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瑞
[摘 要]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種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方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门育人艺术,采用课程育人的形式,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结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更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拓展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航。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必然选择。为了在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加强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关键环节。应当指出,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是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学内容中某些思想政治要素的简单添加。体育课程教学应合理整合思想政治因素,多形式、多角度实现体育、身体素质训练、体育竞赛、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42-04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其中高等学校的教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高等学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阶段,并非单一的知识文化与技能的传授,还包括思想价值引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校体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改善他们的个性。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既要继续发挥体育育体的功能,又要发挥体育育德的功能,将思想政治因素渗透到体育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评估和评价中,实现体育教育的综合化。开展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阶段,我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是中国未来体育工作的重点。基于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是一项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体育也被重视起来,体育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责任,高校体育课程同样也要扛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体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文化中领会体育精神的感染力,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良性举措。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显然成为当前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思政教育因子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影响效能,必须多角度准确领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度探索教学模式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走内涵式的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一种新兴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走向全面发展。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优势
体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有意识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具有诸多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也会发生改变。体育除了政治、经济、娱乐等功能外,最基本的就是教育意义。因此体育课程成了挖掘体育的教育意义的最佳手段之一。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教育。即在身体练习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教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兼具生动性、直观性、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感染性等个性特点,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的潜力,更便于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任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满足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训练对象的综合表现来检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建立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这是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高校体育课程的创新要求
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既要从宏观上审慎把握,也要从微观上细处着手。高校要从整体上对体育训练创新进行规划和布局,又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系统的分析和探究,确保创新的过程系统完善,兼顾到各个部分的内容,从而确保创新过程遵循系统性原则,保障创新水准的提升。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必须在守正的根本上创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各领域都要勇于突破和创新,要走在发展的前沿,牢牢把握住国家发展要求,才能与时俱进,实现破茧。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是在深刻理解高校体育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与发展现实密切相关,是对高校体育训练目标的完善、训练内容和方法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与体育训练的良性互动,实现提高高校体育训练质量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双重收获。“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佳方式,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时代性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只有积极地构建有温度和有深度的体育课堂,才能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才能增强高校体育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切实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练就过人的技能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使命,对教育有了更高的理解和要求。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要全方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这一要务作为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将其作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首要目标。此外,还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与重点内容,要求全国所有院校和专业都必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广大教师也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基本要务,以培养人才技能为核心,积极对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努力完善育人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稳固专业课程基础,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信息化教学,推动教师个人发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育人目标的完成时效以及社会满意程度。因此,各大院校要积极贯彻与落实中央以及国家教育部门的这一决策部署,主动采取各项行动,实施课程思政已是大势所趋。
(四)“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三全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根本上坚持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为教育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教育的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的一种育人格局。它能唤起高校学科教师的全员育人职责,从时间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始终,从空间上强调了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是“三全育人”格局建设的一个主战场。高校体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环节安排的全过程,让育人无处不在,实现以体育人、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以体育情,以体育魂、以体育才,真正地实现体育的育人意义。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方式一般为实操性的实践课,多实践,少理论。这种固有的模式误区长期主导了大众的观念,使体育变成了“纯粹”的体育运动,而缺失了最为重要的教育。实际上,高校体育课同样是高校课程的重要一部分,无论学生在高校学习哪个专业,都必须选修体育课,在体育课中对身体和思想“充电”。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无论是在体育性还是在教育性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实操性教学模式,更多地彰显高校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更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真正的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体育纪录片、体育比赛、运动训练视频、传播体育精神的影视剧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媒体资源更具感染性和说服力,让学生在放松的过程中,既可以对某项运动技能有所领悟,同样也会通过一些细节,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产生思想的启发。向前追溯体育传播的历史,传播体育新闻的体育报告文学,记载了很多体育故事、刻画了很多体育人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因此网络的发展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从经典的故事中洗涤灵魂。加之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也让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一个跨越。体育课从体育场被搬到了电脑和手机旁,高校体育课不得不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时代要求,将实践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只有顺势而为方可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二)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通常立足于籃球、网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羽毛球等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或者说体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内容不仅枯燥无味,很多体育素质不高和运动天赋不佳的学生会对体育课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消极的心理,而且也会在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下产生运动损伤,最重要的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在遵循体育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择更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式,安排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既能成为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利器,又能成为提高思想意识、培养道德品质的有力抓手。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悄然兴起。这种教育方式源自库而特·汉恩,是一种“知”与“行”的统一。它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个体经历的差异性进行教育场景的创设,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性的体验,获得感悟,进而内化为其思想道德品质,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豁然。受教育者的反复体验实际上往往是通过某些益智性和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来进行的,这恰好与体育课程教学有了契合之处。因此,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形式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的日常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三)培养体育教师育人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历史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时代重任,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无私奉献,是伟大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素养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前辈的经验总结,更是客观的事实。教师若要使其学生优秀,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素养,才能教育引领学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这样诠释了教师的职业定位,既要解答学生的疑惑,也要传授各种道理。因此,“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对学生的意义,远远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而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大部分高校体育课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在运动水平方面毋庸置疑,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国家运动健将甚至是退役的国家队运动员。但是,术业有专攻,相比其他学科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在理论基础方面整体上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想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就必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恰恰发挥着引导主体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可以通过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学习、进行相关的讲座论坛、担任班主任走近学生等一系列方法拓宽思政育人视野,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使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环节中,打破以往单纯讲述体育知识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充分且深刻的理解,主动承担起德育重任,并借助自身的引导作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学校还要在现有教育管理制度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持续的提升。另外,要立足体育课程特质,建立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在对特色化课程进行授课时,学校还可以从外邀请在此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专业人才或学术大师来讲授,系统化、多维度地帮助大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体育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视,建构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育水平。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加大与思想政治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势互补,又可以帮助教师共同进步,是其思想一致、育人同向的重要措施。
(四)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的预期是否实现统一,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却最容易被忽视。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地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没有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为考核和评价的标准,这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边倒地倾向于理论学习,使德育的培养成为木桶中的短板,长期下去,教育的重心就会发生明显的偏移,造成“木桶漏水”和“小树长歪”的情况。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基于课程思政进行优化,不能再单一地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而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塑造,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为、德行操守等。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要明确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增添一定比重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调整教学目标,锤炼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而作出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三、结语
当前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丰富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思想水平。体育课是大学的必修课之一。大学体育教师的使命不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肩负育人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汲取经验,推动体育改革,培养更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综合型人才。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仅是增强学生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矛盾统一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伟大尝试。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优势、高校体育课程的创新要求、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和“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促使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高校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体育教师育人素养和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聚焦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平台上,立德树人,培养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共中央文献资料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3]马勋立,施大发.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的探索[J].今日财富,2020(7):215-216.
[4]张秀亮,李曉武,江立平,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青少年体育,2022(5):34-35,30.
[5]孙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57-61,98.
[6]周玉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22(13):112-114.
[7]蔡珍珍,彭洲恩,范冠玺,等.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育学刊,2022(3):1-7.
[8]聂小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63-69,84.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