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丹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句话出自陈寿所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说,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民作为根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在这里,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他的这番话虽然是从当时统治者的立场出发,却道出了治国安邦、成就伟业所应遵循的不移至理。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古代诸子百家、历代王侯将相阐释与推崇民本思想的睿语哲思,无万大千、不可胜数。
它是先贤理政之本,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孟子“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再到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它是朝代兴废之由,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唐太宗《民可畏论》“国以民为本”;它是个人修身之道,从《诗经·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到孔子“仁者,爱人”,再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爱民、富民、保民、养民、利民的民本思想,虽然百家争鸣,但皆是一个“民”字贯穿其中,终而殊途同归,源源不断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泽被后世,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力量。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以人为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并在当代中国照进现实,涵泳、传递着岁月无法磨灭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从古代思想到现代理念,从心之所向到治国理政,从传统文化到人类文明,以人为本的大道,息息相通、脉脉相连。这也是当今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26日,有删节)
提炼
1.挖掘内涵
写高考作文时,考生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挖掘其中时代性的、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其方法主要有三:一是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着笔,生发哲思,阐释道理,让人折服;二是点石成金找突破,即运用拓展延伸法,在一般的、普遍的结论基础上挖掘更深一层意义。如这篇时文就结合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以及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挖掘“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在当代社会的新内涵与现实意义,格局宏大,思想深刻。
2.理性思维
要想让作文呈现出大格局,理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其关键点在于运用以下两种推理方式:一是从思想主题出发推演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结局,进而借客观事物表现主题思想;二是从事物的结局出发,推想缘由,推断事物與思想主题之间的联系。如这篇时文就把逻辑推理应用于“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创新过程中,让文章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从而体现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与格局。
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从新的角度、新的发展、新的联系上对主题进行开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发现,对内容进行开拓,得到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创造性的见解等;二是创造性地表现,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模仿别人,不因袭某种模式,而是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如这篇时文就闪烁着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独到地将“以人为本”和“人民至上”联系起来进行解读,体现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