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极大丰富了党的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这一重大论断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其思想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挖掘新疆历史文物,讲好新疆民族故事,在历史文物古迹中寻找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为文化润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新疆;历史文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内涵。从2014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启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萌芽。后在实践过程中日渐丰富,并将此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宪法》,成为新中国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遵守的主线和纲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分为三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础,“意识”是个人或群体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身份是否认同与接受;“铸牢”就是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个人和群体的内心深处。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础。正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首要问题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共性——“四个共同”,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度总结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原点问题,即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其次,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自在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复兴的发展演变。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性,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我国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正确认知和把握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需要我们正确厘清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就是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身份、中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二、讲好新疆民族故事,挖掘共同历史渊源
首先,共同的历史渊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内容支撑。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更替,各民族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历史不会遗忘新疆各族人民与疆外各族人民和谐共生的一幕幕情景。唐朝时期,回鹘接受唐朝的领导,回鹘可汗不仅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息“安史之乱”,而且还帮助唐朝消灭了东西突厥和薛延陀,帮助唐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其首领也受到唐朝皇帝的册封。在贸易流通方面,回鹘和唐朝长期开展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唐朝的茶叶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回鹘,回鹘的马匹也被运往唐朝,帮助唐朝解决了军用马匹匮乏的问题,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在辽宋时期,回鹘王与宋朝建立长久稳定的朝贡关系。元朝时期,畏兀儿人不仅帮助元朝政府平定叛军,而且还积极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活动,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在元朝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历史文物古迹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符号资源。以伊犁州为例,自西汉以来,伊犁各族人民共同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远嫁乌孙、成吉思汗西征、乾隆讨伐准噶尔叛军、伊犁将军戍边治疆、锡伯军民西迁戍边、林则徐治水、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最后,为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条件既有历史的情感记忆成分,也有当下的创举成就部分。新疆各地博物馆均设有当代地方成就展,收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工具物品、影像资料,为我们充分了解新疆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进一步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三、历史文物挖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思考
让文物从冰冷的博物馆里走出来,把文物背后隐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真正发挥文物的正本清源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开辟新路径。
首先,坚持正本清源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牢固树立历史问题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在历史问题上容不得一星半点的退让。没有对历史的心存敬畏和正确认知,没有对历史的统一共识和全面理解,必定会造成民族之间互相隔阂猜疑、矛盾冲突,必定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土破碎。其次,创新历史文物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综艺节目,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创新文物表达的方式用文物讲历史,用文物追溯文明。立足新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对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在语言上解读、艺术上加工,用通俗易懂、民汉皆宜的形式制作一批电影、动画、电视剧、小视频等。开辟宣传新疆地方史的文化专栏、传播新疆声音。最后,”挖掘新疆历史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正本清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发挥历史文物的证史、资政、育人作用,将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转化为新疆各族人民“五观”教育的理论基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做好新疆工作,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有力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策。当前,我国正在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用历史文物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形象、传承中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魂,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娟、王雅:《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阐释—以伊犁州博物馆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21(2).
[2]玛依拉·吾拉音、刘文静:《关于做好新时代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21(3).
[3]武明明、薛晓东:《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夯实“五观”教育思想基石》[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