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云
尊敬的陈叔叔:
您好!
2011年2月15日您来故乡一别,不知不觉已十年有一了。岁月匆匆,往事历历在目。记得那天,聽说您要回当年知青下乡插队的第二故乡探亲,乡亲们早早来到村口那棵虬枝盘曲的皂角树下等候,在树上筑巢做窝的喜鹊一个劲儿地“喳喳叫”,不停地翩翩飞舞。
乡亲们一拥而上,把您团团围住。您一边含着热泪,一边热情地握住伸过来的一双双手。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面,您与曾经一个锅里吃饭、一张床上睡觉的伙伴们边走边嘘寒问暖,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您走到了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回忆起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20世纪60年代末,您和一群20岁左右的武汉知青到位于我老家蒲圻县的和平公社竞赛二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
在劳动中,你们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青黄不接时,村民们经常送一些酸菜、豆瓣酱给你们;农忙时,热心的大妈为你们洗衣浆被。在劳动中,你们学会了耕田、插秧、割谷、种菜等本领,一天天不断成长,一年年大有作为。
听老爸讲,您多才多艺,一有空闲总会拿出心爱的手风琴,奏出一段段动人的旋律。当琴声响起时,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哼唱。老爸至今还记得您创作的《献给青山水库工地》《竞赛二连炊事班》等歌曲,闲暇时偶尔哼唱。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您始终念念不忘您的第二故乡和乡亲们,正如您刊载在《湖北文史》上的《激情豪迈的知青岁月》一文所讲:“蒲圻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应该常回家看看。”
回到省城后,您仍心系故乡,多次回来探亲访友。当年的一些房东早已撒手人寰,当年的伙伴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后人只要听说您回来了,都格外亲近、热情。
您总像游子一样,用深情的目光关注着老家的发展变化。看到村里交通不便,您亲自到省交通厅争取项目,帮助村民硬化了三公里水泥路面,解决了困扰乡亲们世世代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问题;您还一次次找相关部门争取农田和电网改造项目,使故乡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通,全村山、水、林、田、路大变样。
临近中午时分,乡亲们盛情挽留您一行人用餐,您怕给乡亲们添麻烦,执意返程,还将乡亲们赠送的鸡蛋、苕粉等土特产一一退还。乡亲们排成长长的欢送队伍,一直把您送到村口,他们不停地朝您挥手,叮咛着“常回家看看”!
石板路静卧老家经年累月,默默见证着岁月沧桑巨变,无声诉说着历史风云。这些年,国家实行脱贫攻坚战略,我们村依托山多田广的自然优势,栽树种竹、养虾种粮,村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农村改水改厕改电,家家户户盖了新房,多数人家买了小汽车。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城乡交通一体化,有的人家在城里买了房,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乡亲们三三两两来到村前广场唱歌、跳舞、健身。家乡变了!变得更加美丽、漂亮了!
欢迎您再回家看看!
此致
敬礼!
老朋友的儿子
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