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芽
中学语文阅读材料中的意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背景下,超脱了材料中的人、事、物,读者通过感受进入时间与空间交错的情境。在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仍采用“三步走”教学方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方式、局限的教学内容无法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材料,更无法感受材料中的“真实世界”。基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瓶颈,结合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文章、把握基调、艺术辅助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材料中的意境、感受材料主题、升华情感,从而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意境指的是作者主观思想与读者客观思维所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对于作者而言,意境是作者创作当下的心境,是因某人、某事、某物而产生的遐想感受;对于读者而言,是通过感受作者的作品而产生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内容。
1.教学方式固化
教学方式固化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呈现的较为明显的问题。据实地走课听课发现,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方式仍是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所谓“三步走”即“领读材料——分析材料——完成练习”的模式,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应试化”特征明显,无法帮助中学生感悟材料中的意境。另外,在“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结合信息化教育概念,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但是滥用多媒体的问题屡见不鲜,学生在阅读课程中与阅读材料“零交流”,师生之间处于“零互动”,无法深入阅读材料,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受到影响。
2.教学内容僵化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也成为屡见不鲜的问题之一。简而言之,“照本宣科”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开展阅读教学工作,鲜少进行阅读教学延伸。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内容涵盖大量人生哲理、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也只是“一笔带过”,最终导致阅读教学内容沦为形式。
1.分析文章,开篇塑造精彩动人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材料中的意境,深入了解材料,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从把握材料主旨、明确材料主题,进而为学生直观感受材料,形成良好的印象奠定基础。
以《沁园春·雪》为例,本篇材料以“描绘——抒情——热爱”为主线,首先描绘出北方壮丽的雪景,然后抒发自己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最后表达出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上阕,作者用长城、飞雪、高原描绘出壮丽的景象,下阕运用抒情的方式对古今英雄进行赞扬。在分析材料中,中学语文教师通过领读带领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材料中的意境,从而在意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2.把握基调,逐渐深入激發情感
基调是材料的风格,是带领学生走入意境的重要帮手。在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材料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悟材料本身的含义,从而深入材料的意境。
以《沁园春·雪》为例,本篇材料分为上下阕,上阕同样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前三句)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极目万里,中层(中间七句)表达出气势磅礴的景象,下层(后三句)描绘出想象中红白交相辉映的意境;而下阕同样也分为上中下三层,前两句为上层起过渡作用,中层(中间七句)主要为评述前人,下层(后三句)主要是论述当下。随着基调的确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阅读节奏,并读出壮观的雪景、雪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
3.艺术辅助,激活灵感感悟真知
意境本身具备超脱实践、超脱空间的特征,具有一定抽象性和艺术性,所以借助艺术手段能够辅助学生激活灵感,从而感悟材料的意境。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多媒体设备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艺术辅助手段之一,同时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手段能够帮助中学生激发灵感,感悟材料中的内涵,快速深入材料,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材料需要通过感知、理解和欣赏三个步骤,所谓感知是感知材料表象,把控对材料的总体感受;理解是理解材料中不同段落所蕴含的道理;欣赏则是回到全局,站在全文欣赏的高度进行感悟,思考材料的中心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围绕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把握基调、艺术辅助等手段促进学生对材料进行鉴赏,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跨越文字的局限,拉近自己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升华情感,发展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