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七月的南昌,白云悠悠,天色湛蓝,风起处,苍穹壮美,如诗如画。正值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繁花盛开、高潮迭起之际,“云锦天章·孙宪山水画展”于7月5日在江西省美术馆如期举行。
大气、高雅的展厅内,展出了孙宪先生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山水画、速写作品119件,这些作品以表现祖国壮美山河为主要内容,观者如潮,盛况空前。这是孙宪先生的首次个展,也是他致敬家乡,对这片红土地厚爱真情的一吐为快!
画展引起全国文化界、美术界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艺术研讨会气氛热烈。在会上,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如此感言:“孙宪先生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品格,既不摹画古人,也没有像老一辈画家那样去表现山水实景,很好地解决了当下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问题。”“他画的建筑既严谨又不匠气,恰到好处,这很不容易。”《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深有感触:“今天的美育建设,需要更多像孙宪先生这样的美术教育家。他的速写完全可以作为教学范画,美院的教师和学生能从中看到画家是如何面对山水、如何写生的。”“他对云的表现,是数十年创作的重要成果。他往往在一个方寸间就能呈现出浓墨和淡墨的强烈反差。”
孙宪先生对历代中国画的发展演变和当代中国画的语言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浑然天成。他在物我两忘的攀登中经山历水,得真山真水之真谛,形成自己獨步天下的艺术语言。他对绘画的理解未停留在技法理论上,更多地执著于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共性思考中。他为人处事朴实谦逊,喜欢写生实践,从不追求书斋画案上的“虚我”,而是痴情于山水、亲和于百姓生活,涵养出高阔的胸怀、超凡的画意,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中。
他的作品,构图常有奇崛之处,水墨笔触流转顿挫、气象万千,又不失细微造型、光影表现。那云海如浪席卷,松林瘦劲挺立,群山穿云而出,峰脊消隐忽现,几乎都在作者极速的写意中、在“墨恋纸宣”中一气呵成,绝无尘染。如盖世武者手中剑光划过的锋迹,功到留白处“一言不发”却传来风涛之神音!进入“信笔为体、泼墨成形”的至法境界,这便是被众多名家赞誉的“孙宪画法”。
他对生活热情似火,对画如痴如醉,对人重情重义。站在他的画作前,品味气象万千的山、松、云、水、气,洋洋大观中,满满的都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最朴素的人文情怀。“人是要记恩的,因为我这辈子总有贵人相助……”无论走到哪里,谈起艺术生涯,他总不忘提起恩师胡献雅,还有于军、蔡锡林、郭蔚球、李素馨、赖少其、黄胄等名师,念念勿忘他们对自己人品、艺品的影响。因为有幸得到他们的指导,孙宪先生不仅积累了较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而且体悟到“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涵,以及“为人不正,落墨无法”“学无止境”“勤能补拙”等道理。
一切“偶得”定是“水滴石穿”刻苦磨砺的结果。画展中展出了数目可观的速写作品,都是他常年持之以恒投身祖国山河大地写生的艺术结晶,这些钢笔速写和他的水墨山水一样堪称力作。1992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孙宪速写选集》,记录了他从井冈山、庐山到三清山,从山西云冈到云南石林、版纳,从呼和浩特到湖南湘西,从安徽黄山、九华到四川峨眉,从山东曲阜到杭州灵隐,从银川钟鼓楼阁到福建武夷山巅,遍布祖国大地的足迹踪影。长期的写生实践锤炼了他对物象的结构和情调把握能力,提升了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他“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宗炳《山水画序》),孙宪先生称得上是美术界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