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
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資也名列前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加上世纪疫情的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还要不要扩大对外开放?怎样扩大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向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已经被中国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深化国际分工合作,带来社会财富增长、人民福利水平提高的“直接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知识和思想的全球交流,更容易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新成果,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通过文明互鉴,对各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对外开放带来的“间接利益”,是不可估量的。由于美西方一些经济体出现严重的反全球化逆流,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表明了中国决不被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的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鲜明态度,给世界带来信心。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我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从融入全球化向推动乃至引领全球化的战略转型。当前外部环境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唯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主动迎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我们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以内需为主体”抑或“以内需为导向”,而是充分开放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大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其实质是对全球开放市场,让世界深度参与中国的发展,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成果。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扩大开放中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技术尤其重要。但是,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而是以全球视野、用全球资源、聚全球英才实现的开放式创新。需要指出的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