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科教影视的科学美

2022-05-30 10:48:04扈青萍党正
摄影与摄像 2022年5期

扈青萍 党正

关键词:科教影视;科学美;科学与人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科教电影导演对科教片姓“科”还是姓“影”展开了争论,其本质是对科教影视审美的探讨。几十年来,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科学美被公认为科教影视美学的核心,但还缺少系统详尽的阐述,本文在尝试阐述之前,须先界定科教影视的范畴。

科教影视是以传播科技知识与方法,弘扬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为主要功能的影片。科教影视也是从电影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前称教育片,1953-1964年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与中国农业科教电影制片厂先后成立,科学教育电影简称科教片。自1978年以来,伴随科教电视节目的兴起,科教片一词也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并延续至今,同时,“科教影视”的说法越来越普遍,直至现在的融媒体时代。科教片与科教影视的内涵与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称谓不同,相比而言,似乎科教片更侧重于电影,而科教影视则倾向于电视与视频,因此,本文使用“科教影视”一词。中国传媒大学宋家玲教授认为:按用途可分为科普类、教学类和研究类。因此,本文把科教影视按用途分为:科普片、科学纪录片、科幻片、教学片、技术推广片、科学研究片等。

1.科学美的客观存在

什么是美呢?这个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思是说“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朱光潜与宗白华就吸取了关于“意象”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他们认为美在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月是故乡明”所表现的诗中的月亮不完全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它充满了感性色彩,其中既有追忆和留恋,又有惆怅和惋惜,这种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美,人们也称它为审美意象,它不能脱离人们的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与美感是同一的,美感是一种体验,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自我,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似乎回归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似乎能融入整个宇宙,甚至能产生共鸣和颤动。

科学美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与发现活动中。古今中外,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论述层出不穷。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指出,科学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奥的)美,它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他说:“数学上的雅致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快感,它仅仅来自所得的解决与我们精神上的要求相一致。”美感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美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渴望看到这种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科学美在于统一性和简单性,繁多的现象被简单的数学形式统一,由此产生了科学美,使人获得激动人心的美感。

科學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与意识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而产生的。主要包括:一是科学作为审美客体具有规律性的和谐美。如显微镜下的染色体,昆虫的独特行为,科学家从假说到实验,通过归纳、演绎与逻辑,最后形成和谐简洁的科学理论。二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美感。

2.科教影视的科学美

科学美是科教影视美学的核心。不过,科教影视的科学美不等于现实存在的科学美。

2.1编导再现与探寻科学美的过程

在科教影视创作过程中,编导等创作主体以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为创作对象,运用影视艺术手段创造新的审美意象,是创作者在科学家指导下再现、探寻科学美的过程。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诗,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解释了观察生活,酝酿构思、艺术表现的创作三步骤,科教影视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的竹给人的印象,科教影视编导看到的“竹”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科研活动的过程等,是系统而复杂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清并理清逻辑,不像自然中的竹那么简单。“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它不同于生活表象与原型。编导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受众与审美能力等,在复杂的科学内容中,通过逻辑自洽形成“胸中之竹”。即由于受时长、受众需求、创作规律等条件制约,编导对现实的“竹”(科学内容)进行筛选、重组,找到既符合科学内容逻辑也符合影视创作规律与受众需求的逻辑结构,并结合创作者的人生感悟形成的意象。“手中之竹”是指经过艺术技巧把胸中的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形成具体作品。编导的“手中之竹”就是利用影视创作规律与技巧,把胸中关于科学的意象表现出来,呈现科学的审美价值,因此,编导等创作主体决定了科学美在科教影视中的呈现。与其他影视作品相比,科教影视在表现“手中之竹”时有独特之处。

2.2特殊拍摄等高科技手段与叙事理性

在科教影视中,运用特殊拍摄等高科技摄制手段达到震撼的画面效果,可谓独具特色。人类的视觉有很多局限,而有了特殊拍摄等高科技手段,使更多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被人们看见,它们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人类前所未见的形象美。如《胆结石的奥秘》将医疗器械——光导纤维内窥镜接到摄像机上,拍摄蛔虫在人体内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放大与显微摄影、延时逐格与快速摄影、模型制作与模型拍摄、水箱与水下等手段,早在上世纪就应用于科教影视中。现在,唇膏大小的小型摄像机可以附在鸟的身上,随鸟类一起飞翔,从而拍摄到鸟的飞翔视野;利用军事级波音系统,来探测金鼹的神秘行踪;利用潜水机器人可以潜入深海的特性,来拍摄深海的景观;热能摄像机可以在深夜拍摄动物的行踪等。特殊拍摄等高科技手段把这些奇妙的情景展现在画面上,让观众窥见从没见过的新奇大自然,洞悉深层奥秘,体验科学之美。

在科教影视中,尽管科学美是在感性形式中呈现出来,但它离不开逻辑与推理,是在理性认知、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感。因此,科教影视在反映科学美的过程中,其叙事必定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韩韦在《地壳运动》片中,通过实验表明,地壳的运动力来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不停快慢交替的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及其惯性所致,从而形成地球表面的褶皱。科教电影《变暖的地球》内容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事实。例如,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用近百年来的气候温度变化数据证明了地球变暖这一科学结论。显然,科教影视叙事中的理性是鲜明的,这种理性蕴含着思考,引导人们通过理性的认知,领悟科学的奥秘或发现新规律,它能强烈地感染和启迪观众,品评出其中的理性光辉。

2.3新奇惊喜与顿悟震撼的美感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一旦发现自己窥测到自然界异常美丽的内部时,感到狂喜,几乎快要晕眩了”。这种强烈的美感体验在科教影视中是否也能感受到呢?

杨力在书中写道:“一位搞沼气生化的科研工作者看完科教片《沼气发酵》后说:‘我看了觉得很新奇,这种科学内容还能拍出影片来!”。“籽粒苋的花序既大且美、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对绝大数人都是陌生的。在科教片《籽粒苋》的首尾两处,分别安排了十几个各色多姿的花序长短镜头,对观众产生了新颖感和惊奇作用。”“看到这里,我被这生动而奇趣的形象震住了,同时,也被影片所揭示的科学道理所启迪,多么令人信服的科学内核!”。当受众在科教影视中窥见科学形象、洞察科学奥秘时,受众会感到新奇甚至惊喜,产生一种顿悟震撼的感觉。《红与蜂》讲述了长城脚下保护生态的故事:科技人员发现用红色可以引诱一种扁蜂,但昆虫学家对此产生质疑,因为昆虫与人类不一样,它们几乎看不到红色,当通过演示波长的动画讲清楚这个问题时,受众往往先感到顿悟,瞬间明白之后是震撼般的惊喜。《手术两百年》中血液循环系统的演示等,带给了受众震撼的科学美感。感受科学之美的征服力与震撼力,正是科教影视科学美的奥秘和创作灵感永不衰竭的源泉。

3.科教影视的科学美与实用性

劳动创造了美,美起源于实用,它符合“真善美”中的善,彭加勒把善的关系归结为利害关系,善就是有用。科技用实用性造福人类,科教影视靠实用性为受众实现物质或利益的需求,

《科学养鸡》摄制于1983年,编导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养鸡的困惑:“笼养好是好,买鸡笼要花几千元!”于是,先介绍了有的地方农民制作木制鸡笼、手编鸡笼等情况,农民们非常高兴,有的回家就动手编鸡笼。编导接着就介绍了农户笼养的几种方法,这样介绍,就使大鸡场才能利用的技术,在农户家落了脚。影院放映时,适逢暴雨,但农民仍不断涌来,影院爆满,影院破例允许晚到的农民站着观看影片。21世纪,面对雾霾这一困扰公众的环境问题,柴静在《穹顶之下》说:“如果你在5公里内范围出行,试试乘坐公交、骑自行车或拼车。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试试拨打12369电话举报,柴油车的黑尾巴含有大量的PM2.5,危害公众健康。”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科教影視为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看出,科教影视的实用性对指导生活生产可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是教学片与技术推广片的创作理念,这充分显示了科教影视的实用性。实用性建立在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讲究对口对路,受众往往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看这种影片,当受众跟随视频学会了技术与知识后,也会产生无比喜悦的科学美与满足感,科研过程产生的科学美通过受众的学习实践得以复制延伸,也是科教影视以科学美为核心的审美特征。

4.科教影视的科学美与人文性

近代,科学与人文发生分裂、对立,在此思潮及其他原因影响下,我国有许多科教影视节目出现了忽视人文性的误区,片中见物不见人,过度注重科学知识,忽略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教影视工作者应走出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认识科学美的深层含义。

“为了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分裂问题,我们应该倡导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它包括以人文的立场来看待科学,也包括从科学的立场来看待社会文化问题”。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关键要构建一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其核心是,科学与人文文化具有同一性,也包括形而上之“魂”和形而下之“体”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思想、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科学知识与方法等技术、实证、数学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因此,科教影视的人文性主要来自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等形而上之“魂”。除此之外,社会、历史和文化作为科学活动的背景,也是科教影视人文性的组成部分。科学与文化活动一样,也是一项人类的历史活动,也会受历史、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影响,科教影视注重从人文背景的角度表现科学,可给观众更深刻的内涵与广阔视野,加强对科学的社会意义的审视,作为背景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科教影视的人文性,拓展了科教影视科学美的内涵。在审美领域,存在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和科学美等形式。科教影视中,作为科学活动背景的时代、历史、文化往往呈现出社会美、自然美等,教学类影片往往呈现出技术美,它们以科学美为核心互相交织,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共同存在于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多见科学精神及人文性,少见甚至不见科学知识的影片,片中很难体验到新奇惊喜、顿悟震撼的科学美感。这与多见知识少见人和精神的传统影片形成强烈对比,这两种影片似乎为科教影视的创作划出了两极:一极是包含大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以人文性为主;另一极是以科技知识等为主。这两极内容的取舍也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具体应根据受众需求与影片功能而定,片中的科学与人文应一脉相承,实现魂与体的统一,缺少科学内容的支撑,科学精神与思想就显得苍白空洞,容易陷入科学家明星化英雄化的僵化模式。伴随我国对科普的重视,大量科普资金成为科技人员的另一种项目经费,自然科学类的科教影视精品依然稀缺,尤其是科教电影难以走出“终结论”的阴影,究其原因:美学理论薄弱,精品创作人才稀缺,产业路径不明,评价体系缺失,缺少投资与政府支持等。希望该文能为改变这一现状贡献绵薄之力,为我国科教影视的繁荣发展,促进向市场化转型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