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讨论《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呢!气氛多热烈呀!
班长李楠首先说道:“梅兰芳蓄须,包含着很多无奈。你们看这句话,‘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最后只有蓄須明志,表明自己不给侵略者唱戏的决心。”
马先元举手说道:“我读到了梅兰芳蓄须后的生活困境。蓄须后不能唱戏,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决定卖房子度日。当听说梅兰芳卖房子时,戏园子老板为了让梅兰芳唱戏,开出了极好的条件,甚至会预支二十两黄金。可他并没有答应。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呀!”
臧老师总结说:“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果断蓄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可随着事件升级,蓄须已不能成为不唱戏的理由了,梅兰芳又冒着生命危险,打了伤寒预防针,大病一场,最终骗过了日本人。”
最有趣的是课文最后,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
臧老师提出了问题:“日本人来之前,梅兰芳每天登台唱戏,胡须剃得干干净净;日本人来之后,他坚决蓄须,不肯为日本人唱戏;可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他立刻剃了胡须。这种不同时期,不同态度,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能把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大家在今后要多多使用这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