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国 刘葛一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庆祝建党百年大型献礼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中采用“纪传体”历史叙事的方式,从抗联英雄形象塑造、叙事话语以及传播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塑造英雄形象立体而深刻,而且表现出强化社会记忆以及弘扬英雄文化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白山黑水铸英魂》;“纪传体”;英雄叙事;传播价值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①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六集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采用“纪传体”历史叙事的方式,对罗登贤、张甲洲、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六位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英雄事迹,进行了一集一个人物的影像叙事,立体而深刻地展示、塑造了六位抗联将领,在国家危亡时刻向死而生的英雄形象。在以另一种史实书写方式填补东北抗联英雄人物历史影像空白的同时,也表现出用影像强化社会记忆以及传播英雄文化的努力,树立起值得铭记、怀念以激励国人前行的抗联英雄丰碑,并使这些英雄成为我国民族英雄影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白山黑水铸英魂》对抗联英雄的“纪传体”式形象塑造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进行史实书写的一种历史记录方式,它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并在班固的《后汉书》中继续发扬,随后的一些史书也大多以此体例进行史实书写。在关于东北抗联的纪实影像作品中,多进行“纪事本末体”式的英雄群像书写,极少对抗联英雄个体进行“纪传体”式的历史叙事。而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则以“纪传体”式体例,对六位东北抗联英雄进行了纪实影像再现,强化了人们对东北抗联英雄的形象认知。
(一)以事迹塑造英雄形象
“纪传体”式历史书写体例,通过人物事迹的徐徐展开,形象化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历史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叙事特征。《白山黑水铸英魂》分别以东北抗联六位领导人罗登贤、张甲洲、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为叙事对象,线性化地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影像叙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家国情怀。在对东北抗联先驱罗登贤进行“纪传体”历史书写时,先简笔勾勒了他早先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以及广州起义等事迹后,重点书写了其参加东北抗联的历史事迹:率先就抗日发声,率先领导、组织红色抗日武装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白山黑水的农村开展与日本血战到底的“游击”战争等。实际上,无论是张甲洲、杨靖宇、赵尚志,还是李兆麟以及周保中,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都将其放置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野蛮侵略东北,以及东北恶劣气候的背景下对这些东北抗联英雄个体的家国情怀、英勇抗敌的事迹以及“向死而生”的精神等进行了或宏大或细节的“纪传体”式历史叙事,形塑了六位对党无限忠诚以及拯救国家于水火的抗联英雄形象。比如被日寇视为不可战胜的“山林之王”杨靖宇,在壮烈牺牲后,日寇残忍地对其尸体进行解剖,腹内仅有草根、树皮和棉花,让日本人也为之震惊!这些史实的影像叙述,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让人领略到他们的钢铁意志与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从而形象化地建构起了东北抗联英雄的形象。不仅如此,《白山黑水铸英魂》在塑造舍小家顾国家的英雄形象时,还将英雄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无论是张甲洲给妻子刘向书的信:“确实听到我牺牲了,是你的光荣,也是你的苦难。你还年轻,就另找可心人……”还是杨靖宇在战斗之余对远在家乡河南的母亲和妻儿的牵挂“笑容收敛,凝视天空,发出轻微叹息”等等,无不让人感受到英雄的柔情与付出。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秉承正确的历史观,采用宏大叙事与细节事实相结合的方式,以人为中心,以人率事,以事显人,“纪传体”式地塑造了六位具有“向死而生”的革命意志、不忘初心的抗战精神以及平凡崇高的家国情怀等特征的英雄形象。
(二)以评论总结英雄形象
与“纪传体”历史作品的评论结尾相似,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在每一集的结尾处也往往以评论结尾,用评论画龙点睛地总结英雄形象,以便引导受众对东北抗联英雄形成较为准确的认知。比如在罗登贤一集的结尾:“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自己崇高的信仰和无限的忠诚,正如在被捕时为自己取的化名‘永生。他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人民抗战救国的斗争中,得到了永生……”这是对罗登贤的英雄赞歌,是对其革命生涯的至高评价,具有总结评价的史论价值。而第六集的结尾对六位抗联英雄进行了总括评论,在进一步强化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具有结束纪录片的意味。
二、《白山黑水铸英魂》对抗联英雄的“纪传体”式叙事话语
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认为:“叙事话语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时间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②美国著名叙事学家、修辞学家西摩·查特曼认为:“故事是叙事表达的内容,话语是叙事表达的形式。”③纪录片往往借助话语实现对历史或者现实的表述与建构,成为意义表达的载体。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也借助叙事话语进行英雄人物的“纪传体”式历史叙事,并主要表现为叙事视角和叙述方式的运用上。
(一)对英雄形象的多重叙事视角凝视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叙述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④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采用全知全能叙事视角与人物、事件相关的当事人、寻访者、相关知情者、研究者、历史解说者等“叙事者”的限制性敘事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北抗联英雄及其历史事迹等进行多重叙事视角的叙事,形成叙事的兴趣、悬念及情节等。比如在对罗登贤的“纪传体”式历史叙事中,纪录片采用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对罗登贤的事迹进行整体叙述,统领该集纪录片的人物叙事;而在人物形象塑造及事迹讲述中,又借助罗登贤的孙子讲述其祖父的经历、知情者薛雯的日记叙述、知情者冯仲云与薛雯夫妇的长女冯忆罗和次女冯立雯对当时事实的叙述、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专门研究罗登贤的杜秀娟研究员讲述的罗登贤的相关事件及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刘志清研究员对当时历史以及罗登贤的研究的叙述等。借助家人、相关知情人士、研究者等多重视角对罗登贤进行了限制性叙事,具有设置悬念、讲述历史、还原历史、制造兴趣、客观评价等作用。纪录片运用多重叙事视角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多维凝视,在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中增强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纪录片的艺术张力。
(二)讲述与展示的叙述方式
讲述与展示是叙述者叙述人物或事件时最基本的两种叙述方式。首先,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的叙述方式表现为“讲述”的运用。杨正润在其著作《现代传记学》中指出:“传记家的主体精神及其在传主身上的表现,是现代传记理论的核心问题。”⑤全知全能叙述者对东北抗联六位英雄人物、事件的叙述以及最后的评论,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表现出较强的表述力与建构力,这突出表现为叙述者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主观性和节奏性上。在叙述的主观性上,叙述者的解说词讲述沉静有力,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及意识形态能够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联系甚或引发情感互动,并在互动链中实现情感的认同和精神的传承;在叙述的节奏性上,主要表现为对时间及事件进程速度上的掌控,比如对东北抗联英雄抗日之前的相关信息叙事节奏较快,表现出控制叙事的作用。其次,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的叙述方式还表现为“展示”的运用。在纪录片中,无论是对珍贵抗联文献资料的挖掘与呈现、红色遗址与纪念馆的展现、情景再现的运用,还是对其“动态化”的影像呈现等,都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动画、延时摄影、数字特效等影像技术则将历史与当下有效勾连,以现代性的技术展示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巧妙完成了对东北抗联英雄的“纪传体”式历史的“展示”。
三、《白山黑水铸英魂》“纪传体”式英雄叙事的传播价值
“纪传体”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更具优势,这也使得该类史学编纂体例更具生命力。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采用“纪传体”体例对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物进行史学书写,表现出强化社会记忆以及弘扬英雄文化的传播价值。
(一)社会记忆的强化
“社会记忆”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主义”演变而来,他在《论集体记忆》(1925)中确立了“社会群体”与“集体记忆”的联系,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⑥德国学者哈拉尔德·韦尔策则将“社会记忆”界定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⑦社会记忆从本质上看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而共同的“社会记忆”是实现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有学者认为,“记忆是构建认同、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仪式性电视节目的展演中,对于记忆的保存、展示、解释和重塑成为传播意图达成体系中最重要的编码环节”。⑧纪录片亦是如此。《白山黑水铸英魂》从历史史实出发,通过“纪传体”式的历史叙事对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进行叙述与故事化具象呈现,给观众呈现了立体化的英雄形象,为全社会的共同记忆提供了历史影像文本,并使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个体可以基于纪实影像认知而凝聚到一起,实现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延伸,从而成为群体共同的社会记忆。
(二)英雄文化的弘扬
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我们的社会正是建立在英雄崇拜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像黄金般的英雄崇拜就会存在。”⑨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⑩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强盛、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向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诗篇。因此,作为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英雄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形象、最震撼、最应该铭记的。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以“为英雄立传”为主要任务,通过“纪传体”式历史叙事方式分别叙述了罗登贤、张甲洲、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六位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相关事迹,具象化地呈现了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信念、英雄行为、英雄精神、英雄功绩,立体而又深刻地塑造了这些英雄的形象,建构起英雄文化。不仅如此,英雄文化还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土壤,是赓续民族优秀基因的文化底色。《白山黑水铸英魂》塑造的英雄形象、呈现的英雄文化,既能让人形成对于东北抗联英雄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的文化记忆,还会让人珍惜当代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正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所认为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音乐渲染,调动受众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审美过程中去,随着情节的演进,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白山黑水铸英魂》通过视听语言建构起的英雄文化,能促使中华儿女持续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必胜信念,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砥砺前进、奋发有为的英雄气概,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努力奋斗的精神滋养。
注释:
①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3日。
②﹝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③﹝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④﹝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⑤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⑥﹝法﹞莫里斯·哈布瓦赫:《集體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⑦﹝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⑧杨惠、蒯欣怡:《仪式性电视节目推进国家认同的逻辑和路径》,《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
⑨﹝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周祖达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⑩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3日。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日。
陈宏:《纪录片是最好的电视教科书》,《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