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的时候,中学生之间,流行的课外读物分为三类:即古典文学,尤其是旧小说;新文学,尤其是三十年代白话小说;翻译文学,尤其是帝俄与苏联的小说。
三类之中,我对后面两类并不太热衷,一来因为我勤读英文,进步很快,准备日后直接欣赏原文,至少可读英译本,二来我对当时西化而生硬的新文学文体,多无好感,对一般新诗,尤其是普罗八股,实在看不上眼。
同班的吴显恕是蜀人,家多古典藏书,常携来与我共赏,每遇奇文妙句,辄同声啧啧。
有一次我们迷上了《西厢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什么“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当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觉得美,觉得亲切而已。
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层,纷繁的附注也不暇细读。不过热爱却是真的,从初中起就喜欢唐诗,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与宋之词,历大学时代而不衰。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晋书·王敦传》说王敦酒后,辄咏曹操这四句古诗,一边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作节拍,壶边尽缺。清朝的名诗人龚自珍有这么一首七绝:“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半酒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说的正是这种酒酣耳热,纵情朗吟,而四座共鸣的豪兴。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国语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我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不幸这种感性教育今已荡然无存,与书法同一式微。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氣,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本文有删节)
【文本解读】听余光中先生娓娓讲谈自己的读书之路,似乎随着他徜徉了一遍文化之林,旧小说、新文学、翻译作品……可当他驻足在中华诗词这片佳地时,扑面而来的喜爱之情禁不住让读者也为之感动。诗词之美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寂寞时吟一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异国的风朝雪夜间咀嚼“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太白与东坡如同在身边击掌相伴,似乎呼吸都可相通,这种因诗词而生的戚戚之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用中文字,读中国书,余光中先生自诩幸事,可诗词遇到余先生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幸事。
【中考作文真题链接】
2022年陕西卷:
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一句话,一本书,一个物件……往往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请以“____挺管用”为题作文
2022年重庆B卷以“____里的文化”为题
2022年江苏苏州卷以“学问藏在______里”为题
2022年江苏南京卷以“____身边的文学踪迹”为题
2021年四川攀枝花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题
2021年湖北黄石卷以“趣读”为题
2020年江西卷以“好的故事”为题
2020年山东青岛卷以“《傅雷家书》读后感”为题
2020年四川甘孜卷以“我____读书日”为题
2020年湖南湘西卷以“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流连故乡的小桥流水,走进经典的文学作品,拥有多彩的人生历程”为主题
2020年贵州黔西南卷以“乐在好学多思里”为题
2019年甘肃天水卷以“___让生活充满诗意”为题
2018年江苏连云港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