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1981年四川地方志机构恢复成立以来,四川省地方志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坚决扛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使命,践行“存史、育人、资政”重要职责,忠实记录四川发展征程,传承巴蜀璀璨文明,为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做实编史修志主责主业,全面记录四川发展征程
(一)圆满完成两轮修志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四川分别于1981年、2005年启动第一、二轮三级志书编纂。2000年,第一轮修志完成,全省编纂出版志书10280部10348册,包含部门志、乡镇志、厂矿志、山水志等编纂成果。2020年,第二轮修志完成,编纂省级志书1部92卷、市(州)志书21部、县(市、区)志书179部,总字数4.7亿。为凸显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编纂出版《川菜志》《川剧志》《川酒志》《川茶志》《大熊猫志》《都江堰志(1986—2005)》《九寨沟志》《武侯祠志》《乐山大佛志》《青城山志》《黄龙志》等特色志书,展示四川秀美山川、厚重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欣欣向荣景象,为四川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二)积极开展旧志整理点校
四川志书编纂历史源远流长,历经数次修志活动,现存旧志600多种。为将深埋在旧志、史料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来,焕发生机,四川积极加强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点校。
2011年,刊印《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收录包括四川历代通志、府志、州志以及山水名胜志、寺庙志等专志605种;2012年刊印《四川历代旧志提要》,书稿60.7万字,系统展现四川地方志发展历史脉络,为地方志和地方史的研究提供翔实珍贵史料;2015年,出版《刘赞廷编康区图志36种点校》,保存珍贵地方文献资料;2016年,编校出版《西康通志稿》,为加快四川藏族、彝族地区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整理出版《迪山日记》,保留大量1906—1932年间四川省、西康省西昌的珍贵社会文化史料;2018年,完成《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全4辑109册)整理出版,成为了解和研究四川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典籍;2020年,编译日本东亚同文会1917年编《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中文版,再现日本人镜头下清末民初川渝实景,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2020年,编纂出版《四川省地方志目录(二)》,该书是综合了解四川近20年方志发展成就的重要工具书。
(三)专题史志成果丰硕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担当作为,主动围绕事关党委政府中心大局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事件开展志鉴编纂,保存历史资料,发挥资治功用。
结合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及灾后重建,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等,为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借鉴;编纂出版《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全景式记录四川抗疫的生动实践和全川人民的战“疫”风貌;编纂出版《四川抗战历史文献》,推进《四川抗日战争志》编纂,系统、真实记述四川抗战恢弘历程;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巴蜀史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展现改革开放40年四川巨变;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巴蜀史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再现新中国70年四川发展历程;编纂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巴蜀史志》“脱贫攻坚”特刊,宣传四川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组织编纂《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庆祝建党百年;2018年起,逐年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记录省直各部门(单位)改革创新奋斗足迹;2021年起,逐年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强化地域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巴蜀璀璨文明
(一)助力“三九大”地域文化符号打造
古蜀文明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超级IP大熊猫构成了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三张名片。四川省地方志办立足服务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服务四川对外开放,努力讲好“三九大”故事。
2019年,结合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与省林草局联合编著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该书被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成为四川对外宣传名片。目前,正着力推进《大熊猫图志(英文版)》编纂出版,该书已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巴蜀史志》“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该专刊被列为四川省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活动宣传书刊。2021年,会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编纂出版《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对宣传三星堆文化、丰富三星堆研究、挖掘厚重巴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22年,启动编纂《九寨沟图志》,力争打造“三九大”文旅品牌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二)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弘扬
四川省地方志办鲜明提出“地方志机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地方志工作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者”,积极深化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宣傳弘扬,生动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
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办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建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在推进巴蜀旧志整理、地情文献编纂、巴蜀文化阐释、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合力。编纂《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传承弘扬四川历史名人精神品格、气质风范,彰显历史名人当代价值。编辑出版《蜀韵纪事》系列丛书,展示巴蜀灿烂文化,宣传四川人文风情。编纂出版《四川年鉴》英文版,向世界宣传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美丽四川。开展“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巴蜀英烈”主题征文等活动,宣传川人奋斗精神、不屈品格,凝聚建功新时代蓬勃力量。充分利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平台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宣传弘扬,以质量上乘、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章内容,吸引了一大批方志文化“铁杆粉丝”。
(三)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传播格局
四川省地方志办牢固树立“志鉴编纂是立业之基,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是兴业之本”理念,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形式载体,努力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宣传格局,形成全方位宣传的“聚合效应”。
打造“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实施《巴蜀史志》期刊扩容提质,陆续开通“方志四川”微博、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新華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川观号、封面号、百家号、网易号、抖音号,网络电台、微店、个人图书馆,构建起“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宣传矩阵。
探索方志数字化有声化传播。完成1500余部地方志书数字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读志用志服务。与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及《滚滚驾到150年,还不来听我卖个萌》《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川剧的前世今生》音频节目;与喜马拉雅FM联合制作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与腾讯音乐平台建立常态合作关系,以拓展有声传播渠道,进一步推广多姿多彩的巴蜀文化。
深化史志“七进”。2021年,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地方志进公共图书馆活动,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方志阅览室或专柜(架)。全省地方志部门向各级公共图书馆赠送地方志书47576册。其中,省地方志办赠送16796册。截至2022年8月,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室)等场地,设立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641个,直接在“家门口”为基层群众提供读志用志服务。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模式,2019年以来,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川渝7所高校建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积极推进志鉴进基层、进社区活动,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设立方志文化宣传基地,将百余册《巴蜀史志》期刊捐赠青羊区双眼井社区。
加强媒体合作。积极与“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等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化协作关系,与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国家哲社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等进行深度合作,与四川封面新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华西都市报》《读者报》建立稿件合作使用关系,放大全方位宣传的“聚合效应”,拓宽了地方志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志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执笔:黄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