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未来

2022-05-30 15:3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返回舱科普激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素质。而在2022年9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孩子们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模拟操作空间站机械臂辅助航天员出舱,戴上VR眼镜与大熊猫亲密互动……充分领略了科技的魅力。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是向科学海洋发出的最初的探寻;发出的一声声赞叹,体现了对于科学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我们应让科普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科普“向未来”!

时事素材

戴上“眼镜”看大熊猫

戴上VR眼镜,眼前出现熊猫母子在森林里惬意玩耍,憨态可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景“游览”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新奇体验,成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国科技馆区人气最旺的项目之一。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2022年,国家公园展区在中国科技馆首次亮相就展出了从热带雨林到温带针阔混交林,从武夷山到青藏高原,从东北虎、豹到大熊猫、藏羚羊等科普展区,字字行行记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让许多观众在展板前流连。

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

近年来,一些小型宇宙线观测站走入校园、走到更多热爱探索浩渺苍穹的学生身旁。2020年9月,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正式成立,这一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成立的组织,希望能通过面向学生做好科普,激发学生对基础研究产生兴趣。追逐宇宙之梦,探索星辰大海,鼓励孩子将奇思妙想化为科学梦想,正成为越来越多科普工作者的共识与目标。

数字乡村信息化

四川南充市南部县的八尔湖,正在进行一场数字乡村的深刻转型。当地乡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云网一体”“一个中台、五大乡村”“一屏两端”的数字乡村信息化体系,将数字孪生技术运用于乡村振兴。展区前闪烁的屏幕上,一艘5G无人船正在湖面破浪驰骋。跟着游船视角,八尔湖智慧金农、智慧安防、物联感应等数字乡村平台功能徐徐展开。远方是群山含黛,近处是粼粼波光,科技让乡村更靓,让山水间的生活更美好。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亮相

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在“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中,首次向公众展出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吸引了很多人。除了返回舱外,展览以“跟中国航天的脚步一起去探寻星辰大海”为主线,集中呈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以及最新成果。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与此同时,北京科学中心还搭建了模拟空间站的科普大篷车,以T字形的空间呈现了实验舱、核心舱和“天空课堂”三大空间,设置了生命生态实验柜、变重力科学实验柜、太空健身房、睡眠舱、太空厨房等场景。参观者行走其中,仿佛变身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工作和生活。

“车间”科普课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有一个“21世纪车间”,这个“车间”有些特别,没有机床和设备,只有讲台和教具。“车间主任”也不是工人,而是一名小学老师。从2020年开始,陈少华就在这里开启了他的科普公益课。“车间”里的科普公益课,既能锻炼动手能力也能学习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近年來,劳动教育课开到田间地头、工厂办进校园、课堂设到企业,教学实践场景愈加多元、触角不断延伸,令人欣喜。就拿科普来说,相比于口头上的说教,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效果更好。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以育人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瞄准需求、对症下药,科普课真正把路走宽了。

人物素材

科普工作既要“走出去”,

也要“多分享”

许祖彦  高伟男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节目中一束束美妙激光组成的“参天大树”矗立在舞台中央,“穿过”雪花火炬台直射天空,令全球观众叹为观止,这正是激光显示技术的创新应用,创始团队历时40年攻克了“真激光”显示技术,被海外企业占领的高端显示领域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然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即出现。这提醒我们,科普工作和科学研究同样重要。我们通过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学术研讨会和科技成果展对激光显示技术做了很多科普宣传工作,希望能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阐述,促使激光技术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在“大科普”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既要“走出去”,也要“多分享”。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真正把高端科技的科学普及当成我们工作的新挑战,既要在研究领域争当战略科学家,也要成为科普的排头兵。

要深入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弄清楚自己领域“未来技术”的特色,凝练出发展方向与趋势,做好成为战略科学家的技术储备。同时,要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更有趣和便捷地展示出来,比如,为什么激光可以做成电视,可以显示出接近人眼极限的高画质?又是如何从最开始有一间屋子大的激光显示样机,做到如今不到10公斤,可以轻松放在电视柜上的激光电视?当中有哪些技术,有哪些故事?思考新时代科普工作新方法,给受众提供走近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了解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光明网”2022年9月21日)

科普需要好“导游”

王石川

据报道,神舟十三号乘组、钟南山、张伯礼和李兰娟都曾获得“科普中国最高荣誉”。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科普,谁来做?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同时鼓励和支持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当下,一些院士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他们德高望重、腹笥充盈,具有极高科学素养以及丰富经验,化身科普“网红”,效果奇佳。有热情、有能力、有好的方法,这样的科学家投身科普,值得点赞。

有科学家说:“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激发出网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这样的“导游”越多,科普效果就越明显。创新方式方法,多一些走心的科普,增强科普工作的可及性、针对性、感染力,就能进一步激发大众的好奇心、想象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14日)

【结语】

加强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许多科学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表示,学生时代种下的科学梦想,会在日后的科研岁月中茁壮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说,自己儿时就喜欢动手制作收音机、电动机,梦想成为发明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回忆,小学时读到的《科学家谈21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憧憬……科普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激发梦想、孕育希望。不是每个学生最终都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但求知欲、想象力,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返回舱科普激光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在口腔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诞生60周年
科普达人养成记
请给激光点个赞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激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