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

2022-05-30 10:48:04张晓玲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3期
关键词:牧区活动课理念

张晓玲

本文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牧區小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概述STEAM教育理念内涵,分析此种教育理念下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设计应体现的特征,包括项目性、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动手实践改进、分享原创作品、完善作品设计、多元评价反思等角度,列举构建STEAM理念下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STEAM是近年来较盛行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得到众多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必修课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考虑到牧区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教师在构建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STEAM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特色,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育目标。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是一种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教育内涵于一体的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它更强调对知识的跨界学习、对教学场景的多元化设计、对问题的多角度生成及批判建构,倡导以创意、创新驱动学生的有效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反映了一种将课程回归于生活、社会、自然的教育理想。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有很多小学教育工作者已全面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在“双创”时代下的弊端。STEAM教育理念高度倡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现阶段这一教育理念有极高的研究及应用价值。以下具体分析将其运用于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每一学科设置的实践活动课,都具有鲜明的学科本位特色,同时,对这类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受教学空间、时间的影响也较明显,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获得较深刻的感悟与体验。但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能够为学生留足更多的思考、实践、创新空间,助力其应用工程思维,利用教师提供的技术,更好地实践自己的创意,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STEAM教育理念倡导以项目形式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特点的学习项目,并推动学生对其进行持续探索,在此基础上,锻炼学习品质、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因此这种项目式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将学过的知识内化、迁移至脑海中的相应部位,最终形成高阶思维,这有利于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艺术素养。如果说科学是理性的学科,那么,艺术无疑是感性的学科,很多艺术创作都源于艺术家的瞬间灵感,与建立在数据与实验上的科学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两个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社会中,很多伟大的发明都同时体现了科学、艺术特征,这正如具有良好创造力的人,往往同时具备理性、感性思维。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的实践活动课,能够为学生融合这两种思维、素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特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鉴于牧区小学的教育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应高度关注对如下几个特征的体现。

(一)项目性

项目性是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围绕某一生活性项目来开展,以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实施统一化处理,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现阶段,结合牧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可看出,教育环境的现实特征,为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课项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农牧民进行生产作业常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产工具亟待改良等。教师在平时可加强对此类问题的收集,为实践活动课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二)综合性

各学科知识均有自成一体的学习体系,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这违背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STEAM教育理念强调对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考察,助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式学习,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科知识学有所用、用有所创。

(三)工程性

STEAM实践活动的工程性主要指,在活动中学生会以工程思维思考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产生“做中学”“学中悟”的想法。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实验,都在为下一次实验的“迭代”产生理论及实践基础。这种工程思维要求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成本、时效、约束条件等因素的考量,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学会以工程思维解决问题,就能够得到实践思维的全面发展,能够以更科学、更简洁、更严谨的思路设计作品,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实践活动教育目标。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以STEAM理念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牧区小学的现实条件,为学生提供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项目,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实践,发挥科学探究精神,高效地解决问题,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纠错、勇于革新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断反思改进,最终形成更具独创性的设计作品,获得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必须体现以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为前提,以解决生活性问题、完成生活式项目为主线,形成连贯性、结构性、组织性强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将这一教学模式分为六个阶段进行具体阐述。

(一)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一堂卓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作为辅助。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较缓慢,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更擅长以形象思维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利用生活情境,对教学内容实施形象化、生活化处理,无疑是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设计上,建议教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发掘农牧区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与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实践。

例如,“农牧工具”就是牧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事物之一,代表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农牧文化,但可惜的是有不少农牧工具在今天都已失传了。近年来,很多农牧区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少农牧人民因此走在了致富的前列,而木制的农牧工具模型,无疑是乡村旅游背景下最能够代表牧区文化的工艺品之一,是传播农牧文化的载体之一。教师可将“如何设计木制农牧工具模型”作为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典型的农牧工具模型工艺品展现给学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为实践活动课的深入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提出解决方案

提出问题情境后,学生应结合自己学过的多学科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将初步设想整理出来,编制为详细且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为学生的方案编制提供一个指向明确的目标,如在“木制农牧工具模型”设计项目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紧扣工艺品设计的主题思考问题,避免学生设计的解决方案离题过远。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中巡回观察,对于产生疑惑的学生,应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把握方案中的细节,统筹兼顾各项技术要点,保证设计方案的周全性,在此基础上,增强方案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例如,本次案例中,部分学生会想到将地域文化融入农牧工艺品的设计中,但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往往是较浅薄的,对究竟应当如何选用当地的特色图案作为文化符号,缺乏自主意见。此时教师可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将头脑中的创意转化为切实的设计方案的过程,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就感,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达到教育目标。

(三)第三阶段:动手实践改进

动手实践阶段,学生会将方案中提到的各种创意付诸实践,以亲身操作验证这些方案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小学生能力有限,在这一阶段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多数学生此时都会去请教教师,以进一步改进方案,可见学生在这一阶段中的实践,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最终令作品趋于完美的过程,这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倡导的批判建构、跨界学习、多元化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环节,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难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本次案例中,学生会设计形同锄头、风车、羊毛剪、手推车等农牧用具的手工艺品,如何保证手工艺品的结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几何知识、工程技术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预期。

(四)第四阶段:分享原创作品

近年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一股“创新之风”吹到了社会各领域,在“双创”理念的引导下,大众在购买产品时,越发看重其设计理念是否体现了创新精神。STEAM教育理念无疑是倡导创新的,与上述时代背景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同时它又倡导对创新理念及原创作品的分享,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以分享创造更高的价值。

对作品的分享与展示是实践活动课的必备环节,具体的分享形式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头脑风暴式的交流是分享,和风细雨式的互动无疑也是分享,同时分享的角度也是多元的,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围绕他人的作品,从实用性、美观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此外也可依托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分享,细化到本文所述的案例中,就是将精神文化元素融入对工艺品的设计中,如在工艺品的表面绘制民俗风格图案,以橡胶、软木等工具包裹工艺品的尖锐部分,体现人文关怀等。教师可在这一阶段中鼓励学生选派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设计理念,营造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的课堂氛围,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五)第五阶段:完善作品设计

在完成上述分享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同伴给出的建议,对作品进一步完善,增強作品的实用性、环保性、创新性、美观性与艺术性,整体提升作品的品质。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处处留心,在遇到困难时,积极请教教师、家长及生活中能够联系到的专业人士,解决技术性难题,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在这一阶段的末尾,有条件的教师可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访周边的社区、市集,摆摊展示自己设计的工艺品,向大众宣传农牧文化,升华课堂主题,鼓励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内分享自己的设计创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STEAM教育理念的要求。

(六)第六阶段:多元评价反思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缺少评价环节,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为体现STEAM教育理念,教师应加强对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优化设计。评价对象方面,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学生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工程思维的发展状况,给予中肯的评价,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就感;评价方式设计上也要体现多元性。例如,在组织学生到社区、市集中推广自己制作的农牧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摄像机拍摄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采访对学生的作品感兴趣的路人,以供教学评价参考。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同步检测等传统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还应重视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生生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其设置在活动的第四阶段中进行,以更好地激励学生改进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次案例中,教师可从如下角度评价学生:首先是对每一小组学生设计的工艺品的实用性、环保性、创新性、美观性加以评价,通过横向对比,分出不同等级。对作品美观性的评价可邀请美术老师参与。其次,评价学生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状况,体现STEAM教育理念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教育界对STEAM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因此牧区小学的实践活动课教师,在应用这一教育理念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生活化元素大力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设计作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获得素养发展。同时,教师在平时也应加强对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思路,促进实践活动课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2020年度课题“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牧区小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5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牧区活动课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6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活动课
孩子(2019年3期)2019-03-12 22:36:46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