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晓莹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对思想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馆作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聚焦群众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本文意在对玉溪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实践经验和建设路径等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针对“均等化目标、一体化建设、双重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模式,以及“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用、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体系”的“五个统一”总分馆制服务模式,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不同区域特点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館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由此可见,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方案已被纳入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文化馆是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前沿阵地。政府从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效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来实现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有效整合,达到统筹利用、共建共享的目的,为应对免费开放服务过程中的新挑战提出了新的解题思路。
一、玉溪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省级相关文件精神,玉溪市出台了《玉溪市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全市总体方案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在摸清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的设施、服务资源、人才队伍等基础上,逐步进行项目规划、建章立制、全面启动、总结验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以玉溪市文化馆为区域中心馆,各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各社区、乡村居民活动室为服务点的四级联动服务模式。
(一)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进程的基本前提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玉溪市各县(市、区)相应制定了《文化馆总分馆管理办法》《文化馆总分馆设施设备使用及人才资源统筹使用管理办法》《文化馆总管、分馆、服务点服务标准》,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运行管理、服务内容、岗位职责等,来实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资源提供、统一服务标准,确保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做到服务时间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服务内容公开。现初步搭建了以政府行政为主导,公共财政提供基本支撑,文化单位发挥骨干作用并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新架构。
玉溪市文化馆是县域总分馆的中心馆,主要通过统筹、协调等方式,使辖区6县1市1区,75个乡(镇、街道)(其中街道24个,镇25个,乡26个)全面完成分馆的挂牌任务。
(二)创新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服务方式,是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区”,实现服务全覆盖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文化服务流动。通过协调合作,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总分馆及社区(村)服务点设施设备统一造册登记,按需调配。在县(市、区)级层面,巩固发展文化馆总馆在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建设中的成果;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优化完善设施设备,提升服务效能。各县(市、区)文化馆均以云南公共文化云、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为依托开展数字化服务,不断提高总分馆制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购置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一体机,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逐步整合文化服务资源,及时公布总馆和分馆的服务项目和活动安排,为基层群众提供网络报名、数字阅读、在线培训、在线娱乐、公共信息、互动交流等“一站式”服务。因此,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只需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文化服务。在街镇层面,为进一步完善街镇文化馆分馆文化活动、演出排练、展览培训、讲座辅导等功能,许多街道、乡镇、社区都配备有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馆(站)要整合建立以文化志愿者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深化派驻轮岗制度,有效运用体制内的人力资源,将业务骨干派驻制度落到实处。总馆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各分馆及社区(村)文化室开展业务指导,以满足分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分层需求。如元江县成立以县文化主管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乡镇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元江县文化馆总分馆制工作组。文化馆总分馆业务由文化馆总馆统筹,各分馆在业务上深度融合,资源上共建共享,合力共建总分馆。多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总分馆制人才流通工作,集体讨论、群策群力,制定了县级总分馆建设的总体方案。
三是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文化馆总分馆依托文化馆(站)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其文化服务水平,明确并统一策划总分馆流动服务项目及标准;培育、扶持民间文艺团队,打造“群众周末小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及以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的街镇分馆精品项目,实现街镇、社区(村)有效覆盖服务人口达100%。全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对有固定活动场地、常年坚持文艺活动的表演队伍进行遴选、整合,建立文化活动示范基地;以当地文化馆(站)或文艺团体为依托,对自发、分散的民间文艺队伍进行有组织的引导、培训,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民间文艺队伍存在的水平不均、师资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在文化馆与文艺爱好者之间搭建了交流桥梁。截至2020年,经过招募和多次培训,基地人员全部成为文化服务志愿者。目前,玉溪市文化馆(中心馆)下设文化活动示范基地12家,为群众公益免费演出117场次,观众人数共计10万余人;易门县组织的绿汁镇2019年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暨首届虎掌舞文化节、绿汁镇2019年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暨首届时光音乐节、绿汁镇2019年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暨稻鱼节等文化活动共计15次,惠及群众9200余人次,举办培训班6次,参加培训360余人;小街分馆组织小街歪头山苗族花山节等文化活动共计11次,惠及群众16000余人,举办培训班6次,参加培训200余人,举办展览1次,参观人数达30000余人次;通海县、澄江县以分馆和村民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中国梦·大地情”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打造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广泛发动志愿者、基层文艺工作者参与,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遇到的问题及难点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将原本的独立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合作协调的模式,各分馆之间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实现资源互通、便利、共享。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产物,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实践阶段,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费保障力度不够
不同地域由于受当地财政因素影响,对县级文化馆总馆经费、设备和人员的投入力度不同,城乡差距较大,在文化资源上更为突出。部分地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较为薄弱,“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地方人、财、物可以垂直下放到乡镇一级;有的地方则纳入地方政府统筹,并未核拨,县一级只负责业务指导,很难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二)人才资源分布不均
市、县级文化馆人才相对配备完整,文艺门类齐全,开展活动较为便利。但是许多乡镇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缺乏专职人员,加之基层工作烦琐,任务负担重,使人员无法得到有效调配。
(三)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目前,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处于初步阶段,仍缺乏上下联动的考核机制,比如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干部任用挂钩等;难以改变各乡镇、街道不同步发展的弊端。一些地方县级文化馆总馆的职能发挥不够,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服务规范和统一奖惩标准,很难统筹并开展好城乡文化活动。
(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捷,给文化互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人员下派、回访、往返时间较长,同时一专多能人员的调配需要在乡镇街道认真酝酿、充分商量、确保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推进工作,造成上下联动交流受阻,办理相关手续麻烦。
三、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下一步工作设想
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积极意义,通过改变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了体系内资源和服务的下沉,不仅增加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总数量,还实现了城乡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让“普遍”“均等”的理念落到实处,是顺应文化馆事业发展趋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的践行,都应充分结合自身地区差异,遵循发展规律。
(一)健全完善例会制度
积极实行分馆的工作例会制度,分馆定期汇报并布置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在每个季度召开例会,只有针对目前文化资源整合、体系运行及城乡平衡等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判,才能加强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各分馆才能对总馆所布置的任务加以完善,积极组织及策划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协调村镇级文化资源的配送。
(二)持续发挥监督作用
分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中心馆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总馆负其责;要实行年初安排、半年小结、年终考评的工作机制;成立督导工作组,定期深入乡镇街道,对总分馆制建设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有效推进。
(三)坚持群众需求导向
充分立足于群众诉求,发现群众需要,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原则,可通过群众满意度评价、问卷调查方式,定期了解阶段性文化活动项目开展取得的成果。根据群众反馈做出科学论证,并形成下一阶段的服务供给规划,同时在各文化活动开展前,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提前告知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相关情况,回应群众文化期盼。
(四)积极探索激励机制
为优先推动工作具体落实,进一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后续工作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激励加强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进取,形成上下贯通、相对固定、联系紧密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结束孤岛运行状态,保证“上下一盘棋”,共同致力于推动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互相补缺。
(五)加强区域协调管理
根据当地人口密度与人口流动规律,县(市、区)文化馆总馆要细化其规划布局,统一规划镇街分馆和村(社区)文化室选点;设计场馆空间与功能用房,同时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及群众方便程度、资源共享程度、管理渐变程度、技术支持程度等。在此基础上制定最优的分馆规划方案,确定分馆的数量和馆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机动灵活的活动室。
(六)以数字化网络为依托
以数字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与媒体融合方式进行宣传和预报,对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施网络化、数字化、统一化管理,方便快捷,极大地保证了总馆与分馆、服务中心之间的统一协调,确保信息无地区差别地共享流通。
四、结 语
公共服务的覆盖人群是否全面、是否彰显了人文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从顶层政策设计的角度,改变了过去服务设施和服务人才队伍分散的状况;从机制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刺激了新的文化需求,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经济学原理在公共文化领域初步得到展现。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的视野来看,目前由制度与政策创新提供的这些供给端口及其路径,为统筹利用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一条线的内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辟出创新实践的巨大空间。只有构建基于当下社会结构和分层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在创新探索方面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以互动、灵活的服务方式,更深入地把握、理解并用足用好政策,开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的动力机制。
(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