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清
文题呈现
本單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思路点拨
我们要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写作技巧等进行梳理后再创作。
首先要解决“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这个具有限定性的任务要求,可以从作家创作风格、创作的时代背景切入,挖掘小说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时代主题的深层意蕴。写作的思路应从某篇中的某一兴趣点展开,重在写“时代主题的意蕴”。单纯赏析情节、人物、环境,而缺乏与主题的关联,会使作文缺少深度。写作过程围绕作品的写作技巧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来展开会更好。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甚至大多已经成为某一类人物的象征。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如狄更斯的小说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人们的生活状况……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
同学们在写文学赏析时,可以从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中理解小说主题,从情节发展看主题,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从细节描写探究主题,注意环境描写对主题表达的暗示作用,了解小说主题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佳作一
晚暮狮王
——《老人与海》赏析
◎冯 婷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是一个历经沧桑却坚韧不拔的灵魂的自述,它萦绕在每一个正在经历苦难或已经经历过苦难的人的心头,千千万万的灵魂因为这句话而得以继续存活、奋斗。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像一位垂老的狮王,即使身体在衰败,但灵魂不朽。
海明威用了很多心理描写,着重反映老人当时的心境,孤独、无助、悲痛、不忍,英勇、无畏、希望、光明……一个孤独的勇者矗立在山巅,如一块坚硬的礁石一般经历浪拍雨打。人的灵魂是不可战胜的,尤其是一个坚韧不拔的灵魂。老人拥有这样的灵魂。
他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面对苍茫辽阔的大海,面对成群饥饿的鲨鱼,他不退缩,反而无畏得像一个英雄,魁梧但苍老,腹背受敌但英勇无畏,正如作者本人。海明威像老人一样追求“捕获大鱼”,即使遇到写作的瓶颈,他没有放弃斗争。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认为拼搏已经无法改变战后面临的困苦,因而选择放弃自我。然而《老人与海》这本书,像黑暗中闪耀的剑锋,划破混沌,迎接黎明。如今“躺平”在一些年轻人中盛行,有的人被卷入这股洪流中丧失了自我,丢掉了理想,丢掉了目标,而老人的精神是治疗堕落“躺平”的解药。
海明威笔下的这位失败英雄的经历,我认为其象征着人类一生中面临的困苦与希望,那条大马林鱼是成功,是希望,而接踵而至的鲨鱼是苦难,是挫折,是一切可能会打倒一个人的事物,但老人面对这些鲨鱼,无畏地搏斗,即使最后空手而归,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个过程中,老人的灵魂得到了洗礼,这只垂老的雄狮重新证明了自己是草原的霸主,他勇敢,他坚忍,他不朽,他激励着千千万万为幸福而奋斗的人坚持到底,即使最终没能成功,也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放弃斗争。
大马林鱼最终只剩鱼骨,但这并不能说明老人再次失败,反倒证明了老人的成功,精神上的成功比物质上的成功更让人为之喝彩。老人精神可贵,尤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唯有拥有这股精神才能使一个人不朽,才能让一个民族发展前行。无论是过去的抗日战争,还是当下的新冠疫情,支撑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一直都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无论何时,人类文明都需要“晚暮狮王”一般的精神,在面临苦难时不低头,在面临挫折时不放弃,始终保持光明和希望,与困难斗争到底。
【广西玉林中学】
◆点评
这篇赏析思路清晰,要点明确。通过引用《老人与海》中的经典语录,引出论述的内容,结合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同时,也注重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难能可贵的是,本文还跳出当时的时代意义,挖掘现代意义,直面“躺平”的时代现象,以新的视角理解中国人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给读者以莫大的鼓舞。本文以“晚暮狮王”为喻,让作文更具独创性,更具别样的深意。
佳作二
“复活”代表的多重意蕴
◎陈旻珠
稍稍了解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知道,《复活》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正是托尔斯泰个人经历与理想的具现。虽然本书以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视角开篇,但真正寄托并探索托尔斯泰理想的实际上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聂赫留朵夫,所以,“复活”无疑在男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最透彻的体现。那么,“复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纯真感情的复燃。
很显然,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并从旁人嘴里了解到她所犯罪行(实则是诬告)之时,作为一个良心未泯的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找到了其学生时代纯真感情复活的诱因。所谓“复活”的第一层含义,体现在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由学生时代的纯真到从军以后的欲望再回到对玛丝洛娃的拯救,这一阶段的转变。从玛丝洛娃的角度来讲,则体现在落入风尘的她因聂赫留朵夫为拯救她付出的努力而涤去污泥,萌发出向上向善的精神态度,恰好与她少女时代的纯洁相照应。
展开视野,目睹人间百态。
玛丝洛娃无疑是聂赫留朵夫接触下层社会、走向底层人民的一个契机。为了营救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周旋于上层社会的官员与律师之间,同时又以陪审员和探监者的身份接触到各种各样来自底层的罪犯。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更强烈的对比?由书可知,公爵聂赫留朵夫并非首次出席评审,自然也并非初次目睹副检察官的恶毒暴虐、法官的荒淫随意、罪犯们的苦痛与无奈。但聂赫留朵夫显然在遇到玛丝洛娃之前从未想过要投身于解放底层人民的光荣事业。
玛丝洛娃使聂赫留朵夫由表及里,真正“复活”。
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崇高理想的复活,不是受某个人的操纵,而是出于他主观意愿的努力。不难看出,这也是托尔斯泰的体现。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受到亨利·乔治的影响而分赠土地,而托尔斯泰曾受过卢梭的影响;聂赫留朵夫援助穷苦人民,试图对土地进行改革的经历,托尔斯泰也曾这么做过。聂赫留朵夫自称他身体里存在两个意识:一个遵从精神,一个遵从欲望。那么,遵从精神的意识的“复活”正是“复活”的真正意蕴,聂赫留朵夫的精神高度由此拔高。
“复活”中无可避免的局限。
个体是很难脱离阶级局限的,真正背叛自己出身阶级者,少之又少。个人更无法与成形的社会结构相抗争,个人的觉醒与“复活”无法造成整个社会架构的崩塌。《复活》的结尾,聂赫留朵夫阅读《福音书》,在宗教中寻求慰藉的情节不过是托尔斯泰在他“长期矛盾的宗教观”中寻找出路的结果。彼时,托尔斯泰已同上层社会决裂;但在“精神状况的极度苦闷”之下,他很难找到一条应当前往的人间正道。
结合以上,那真正的精神的“复活”,既非来自他人的操控,也非来自宗教信仰,而更像一种“唤醒”,因为它来自灵魂深处的苏醒,是无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尽管历经磨难,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终究还是使自己崇高的灵魂复活了,开启了一种崭新的人生。心怀希望地等待着,不懈地抗争着,真正的春天,人间的美,和平、协调、互爱的美,最终都会到来——这恰是《复活》给予人奋进力量的缘故,也是“复活”的真正意蕴。
【广西玉林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从介绍托尔斯泰人生开始,从三个层面思考“复活”的内涵。最后总结真正的精神的“复活”,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苏醒,是崇高灵魂的复活,是人们希望的获得,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该文通过对“复活”内涵的挖掘,让读者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