除,于是天使就显露出来了。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加法与减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加法”和“减法”看似对立,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首先我们要对“加法”和“减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从题目来看,第一句话中的“加法”是增益,是积淀,“减法”是简省,是化繁为简。第二句话中的“加法”依然侧重积累的含义。第三句中的“减法”是减去多余的东西,也就是减去负累,与第一句中的“减法”含义一致。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加法”和“减法”的内涵。
再看二者的关系。从材料来看,“加法”和“减法”各有其适用的领域,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可以带来正向的改变。只写“加法”或“减法”的好处或者“骑墙式”的观点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思辨性,因此一定要有所侧重,而有所侧重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客观的权衡比较。
综上所述,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立意,一定都得认真辨析“加法”和“减法”的适用对象,对象不同,思维就不同。积累知识和经验用“加法”,摒除妄见杂念用“减法”,社会繁荣靠“加法”,但过度的“加法”又可能带来沉重的负累,因此有时候又要用“减法”。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
二、辩论型
这类作文题往往明确给出了需要权衡选择的要求,必须二选一。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在校园体育课中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目标。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在央视《新闻 1+1》节目中表示,关于“体育课留作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的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消息一出,“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的话题一下子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
班级计划举行辩论会,围绕“体育课是否必须布置作业”展开辩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辩论稿。
辩论稿的文体要求非常明确,这类作文不能只是有所侧重,而是一定要有所选择。不但要论述己方观点的正确性,还要批判反驳对方观点。
这道题中的论辩双方观点应该是“体育课必须布置作业”和“体育课不必布置作业”。论辩双方应就“是否必须”展开论辩。选择正方观点的,要谈体育课布置作业的必要性;选择反方观点的,则要强调不必要的原因。立场不可左右摇摆。
相较于第一类辩证型作文,辩论型更强调观点的侧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拉偏架”,恰恰相反,辩论型作文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找到自己观点的漏洞,并及时堵上漏洞,使逻辑更严密。
又如下面这一文题: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题目虽没有明确要求写辩论稿,但一个“更”字,就决定了它的辩论属性,即必须二选一,题目中也有“比较”“权衡”这样明确的任务指令。但不同于上面那道题的是,体育课是否必须留作业是一组矛盾观点,“必须”和“非必须”不能同时存在,而这道题中的“善言”和“敢言”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两种各有益处的做法,我们要比较哪一个益处相对更大一些。所以,我们可以从双方对青年的影响力去进行比较。比如“善言”是说话技巧,是外在的表现;而“敢言”是责任担当,是内在的品质,内在比外在更重要。
三、主观偏向性
这类作文题,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更有感触的一点展开阐释,要求更宽泛。如下面这一文题:
县团委开展“说中国故事,做中国好人”演讲比赛,你们班即将代表学校参赛,参赛团队准备了以下几则材料:
“90后”小伙小蔡,10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视神经萎缩,休学养病和就读盲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后来在亲人支持下,开办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服务残疾人群体;高二学生小王春节回家,看到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利用网络众筹平台,发起“乡村路,我心中的泥泞”众筹项目,促成了修路工程的启动;大学生小何应征入伍守卫祖国西南边陲,兩年后光荣退伍返回学校,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因奋勇营救落水女子,不幸失去年轻的生命。
因演讲时间有限,必须对材料有所取舍,参赛团队准备留下最能打动人的故事。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你觉得这三人中,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赛前讨论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类题目看似自由度非常高,从材料给出的观点中任选一个角度展开议论即可,事实上,题目中的“最能打动人的故事”的这个“最”字已明确地给出了写作任务,即需要对上述三位中国好人的事迹进行权衡比较,选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一位来陈述理由。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只提及一人,而是要在开篇即指出三人事迹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再提出自己的选择偏向,以及如此选择的理由,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思考、权衡、选择的过程。另外,同学们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虽然题目中出现了“演讲”,但并不是要求写演讲稿,而是要写“说明选材理由”的讨论会发言稿,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对象和语境。
以上三种常见的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都非常强调审题意识和辩证思维。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认真审题,仔细权衡比较,力争准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