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间,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人群正在迅猛增加,这些运动包括半马/全程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骑行等。这种全民健身热之下,有关猝死的新闻总是格外引人关注,原本是为了健康而参与的运动,何以成为“致命”行为?
运动性猝死者或有基础心脏疾病
10月7日深夜,华为发布讣告称,负责公司两大业务集团的高管、公司监事会副主席丁耘于2022年10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享年53岁。据媒体报道,在今年国庆期间,丁耘曾带领员工到深圳湾天附近长跑拉练,天没亮就出发,一直跑了28.55公里。在此之前,这位商业精英,是一位酷爱马拉松的资深长跑爱好者,将大量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跑步上。
今年6月中旬,“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发布讣告,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据报道,孙剑平时爱运动,比如喜欢骑车。孙剑的校友和同行者表示,孙剑6月14日凌晨去世,13日晚他还进行了夜跑,但是否因运动引发的死亡仍不确定。
运动相关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停止运动后短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的突然死亡。2022年4月,司法部主管的《法医学杂志》刊发《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文章,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年~2021年与运动相關的374例猝死事件,调查显示,篮球、跑步和羽毛球导致的运动相关猝死人数位列前三名,其比例分别是34.5%、19.5%和12%。
“强度过高的运动,尤其是突然的、非常规的、涉及高水平无氧代谢的运动,对于未接受专业训练者以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是存在一定隐患风险的。”今年7月,《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尽管其绝对风险很低,高强度运动也可能使心源性猝死(SCD)和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在所有猝死情况中,心源性病因所致猝死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比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等原因更高。在上述广东地区的研究中,也发现猝死者中最常见的猝死病因为心脏性猝死,占比67.11%,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
如何科学运动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今年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初始参加运动训练、准备提升运动等级或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运动前的医学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危险分层非常重要。
所谓危险分层,就是识别运动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根据该专家共识,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都是核心危险因素;而缺乏运动习惯、抽烟、高血压、高胆固醇、40岁以上等特征,也是危险变量。
实际上,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介绍,第一种是自然的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课、做家务、步行出门等,这些原本不是为了健康为目的的肌肉活动,能够带来能量消耗,有益于健康。然而,随着都市出行便捷、久坐的生活方式盛行,人们身体活动正在减少。第二种是以健身、防病、康复为目的的运动锻炼,比如慢跑、快走、骑行、打球、爬山、去健身房练器械等。第三种叫竞技运动,像马拉松、沙漠旅行、高原攀登这样的运动,也是一种群众性的竞技运动。
如果要参与高强度的锻炼和竞技运动,胡大一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首先要排除先天性的心脏疾病,比如肥厚性心脏病、先天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冠动脉畸形等;对中年人来说,很多情况下冠动脉狭窄并不严重,但是血管内壁上有不稳定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破裂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应避免可能导致斑块破裂的诱因,比如,大量饮酒、过度疲劳、在缺乏日常锻炼的情况下突然参与剧烈运动等。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10.11 彭丹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