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叙事风格及其青年文化症候

2022-05-30 19:55孙金燕
当代文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九州

孙金燕

摘要:奇幻小说叙事风格隐藏着当代青年文化的深层表达。通过观察中国奇幻文学“创世”设定中的“共同体”构想、英雄叙事的代际期待以及网络社区的青年群体角色扩散与认同期待等,可以探询奇幻小说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如何呈示当代青年在想象性表达中的世界愿景与价值立场,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症候与隐喻。

关键词:奇幻小说;“九州”系列;世界建构;角色认同;文化症候

文学总是某种象征或价值观的载体,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产生凝聚力。尽管自其分化成艺术和商品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之后,通俗文学就不再主张或被认为不再主张追求洞察力和真实性①,但事实上,它同样以其特殊的文本话语实践,展开与社会公众框架及其经验的互动和交流以获取意义,并且同样具有创造自由空间、保存和建立自身意义储备的潜力。尤其在媒介制造世界符号版图的当下,它会在深受其浸染的青年群体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发展,正在这个层面提供了的经验模式和视野导向。近三十年,中国奇幻小说经历了从网络文学时期向IP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各文学网站广设奇幻文学专栏或专题,还是对奇幻小说高频次的影视、动漫、游戏改编,抑或是关于奇幻作品、作者乃至所改编影视剧、演员的各种网络讨论,皆提示了奇幻题材具有随媒介发展而愈为强大的市场资本转化能力,其中也折射出它对数量颇为可观的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青年群体以“奇幻”为符号资源构筑起“微型共同体”(micro-communities)②,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形成相互交织、召唤乃至“打扰”状态。并且在新媒介的推动下,其交互性愈加激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青年群体在奇幻文学“微型共同体”中的个别“自我授权”时刻,与整个社会文化进程之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关联。基于此,探讨奇幻小说在类型文学的叙事框架内,如何承载青年群体在想象中的自己空间扩展与艺术洞见,进而表达其意义、存在和身份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一种可能的观察视角与一个特殊的 奇幻文学案例

对通俗文学的理解,学界向来存在两种立场相反的观点,其一为结构主义的,认为通俗文学处于文学层级体系的底端,必然受主导文化制约,在主导文化给定的范畴、类别和框架中进行生产;其二为文化主义的,认为通俗文学中的主体不是单纯的附属品,而是要通过文化将自己突显出来,具有自下而上的“抵抗”力量③。这两种观点的分延或许正表明,通俗文学同样有其理解的繁复性。

一方面,即使仅缘于市场意图,为吸引最广大范围的受众,通俗文学也必然会汲取不同的价值。如文化研究学者赖纳·温特(Rainer Winter)所言“当通俗文化文本可以根据主导意识形态框架之外的观众社会经验被理解时,才算是达到了广义上的流行”④,由此,它会既依附主流文化,也会涉及社会从属群体的痕迹,形成不稳定的意义体系,以此在评价与接受中获得争议、竞争和流动性。

另一方面,青年受众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消费的模式与实践,共享通俗文学的某些普遍的叙事形式特征,建立个体自我意识,并进行身份认同与类别化来构筑“微型共同体”。这使得通俗文学即使是在既定框架中对自我意识的表达,依然具有重新分配话语空间的符号力量。正如文化研究学者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a McRobbie)所注意到的:“对于市场体制的权力的评价,不一定会使我们退回到这样一种立场:商业催眠术会支配消极的、不加辨明的、只依靠嗅觉的青年消费者。青年人与‘商品和‘社会生活的事物的联系,会产生出一种新的社会认同。”⑤

由此,结合结构主义与文化主义的两种理论视点,展开关于奇幻小说与青年文化的深层关联的讨论,以此发掘奇幻小说的双向观察力,既探寻主流价值如何渗透于奇幻小说的语言实践,也勘察奇幻小说如何在既定的叙述框架内彰显其较为微妙的价值追求。

而关于奇幻文学的研究目前仍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对数量庞大的奇幻小说文本进行抽丝剥茧的形式归纳。“在尚没有研究过(或至少阅读过)某一类型下的所有作品时,我们是否有权讨论这一类型?”⑥奇幻文学研究者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在半个世纪前即已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个难题。于此,分析其中的典型文本,或是较为有效的路径。

“九州”系列在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中具有突出代表性。它缘起于2002年1月清韵网站天马行空论坛上的邀人同写故事的帖子,在众多作者的接龙参与下,最终形成大型的“九州”奇幻世界,先后在《九州幻想》《九州志》《幻想縱横》等“九州”杂志连载17年有余,被认为是中国当下最有价值的小说IP之一。以“九州”系列作品作为本论题的核心考察对象,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可靠性:

其一,“九州”系列吸引了数量可观的青年群体。创作群体中,被称为“七天神”的江南、今何在、潘海天、遥控、多事、斩鞍、水泡等“九州”主创群体,以及后续逐渐加入的作者萧如瑟、夏笳、唐缺等基本是“70后”“80后”,他们在青年时期开始“九州”写作并以此进入创作黄金期,其中也包括跨界客串的青年作家如马伯庸(《九州·河洛文化切片》)、沧月(《九州·星坠》)、丽端(《九州·九色书·紫》《九州·异化神话》)等;此外,“九州”奇幻作品以及相关网络论坛、贴吧、超话等吸引了大量青年受众,他们参与话题讨论,并且进行衍生创作,其中不乏成功示例如“澈”粉丝群体创作的“九州·澈水镇”系列等。可以说,这些青年作者与受众立足“九州”而共享意义,他们以奇幻文学为媒介呈示出当代青年文化图景的某些面相或侧影。

其二,“九州”系列的“世界构想”具有明显的意义共享与对话意图。“九州”系列属于集体创作、同人写作的设定型奇幻文学创作,发起者从创世传说到天文、地理、种族、历史、军事、组织、生物等方面,对这个“世界”做出核心设定⑦,意愿加入“九州”的所有创作皆在此基础上细化、丰富和发散。它潜藏着建立一个宏大、严谨且意义共享的“九州世界”体系的野心:它提供一种“创世”幻觉以及“集体感”,“想象一下所有的故事能互相呼应,独立成章的作品合起来就是鸿篇巨制”。⑧它也指示这个世界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由每一个参与它的青年共同创造的,显现着他们关于“世界”的构想理想与对话。这种群体共建的特质,使它能呈现奇幻文学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渗透,以及潜藏其中的隐喻能力。

据此,本文以“九州”系列奇幻小说为切入点,经由青年群体所提供的“世界”想象以及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认同,观察他们如何在想象中重新分配世界版图与重新实现自我,深入探询21世纪奇幻小说与青年文化的曲径通幽或若合符节之处。

二  “创世”设定:“共同体”构想中的 身份政治消解

另辟一个“世界”,是奇幻小说的常规叙述策略,奇幻文学现代理论奠基者托尔金(J.R.R.Tolkien)称其为“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⑨,它有别于现实世界却又能与现实世界形成某种程度的对话。“九州”奇幻系列设定的“九州世界”,有着以“共同体”构想消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身份政治归位的意图。

在“九州”系列诞生的21世纪初,《指环王》《哈利·波特》影视剧裹挟着凯尔特神话、日耳曼神话、中土世界、魔法世界风靡全球,中国奇幻小说常常陷入对西方奇幻的模仿与对中国传统幻想文学的借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拼接的境况。在此境况下,“九州”奇幻小说的创设者们立意缔造“中国第一幻想世界”⑩,在创作初期即进行“世界”设定:世界由荒、墟两种意志的神构成,前者代表物质力量,意欲世界归于一统,后者代表精神力量,志在独立与分裂。世界万物领受神的精神,人族、河络、夸父、魅族、鲛族、羽族等六大族群,活跃于殇、瀚、宁、中、澜、宛、越、云、雷州等九州,他们在角逐中此消彼长。这种“创世”中设定隐含了某种“共同体”的构想。各种自然的实体(substance)都含蕴神的属性,各种实体的属性(attribute)既是单一的,也是无限的。世界上的万物彼此交互,它以“一”与“多”,解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考模式。

九州世界的“共同体”意识,首先通过从实体到精神的“一”与“多”的交互关系达成。九州生物的族群都孕育于并共享神的意志,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与此同时,六个族群各安一隅,有自己的神话、信仰、个性和特长,构成多样文明体系,从而使九州万物形成“一”与“多”的交互关系,避免了在非此即彼中形成二元对立。

其次是通过人物身份的交互性与多元化,扩充个体的“内在多样性”,消解单线逻辑的身份政治。关于身份的认定,常有一个预设的先验结构,通过将个体与抽象身份对接,进而以身份属性的普遍性来指认个体的行为意义,构成个体—身份—身份属性—行为意义式的身份政治单线逻辑。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将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对等,又如诸多论述中将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个体形象与第三世界国民性的绾接,都属于这种单线逻辑。

在“九州”世界,荒神的意志表征为志在统一的天驱组织,墟神的意志被表征为志在分裂的辰月组织。“九州”奇幻中人物的个体身份常是多元叠加交互的,使其身份呈现出非单线性的、不稳定与非绝对的状态。《九州缥缈录》中的主人公吕归尘作为守护和平的天驱宗主,却因袭青铜之血而常陷入盲目的杀戮状态;《九州羽传说》中的主人公向异翅作为辰月教徒,却创建鹤雪武士团守护和平;《九州捭阖录》中的项空月则既是天驱领袖,又是辰月教主。如此种种,个体、族群、世界的行为意义都无法在单一的身份逻辑中获得确认,消解了身份政治的本质主义与非此即彼。

与此同时,“九州”系列也提示包孕于“一体/多元”中的悖论,思考社会运行的规律和需要。文明多样性图景的实现,前提是个体与文明能共享“神”的精神;一旦文明与个体希冀冲破同质群体,成就其独特的“一”,也即意味着将孤立为“一”。诸如志在分裂的辰月组织,也有在征战中激起社会活力的行为目的,“既不希望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力量压倒一切一统九州,也不喜欢看到一潭死水昏昏欲睡的和平”11,其目的是让社会趋“多”,在多元中寻求平衡。毕竟,多元文明合“一”是虚妄的,如江南的《九州志·狮牙之卷》曾试图让天驱与辰月合作,却使“九州”陷入更惨烈的战争,社会的运行在于各文明在彼此分立中維持平衡,避免绝对的“一”因没有新的活力注入而无法自新,肯定世界需在“共同体”的差异和多元中求存。

整体而言,“九州”奇幻世界的“共同体”设想,一方面表达了青年群体意图恢复人与万物交融的古老的想象传统,对现代中国启蒙工具理性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也呈示出对某种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的规避,要在“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中,以一个相互涉入和纠缠的“中和”逻辑实现交往叙述,碰撞与生成一个新的世界。尽管目前这个“世界”仍显不成熟,但青年群体在新世纪初即已开始的努力,仍不失为一种颇有前瞻的实践,从中可看出青年创作者对世界万物关系的重新理解,以及更为宽广的世界视野。

三  英雄叙事:强者代际更迭中的角色 期待与认同危机

青年人探索社会化并逐渐成长为新一代英雄,也是奇幻小说的常用叙事模式。潘海天的《九州·铁浮图》讲述诸族大军围攻宁州厌火城,蛮族沙陀青罗由充满幻想的少年成长为勇担责任的蛮族少主的心路历程;斩鞍的九州“旅人”系列如《流火》《怀人》《柏舟》《白驹》《秋林箭》等,都充分展示小人物们如何成长为忠义死节的烈士。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显示出他们以个人强大的自然本能、天赋异禀乃至于“神”的拣选,成就自我。与此同时,缘于任何一个世代的青年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碰撞,青年人的自我找寻与代际更迭,更深含着他们对集体、国家等外界规则以及社会主导价值的思考。

“九州”奇幻系列英雄叙事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系列“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积极英雄”之外,还塑造了一批“消极英雄”,主要呈示出以下几种面相:

其一,悬搁责任,对个人与“使命”之间的相关性缺乏体认的自觉。如今何在的《九州海上牧云记》中的牧云笙、萧如瑟的《九州斛珠夫人》中的帝旭,都视皇权为一个空洞的符号,或者逃离皇城去寻找心爱的女人;或者选择成为一个“昏君”,玩弄一切,最终使得权力游戏像一场闹剧。

其二,脱离现实,对个体的本真进行艰难守护。如江南《九州缥缈录》中的青阳大君吕归尘,常常对自己在以暴制暴中进行权力角逐的人生意义产生迷茫,向往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寻求温暖。

需要提示的是,以上两种面相常与代际经验相关:牧云笙与父亲牧云勤、吕归尘与父亲吕嵩、穆如寒江与父亲穆如槊等,父子关系的叙述模式基本趋于一致:作为儿子,他们自幼被判定为“不祥之人”而被放弃;作为权力表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谨守本分,建功立业;儿子皆未能遵行父亲的角色期待,游离于家国责任之外;最终,儿子都获得父亲的理解。在整个叙述过程中,青年英雄们都意图“将自己否定家族本位的、看似大逆不道的价值规范及其社会行为正当化”12,儿子的反叛,意味着对“父辈”所表征的主流价值的反收编,是青年超越角色期待而产生的代际分离;父辈的最终理解与接受,则喻示着青年个体本位意识的确立,以及渗透进“父辈”所表征的主流后“以我为本”的文化态度。

其三,不介入现实,在游荡与游戏中表层化地生活。游荡叙事,使英雄人物无法在空间迁徙带来的外部世界扩容中实现社会化,个人意志则会随着终极目标的落空而落空为无意义,如夏笳的《九州逆旅》写一群流浪艺人的无目的旅行,推进故事的不是旅程见闻,而是每个艺人讲述自己的过往。旅行的目的并非建立个体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反而是不断回溯向无法共享的片段化过去。他们的漫游性质类似巴赫金所描述的:“主人公是在空间里运动的一个点,它既缺乏本质特征的描述,本身又不在小说家艺术关注的中心。”13而类似唐缺小说《戏中人》中所展现的“游戏化”方式,则呈现出另一种消解英雄的路径。主人公黄小路代入“九州”游戏虚拟世界,经由挑选不同的角色而经验不同的人生,不仅现实/虚拟、真/假界限被打破,返回到柏拉图“洞穴”寓言幻象讨论;同时,因游戏路径的开放与无限进行,随着挑选英雄角色的不同,“英雄”的炼成便抛置了其本质性,因“漂浮”于游戏世界而具有“流浪”的性质。这提示了身份认同的非本质性,在后现代哲学诸如德里达、利奥塔、罗兰巴特等都在自己的理论中反复论及游戏的隐喻意义,它提供一种否定性思维,是对所谓的“英雄”建构、严肃书写所隐藏的强制性、价值感的怀疑。

角色化的认知,总与青年人的自我期许有关。“九州”系列的英雄叙事,既有回应社会主流价值期待的积极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也有转向对更为个人化的、边缘化的消极形象,是社会文化结构变化的一种文学呈现。随着1990年代市场经济、商品化加剧公私领域的分离,青年人个体逐步从宏大的、群体的公共领域,后撤向边缘的、个人的私人领域。青年主体意识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角色矛盾、错位乃至冲突,隐藏在文学分裂的叙事伦理中,“九州”奇幻系列的英雄书写,既有对主导文化的认同,也提供因疑惑而产生的怀疑、反叛乃至超越,折射出主导文化较强的稳定性,也呈现现代青年超离角色规范制约的自觉,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它表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文化结构愈发趋于多元格局,当代青年的角色与以往相比更为复杂,他们企图获得认同的角色也更耐人寻味。

四  阅读接受中的角色扩散与身份认同

大众文化的受众以创造性的方式,消费并且制造媒介文本的意义,建立自身的社会认同,文化主义研究者常持此立场。如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所指出的,“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活。而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14。青年群体对文本的使用是积极的“符号创造”实践,文本被青年用来作为创造性表达的材料。

奇幻小说受到大量青年受众的青睐,如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中,奇幻小说作家江南、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屡屡上榜,仅就“九州”奇幻系列小说对青年的吸引也是值得关注的:2005年,《九州缥缈录》累计销量400余万册,《九州幻想》杂志单月销量一度突破10万册;及至近几年,“九州”奇幻系列借着IP热潮逐步影视化、游戏化等,目前已被视为亿万级市场估值的超级IP15。此类青年群体以其共同的特殊阅读趣味,建构起“微型共同体”共享角色认同与价值立场,并折射出他们的时代意识。

《九州缥缈录》作为“九州”系列的扛鼎之作,在艺术与市场两方面皆具有代表性,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直言:“如果只读一部中国奇幻作品,那就是江南的《九州缥缈录》。”16在网络社区诸如“百度贴吧”中,专门为此部小说开设有“九州缥缈录吧”,其中有大量的青年读者参与发帖、回帖、阅读,形成了热烈的讨论议题,通过关注凝结于此部作品的受众阅读趣味以及网络公共议题,可以管窥青年读者群自身身份建构的特点。

众多帖子关注《九州缥缈录》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裹挟其中的爱情、功业等,意图“通过‘角色扩散(role diffusion)——例如通过认同某位‘英雄或‘首领的方式——来寻找自我同一性”17。无可否认,这部作品在写作上仿照了古希腊悲剧的“预言自我实现”模式,即一旦预言被相信便会成真,人们总会在不经意之间使预言成为现实。《九州缥缈录》的男主角吕归尘,自出生便被预言为将给草原带来祸患的“灾星”。这个厌恶杀戮的少年,最终杀死诸位哥哥成为青阳大君,使预言一步步成为现实。

讨论者们关心吕归尘在奔赴其命运过程中的诸种选择,话题既涉及个人底线、道德、正义、公理等共同价值,也呈现了政治、权力等立场的分歧。

网友“没袜子土豆”发帖《一生之盟里那句“给蛮族一个放牧的草原”》,为北陆草原王吕归尘南征东陆一事开脱。在他看来,与个人信义得失相比,群体的生存正义更具有公共价值。吕归尘之所以打破与幼时好友姬野的盟约,从北陆攻打到东陆是基于为民谋生存的形势所迫,不能单纯从个体是否背信弃义来对其进行约束。18

网友对此意见纷呈。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不可将“道德”与“利益”混淆,如网友“沙暴沙暴暗暗”认为:“所谓的‘我们草原上是贫瘠,种不出粮食,养不活许多人。可是我们的人也都是父母生下来的,辛苦地养大。……这一套说辞就是气急败坏搞道德绑架。”19更有网友“呛辣甜心”认为:“问题在于姬和吕成了东陆北陆的皇帝,这是社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定要手撕”20,也就是说,利益保护需要区分其立场,强权者如“皇帝们”的政治诉求与普通人的求生诉求不可等同视之。

另一种代表性意见则认为强权才是掌控一切的根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附着于权力的关系博弈,如网友“djiug”坚持:“青阳就应该臣服于大燮。只要跟东陆互通有无,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刚需,青阳绝对不会一世而亡。……羽皇也向姬野表示臣服,给姬野送了个酷似羽然的妃子”21,其中也隐含着“胜者为王”、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意见的分歧显示了价值立场的难以弥合,在权力论争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后,讨论也转向关于私德的瑕疵指证。他们将吕归尘从一个君主还原到一个个体来评价,讨论从社会性质、权力竞争落回对待朋友的态度与能力、人品的品评,这同样是从宏大的、群体的公共领域,向边缘的、个人的私人领域的后撤,呈现出青年人在价值立场上的保守与局限。可以看出,网络社区的诸种议题,无论是关于个人的命运,还是群体的正义、公理乃至道德与权力等,参与讨论的青年一代往往以个人化的价值逻辑和行为准则来对接历史与时代,具有相当的现实感。他们所提供的碎片化思想,折射出青年群体关于理想世界建构的不确定,显露出掺杂其中的某种乌托邦危机,也体现了他们对现实世界诸种生存规则的惶惑。

结  语

一种叙事风格的确立,目的往往是“有意图的传达属于一种不同的秩序。它自成一体,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建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选择”22。奇幻文学的独特叙事风格,同样呈示出其现实指向,其文本多义性往往与社会多样性平行,“想象不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主导意识形态及其在社会关系中具体体现的直接回复”23,奇幻文学隐含着复杂时代语境中的社会图景,以及当代青年文化的深层表达。青年群体经由奇幻文学所提供的对世界与自我的建构理想,不仅“创造出与自身社会情境相关的意义及快感”24,也在选择性或策略性地展示他们的身份认同,确立自身的价值立场,以此回应社会现实,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症候与隐喻。

注释:

①〔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甘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XII页。

②④〔美〕赖纳·温特:《自我意识的艺术——文化研究作为权力的批判》,徐蕾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66页,180页。

③Hall,S.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in: Media,Cuture and Society,Vol 2,Issue 1,1980,pp.57-72.

⑤McRobbie,Angela.Bridging the Gap: Feminism,Fashion and Consumption,in Angela McRobbie,In the Culture Society: Art,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London: Routledge,p.37.

⑥〔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奇幻文學导论》,方芳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⑦《九州创造古卷》,北京赛迪电子出版社2007年版。

⑧《九州创作缘起》,笔趣阁2022年5月10日,https://www.xbiquke.com/bq/8/8561/.

⑨J. R. R. Tolkien,The Tolkien Reader,New York: Ballantine,1966,p. 60.

⑩《江南 站在九州中央》,环球人物网2022年5月10日查阅,http://www.hqrw.com.cn/2019/0114/83778.shtml.

11唐缺:《九州丧乱之瞳》,微信读书2022年5月12日,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af0321305d119aaf0d83ad6.

12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13〔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215页。

14〔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5曾于里:《〈九州缥缈录〉:最可贵的是那少年气》,搜狐网2022年5月15日,https://m.sohu.com/a/327538033_617374.

16《〈九州缥缈录〉低调开播,果然〈权游〉气象》,搜狐网2022年5月15日,https://www.sohu.com/a/327430548_613523.

17甘永祥:《青年社会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233页。

18192021没袜子土豆:《一生之盟里那句“给蛮族一个放牧的草原”》,百度贴吧2022年5月16日,https://tieba.baidu.com/p/7163841392.

22〔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127页。

23Fiske,J.Television Culture,London: Methuen.1987,p.318.

24〔美〕约翰·费斯克:《粉都的经济》,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YJC751023)

责任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九州
tóng
老姨
九州狂舞庆丰收
九州中华情
新春
The Brief Analysis of Moonlight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WILDEST FANTASY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