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习作”写起来

2022-05-30 12:33:06邹益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6期

邹益

摘要:“流动习作”鼓励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每组5—6人,组员每天轮流创作,每周每人基本完成一次习作。“流动习作”,以“互动分享”的方式推进:互动分享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互动分享习作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互动分享表达智慧,解决怎样写好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習作”;互动分享;习作素材;习作方法;习作评价

习作也能流动?是的。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每组5—6人,组员每天轮流写作,每周每人基本完成一次习作。如此,大大减轻了习作负担,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流动习作”推行第一天,写作困难户就写了这样一段:

今天,我们班推行“流动习作”啦!老师让我们自由组合,真棒!“死党”小邹马上把小芮、小彭、小王叫到跟前,当然还有我,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因为我作文写得差,平时同学们都嫌弃我。这下太好了,我的“死党们”可是不会嫌我的。我们的“领头羊”小芮还把每个人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流动习作本”的封面上。以后我们就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了。

“流动习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伴,与学伴互动。自由组成的习作合作小组,容纳了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这种组织形式中,习作水平高的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其余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特别是“习作困难户”,被赋予了“写”的正能量。

一、写什么——互动分享习作素材

习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如果“习作者”置身于习作之外,对习作素材的选择、收集缺少话语权,就难以走进习作世界。“流动习作”小组以学伴间互动分享的方式,在融洽的氛围中,自由分享有意思、有意义的习作素材。这些丰富多样的素材,有的来自教材,涉及插图、故事情节等独特的创作密码;有的来自学科课堂,涉及各种学科知识、媒体资讯;有的来自每个人亲近自然、亲历活动的感悟等。

(一)从课文中获取素材

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可供选取的素材甚为丰厚。完成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习作,教师都可以引领学生从中“取一瓢饮”。如教三年级学生完成写故事的“流动习作”,教师利用三年级下册经典寓言故事单元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所学把图画内容写清楚,表述形式可以自选。寓言单元文本的表达形式也丰富多样,《守株待兔》是小古文的表述形式,《池子与河流》是现代诗歌的表述形式,《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则是故事的表述形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取喜欢的、适切的文体表达。参与者个个兴趣盎然,有的将小古文、现代诗转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有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有的全组成员参与故事形象创造过程,进入角色,换位体验,感悟角色,积极再创造;等等。这时,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习作,而是在创作自己想要的作品。

(二)从活动中获取素材

习作只有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相连,才能够让他们在习作过程中自由自在地呼吸,畅快淋漓地舒展。指引学生开展“流动习作”,教师经常会设计“我演你猜”“猜成语写故事”“共赏共评”“边画边写”等学习活动。活动体验后,习作小组有选择、有创意地互动分享素材。事实证明,互动分享后,不同思维的碰撞,让习作“素材铺子”一下子“琳琅满目”,学生想说的话很多。以下是某习作小组参与“猜成语写故事”活动后完成的习作片段:

今天的“猜成语写故事”游戏活动真有意思。我们组小李的表演很出色。这平时看着不活跃的小李,竟然一上场就吸引了大家:你瞧他,腰板挺直,手里似乎扛着一样东西,忽砍忽停,又弯腰似乎想把什么东西搬走。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猜是“揠苗助长”,有的猜是“画蛇添足”……可都不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以前上课不爱举手的小芮举手了!老师十分高兴,我也被惊呆了!心想:你平时上课不爱发言、不爱做作业,今天可别出丑啊。“我猜是‘愚公移山。”呀,居然猜对了!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以后我要对他另眼相看了。

这是学生内心的展示,生趣盎然,极富童真之气,灵动鲜活。

二、怎么写——互动分享习作方法

教材在习作板块尤其注重习作方法和策略的传递和指导,其中有许多典型句式、精彩段落、新颖思路等。我们经常在学生完成“流动习作”时将其适时引入,启发学生灵活迁移运用,在互动分享中有效提高习作水平。

(一)巧妙引用典型句式

巧妙引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是我们在“流动习作”中经常教学生使用的习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先带着学生认真品读,然后互动分享典型句式“好在哪里”“对情感表达有哪些作用”“该如何用到我们的习作中”等。接下来,教师会鼓励小组学生根据习作内容,自主引用这类句式进行表达。以学生完成“美好的夏天”的“流动习作”任务为例,教师引入三年级下册《花的学校》一文中“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一句,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再组织各小组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将这样的句式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于是,就有了像“清风一来,他们喜笑颜开;蝴蝶一来,他们翩翩起舞;花朵一来,他们手舞足蹈;星星一来,他们舒心畅谈”这样的长句。你一句我一句之后的“流动习作”,让学生的习作流淌着灵性。

(二)内化迁移表述结构

针对学生习作内容经常写不具体的薄弱之处,我们通过“流动习作”,指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总—分”式、“总—分—总”式的表述结构,反复咀嚼、互动分享这些段落独特的表达形式,并联系具体习作内容,组织学生投入练习,进而实现内化迁移。如在完成“冬天的早晨”的“流动习作”时,教师先让学生巩固了三年级下册《花钟》《海底世界》等课文中“总一分”式、“总一分一总”式的表述结构,然后以“早晨的天气真冷啊!”为中心句,组织每个小组进行片段练习。练习开始前,教师又启发学生结合切身感受和体验开展组内交流,然后有条理、具体地表达。学生在“流动习作”中写道:

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早晨起床天才蒙蒙亮,窗户上就已铺满了水蒸气,形成的多样纹理清晰可见。出了家门,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穿了超厚的冬装竟然还瑟瑟发抖!走在上学路上,北风呼呼刮过脸庞,有点刺痛……仔细瞧那行人,有的戴上了手套,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穿上了棉袄。来到校园,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只有那几棵苍劲的雪松面对北风毫无惧色……

这样的表达不仅内化了“总一分”构段方式,让“寒冷天气”的表达具体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三)模仿使用细节描写

叙事、写景、状物等不同题材的文本,凸显了不同的写作思路,并通过独特的细节描写凸显这种思路。这些细节描写的方法完全可被用于“流动习作”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流动习作”教学中,教师会先牵引学生梳理交流课文的表述思路,进而模仿其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如完成“今天遇到的________事”的“流动习作”任务,为了让学生更精准地写出事情发生过程中的情节、人物心情等,教师从阅读教材中选了一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文本,展示了该文中表述的细节描写:“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这组句子,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变化,推进了故事情节。整体阅读后,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路和写作方法,之后让各小组自由交流这样的思路对于自己小组完成本次“流动习作”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各小组继续讨论交流,明确写好人物心情变化的细节。其中某个小组模仿使用文本思路后展示的习作成果如下:

周五放学时,小张同学对小刘同学说:“明天我要搬去新家啦,请你中午来我家新宅参观赴宴。”小刘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祝贺祝贺,我一定准时参加。”路上,小刘健步如飞,仿佛踩了一朵祥云。“爸爸!明天我要去参加同学家的乔迁宴。”还没跨进家门,小刘就朝着爸爸激动地嚷起来。”绘画社团的老师后天临时有事,把你的绘画课调整到明天了!”“我不想调課!”小刘撅起嘴,瞟了爸爸一眼。她不甘心,急忙拉起妈妈的手,央求道:“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让我去赴宴吧!”“不准去!”小刘听了,幸福感消失殆尽。

在具体语境的互动分享中,学生注重细节描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得有滋有味。

三、怎样写好——互动分享表达智慧

自由表达是言语表现的理想境界。渗透表达智慧的自由表达,往往能让习作别有一番风味。

首先,在融通中互动分享。运用文本原有句式段式等表情达意,是一种借鉴;结合生活,融合各种表达方式,自由运用,是一种融通。融通,可以让表达更有情感,更有温度。“流动习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潜能,将个人生活经验与积累的习作表达方式有机融合,并适时通过活动分享,力求让自己小组的习作有温度、有情感。如在完成写动物类的“流动习作”时,各小组成员商讨分工合作,有的收集描写小动物的典型句式和佳作,有的查询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有的投入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有的饲养小动物……完成习作任务时,小组成员再次互动分享,共同内化多种习作表达密码,积极投入情感,让小动物们的形象活灵活现。有小组的“流动习作”这样描写“蝉”——

我们轻声慢步地走到了树下,发现“蝉帅哥”趴在树枝上,像一位歌手,尽情地唱着歌。瞧,它披着黝黑发亮的衣裳,插着两对大小不一的翅膀,鼓着一双“水泡眼”,多像一位黑夜飞侠,真可爱。我性子最急,悄悄走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住了这位“帅哥”。

这篇“流动习作”生动再现了蝉的歌唱天赋与可爱形象。可见,联系生活,融通无痕,互动分享,让笔下有情,让表达流畅。

其次,在评价中互动分享。“流动习作”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学生习作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多方式渗透、多维度融入。“流动习作”中,我们会选用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尤以学生自评、组际互评为主,会从“执笔人”及其所在小组的参与态度、习作意图、习作语言、习作结构、自我反思(改进建议)等方面,评价习作细节、习作特点等。每周评选“流动之星”,每月评选“创意之星”,每学期评选“优秀分享团”,给予表彰。

在“流动习作”中,学生敢想敢说,尽情展示个人独到的见解、独创的个性。以互动分享推进的“流动习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了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让“轻负高效”的习作作业落到了实处。相信:如此“流动”,接下去就是放心;这般“分享”,不久也会成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