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学生是本,文化是魂,课程是根。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发现+”课程立足于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引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美好,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近两年来,学校的“发现+”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优化,聚焦社会热点,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逐渐形成了以主题为核心的主题式拓展课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年级组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打破学科壁垒,将航天知识有机融合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学科,实现了多学科的有效整合,让课程从课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充分发挥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 跨学科整合的主题式课程设计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更要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关键和核心,而灵活具体的校本课程在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展示学校育人理念和课程特色的具体表现。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的育人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善于发现、勇于成就的京师少年”。而我校的“发现+”课程体系正是立足这一理念进行宏观整体设计的。“发现+”课程设计立足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引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美好,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是学生发展的进一步需求,代表了发现之上的不断成长,体现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发现+”课程设计形成了若干值得分享的经验。
基于主题进行课程设计
我校的“发现+”课程设计在多次迭代设计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主题为核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对多个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整合的主题式课程设计。“发现+”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每个年级组的授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设计团队,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在学期末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讨论,包括主题的确定、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内容选取、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撰写等工作,形成了为期16周的课程设计方案,用于实施。
“发现+”课程的主题主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宽泛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例如,上学期四年级“发现+”课程的主题是“我的航天梦—科技之旅(一)”。2021年10月我国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这一航天科技大事,是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普,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同时探索神秘的宇宙和太空本就是小学生非常好奇的事情。因此我们确定主题为“我的航天梦”,以期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
基于跨学科整合进行课程设计
“我的航天梦”课程融合了语文、美术、舞蹈、音乐、科学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围绕航天主题及国家课程的内容进行资源的选择和拓展。不同学科用不同的视角、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习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知识。例如,科学课程主要通过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火箭模型等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航天科技产品的结材料特征、结构与功能特点等知识;语文学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航天科技的了解及自己的航天梦;美术学科引导学生用手抄报、创意画的形式呈现自己心目中的航天梦;舞蹈音乐联合设计了《大梦想家》的手势舞,让学生在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的动作中抒发对宇宙探索的情感……这种多学科融合的主题课程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和特长。在期末的成果展示会上,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示自己的课程学习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很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真正体现我校的育人理念——培养善于发现、勇于成就的京师少年。
(文/翁丽华)
◎ 以“发现+”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发现+”作为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的特色课程,承载了学生们的期待和教师们的期望。它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以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方向,以最近发展区为科学依据,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现为动力,力图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想法。“发现+”之“我的航天梦”课程活动就是基于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开展的,旨在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课程活动中,我们以航天飞机课程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航天知识,带领学生领略前沿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培养其兴趣的同时,穿插各种融合课程。例如,科技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航空场景在生活中的运用、机场出行的英文常见用语、数学给科技进步提供的基础等等。我们通过科技这一线索,引导学生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劳动等学科角度,感受知识的全面,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些也让课程活动从课本走进生活,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终,通过这学期的“发现+”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此次课程活动打破了學科之间的壁垒,找到了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以点连线,以线拉面,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带着准备探索,不仅提高了质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
例如,在“发现+”“我的航天梦”课程活动中,语文学科结合本学期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充分探讨了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前,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阅资料。有些小组不仅资料查阅得翔实,甚至还利用思维导图、表格和他们喜欢的方式将查阅的资料展示了出来。在课堂上,他们还通过现场展示,给同学们讲解了自己查阅到的知识。
再如,我们结合劳动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在垃圾分类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选择鸡蛋壳作为原材料,以科技、航空、宇宙为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积极创作。通过这种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的融合,学生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还能在活动中提升能力,有效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学生也更加感兴趣。
不仅如此,数学和英语科学也都基于自身学科的特点,结合航空航天的相关知识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
充分把握学科特点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不仅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以劳动技术课程为例,它是其他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所以在设计“画彩蛋”课程时,我不仅充分考虑了劳动技术课程本身的实用性、实践性特点,更是将我们生活中一直在践行的“垃圾分类”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切实明白课程是源于生活的,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发现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美。这样的发现,不仅契合我校“发现+”课程的内在精神,更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热爱生活。而学生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中,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提升了综合素质。
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
在“发现+”之“我的航天梦”的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对航天、科技都充满好奇和兴趣。在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将模糊的问题有效、清晰地表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查阅资料,并对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自由地讨论,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大胆地猜测与交流,实现了“在交流中认识,在交流中深化”的目标。而正是这种交流、这种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后,学习完课程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结合自己之前查阅到的知识,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更是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最后的展示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共同合作确定主题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自主排练,教师负责协调把关,旨在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程展示不仅涉及多个学科的多个方面,有些学生甚至还采用小品、舞台剧等形式,向大家传递知识,这样的方式深受每位学生的喜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和表现并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也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出谋划策,全身心地投入。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对全体学生的特性,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建立了自信心,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的航天梦”是依托我校的“发现+”课程面向学生设计的一次课程实践活动,是学生从课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的一次展示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自主探索、观察、参与、体验、交流与思考,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文/石宇)
◎ 手工折纸,铸梦航天
众所周知,折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千年的历史。折纸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观察力、注意力;对孩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很有好处。而折叠纸飞机更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和承载的梦想。
“发现+”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其中四年级的主题为“科技之旅——我的航天梦”。基于此,我将本学期负责的“劳动与食育”个性化课程的课程内容确定为“折回旋纸飞机,让孩子在手工折纸中筑梦航天”。
学折飞机,激发梦想
课程一开始,我就秘而不宣,让学生们猜猜折什么。课堂沸腾了,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当我揭晓“折飞机”的答案时,他们却表现得很失望。“谁不会折纸飞机呢?”“我可是玩这个游戏长大的。”“我会折好几种呢,一会儿就折一大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笑着说:“今天我们折的是回旋纸飞机,而且是猎鹰战斗机的一种。猎鹰战斗机是什么飞机?它为什么会回旋呢?这些都是我们课程的探究内容。”学生们一听又兴趣盎然了。于是,我开始介绍课程,讲解折叠回旋纸飞机的视频。学生们都听得十分认真,看得十分入神,小手一刻不敢怠慢地跟着折。遇到简单的步骤,折叠起来十分轻松,他们的脸上也会露出灿烂的笑容;遇到难折的地方,便会眉头紧锁,要求老师多讲几遍,甚至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互相探究。看到学生们兴趣浓厚,我想这不就是我们“发现+”课程的初心吗?
一番折叠后,纸飞机试飞了。“老师,我的怎么不回旋?”“老师,我的问题出在哪儿?”……试飞成功的学生兴奋地蹦跳,失败的则垂头丧气,牢骚满腹。于是,我让孩子们静下来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猎鹰战斗机?回旋纸飞机的回旋原理是什么?折叠时为什么注意机翼上翘的角度和翼尖的上卷程度?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余时间重新折叠,进行小组探究。
就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失望、带着期待下课了。我想,在他们心中埋下的应该是希望的种子和探究的梦想。可见,折纸让学生学会了思考。
探究原理,啟迪梦想
第二节一上课,学生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簇拥在我周围急于说出答案和展示。我引导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从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闪光的眼神中我已经知晓了答案。“老师,纸飞机机翼上翘的角度和飞机的回旋有直接关系。专业术语叫……”“老师,我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就是刚才小明说的折叠角度不够,现在我重新叠的飞机无论飞多远都能飞回来。”……我眼前的孩子们似乎不是学生了,俨然成了一个个专业的小飞行员,给我讲述着他们的发现,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成长……可见,“发现+”课程给学生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引导他们去发现未知,实现梦想。
展示飞翔,铸就梦想
学生们的困惑解决了,重新折的回旋纸飞机各个精美别致,有的学生还给飞机做了装饰,写上了名字。我大声宣布:“分组试飞!”话音未落,学生们兴奋地欢呼起来。于是,我播放了飞行员准备起飞的视频,这个场面让他们震撼了,也学着飞行员的样子,胸挺起来了,身子挺拔了,气势出来了,目光炯炯了。这时,我又播放了猎鹰战斗机飞行的视频,带领学生伴随着音乐放飞自己的纸飞机。一架架飞机在教室上空飞行着,我知道这些飞机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也许将来真的会铸就他们的航天梦。通过折纸飞机的活动,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为他们梦想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节手工折纸课超越了学科、超越了今天,帮助学生铸就梦想,面向未来,也是我校“发现+”课程理念的全面贯彻和有力的诠释。希望“发现+”课程能够帮助更多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文/周红艳)
◎ 在“发现+”课程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的“发现+”课程将传统益智类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缺乏理性思考,学习知识往往会從感性角度出发。因此,如果学习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其学习积极性往往就比较高昂,从而实现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给课堂增加全新的活力。为此,在“发现+”之“我的航空梦”展示活动中,我借助数字华容道的益智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运用数学游戏,培养学生想象力
数学游戏既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冲击三角洲益智拼图游戏,在应用时,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各种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其识别图形的能力,同时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拼图时使引导学生想象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在“发现+”之“我的航空梦”展示活动中,我将冲击三角洲转化为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其动脑动手的“智慧州”,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最初认识图形图像并非来自数学课堂,而是实践。日常生活中各种图形图像的应用可谓随处可见,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取材于实践。所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使其逐渐形成空间观念。为此,在“发现+”之“我的航空梦”展示活动中,我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道具拼凑三角形,在拼凑“冲击三角洲”时,学生通过对图案的触摸和拼凑,能够从形状、特性、方位、关系等多种角度认识“冲击三角”,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感知事物,最终使直观与抽象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理念也逐步培养起来了。
总之,在“发现+”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能够有效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对于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杜培丽)
◎ 在“发现+”课程中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发现+”课程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旨在通过航天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两节数学实验室的课程意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兼顾多种因素,发现结果规律,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符号意识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航天梦助力。
在“发现+”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五色对板”和“正方之谜”两个游戏都是拼摆类型的游戏。学生在拼摆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思维,不断尝试、修改拼摆方式,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充分的猜想才能有后期的验证,猜想永远比验证更重要。在课堂上,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自主研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猜想游戏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尝试初次拼摆。在初次拼摆后,学生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提示进行二次思考、二次拼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学生能够自主拼摆成功。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大胆放手是学生独立思考、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必然需要思考如何摆,即使不是正确答案,这无疑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每一次自主的思考都是对思维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能够在每一次独立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在“发现+”课程中提升数学能力
每一节数学游戏课的背后都有相对应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能力点,都能在游戏中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例如,“正方之谜”游戏,看似是简单地将不同形状的木块摆成正方形即可,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数学公式——平方差。学生在拼摆过程中会发现,每一次的正方形与上一次的正方形的边长相差一个单位,这就是平方差公式的含义。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平方差公式是他们接触不到且对他们来说很有难度的知识点。但通过游戏,复杂的平方差公式就以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记忆,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五色对板”是一款训练统筹规划能力的经典器具,游戏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统筹安排将12块带有不同颜色的圆点一一对应拼摆成正方形,且使相邻板块衔接处的圆点颜色一致。学生需要先观察,分析哪个颜色可以对在一起,还要统筹整个正方形,确保对应颜色一样。这个过程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步、有序思考的学习习惯。可见,一个个小小的游戏里却“暗藏玄机”。
在“发现+”课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
有趣的数学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学生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有的学生会越战越勇,有的则轻言放弃。这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困难,但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因此,我抓住机会,通过“再试一次”“换个思路”“老师给你个小提示”等鼓励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自己突破不了的问题,就尝试小组合作、讨论,更让学生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解决问题,更学会了合作。
(文/朱建航)
◎ 打破学科界限优势互补的“发现+”课程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其具备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获得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要注重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倡导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小学科学和小学语文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将两门课程相互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两门课程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我校的“发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更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发展的主人,从而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未来美好生活奠基。基于此,我们针对本学期“发现+”课程之“我的航天梦”的主题,尝试将科学学科涉及的航天知识和语文课程进行融合。
语文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说明性文章 ,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學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以此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在教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以及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课堂上,我除了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品词悟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等,还用了大块的时间引导学生画飞机夜间飞行原理的思维导图,鼓励他们合作探究。科学教师更是利用自己的科学课堂给学生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航天知识,激发他们对航天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埋下航天梦。最后我又以《我的航天梦》为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小习作,抒发自己的航天梦,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语文和科学相得益彰,学生收获满满。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与科学学科有效整合,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外延,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分隔态势,教语文时联系科学,把语文和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课整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
(文/索登梅)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