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剑 赵昌奎 朱文莉 尚潇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但存在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不足,自主创新集聚效应不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融资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不深入,部分企业存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不充分等问题。应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企业咨询制度,贯通科技企业全过程培育链条,落实落细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开展企业高端引智行动,确保税收减免政策落地落实,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3月20日-23日,我们围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在西安、宝鸡、铜川及西咸新区等地实地走访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行业商会协会等19家,并召开政府部门及投融资机构座谈会和企业座谈会两场。在充分调查、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基本情况和做法
作为全国科教大省,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科技创新基础雄厚。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与各类试点试验在陕叠加交汇的有利机遇,努力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文章,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强。2016-2019年,陕西作为全国唯一的省份,连续四年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
(一)加强政策支持,统筹部门合力,企业创新环境日益改善
先后出台《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陕西省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启動实施“1155工程”、“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等,针对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协同施力。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用专章对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战略部署,努力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以重大专项为中心,聚焦产业化目标,企业主体功能取得新突破
2018年,陕西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以来,从需求端拉动科研导向,在组织、立项、实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创新,所有以重大产品、重大装备研发,重大成果转化、重大工艺示范为目标的课题,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领衔专家制”等方式,由企业承担牵头,企业投资占课题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赋予牵头企业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重大专项启动以来,总预算已达12.27亿元,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6个领域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预计将攻克87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19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1项,交付重大产品41项,其中替代进口产品14项。
(三)以高新区建设为承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地
陕西拥有7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7个省级高新区,2019年新增注册企业3.24万家,增长31.7%。高新区内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0家,众创空间173家,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总量的68.06%,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212家,形成了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共生的良好格局。2019年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排名中,西安高新区综合指数、创新创业资源服务指数、科技金融活跃度指数、科技金融发展成果指数分别位居第六、第三、第七和第四,在2020年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区名列第八,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仅次于北京中关村,获批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四)发挥试点地区政策红利,多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亮点频出
陕西是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西安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和首批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地区,在试点建设中先试先行,大胆探索,2017-2020年,“基于政府风险补偿的投贷联动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银行与专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银行跟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缓释资金池”“实行政银保联动授信担保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集合信贷服务”“设立科技支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多渠道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等多项科技金融先进经验被国务院在全国示范推广。在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金融发展排名中,西安入围TOP10城市。
(五)企业成长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
2020年,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69家,同比增长50.4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198家,同比增长41.8%,面向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4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1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省级9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小巨人”企业5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2家。隆基股份、荣民集团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宝钛集团实现了我国深海潜水器关键部件国产化,科为实业研发的高性能战术靶标系列产品推动并完善了我军信息作战装备体系,易点天下2018-2019年连续入选全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
(六)对标国家创新战略布局,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国制造”补链强链
企业对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主动性不断增强,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针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陕鼓集团先后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部“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合作专项”等9项研发工作;西部超导基本实现航空钛合金材料国产化,突破了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冶金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隆基股份引领全行业硅片切割进入到“金刚线时代”并扶持金刚线供应链国产化,其研发的单晶PERC电池转化效率6次刷新世界纪录,引领了双面发电的趋势;荣民集团掌握了世界最领先的镁锂合金、铝锂合金,以及国内最领先的2系、7系超硬合金等核心技术;大医集团是全球放疗领域的创新者和领跑者之一,知识产权居全球行业前三,多模式引导立体定向与旋转调强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入选国家“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专项;佰美基因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构建了独具竞争优势的全球最大最全的药物代谢酶多态性和临床药物代谢关系的功能注释库。
(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突出行业关键性技术研发应用,企业创新多层次平台体系逐步形成
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平台,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建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1家、省级筹建24家,认定挂牌11家,创新中心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42个、省级92个,建成研发、中试、检测平台73个,组建创新联盟24个,自主研发项目207项,形成专利568件,1801台(套)科研设备和仪器纳入开放共享网络。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引领,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405家。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了29个研究院和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西北大学与延长集团“企业与高校‘四主体一联合模式推进成果转化”被国务院向全国推广复制。
(八)作响西安硬科技城市新品牌,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推动全球尖端硬科技资源赋能陕西企业
作为“硬科技”概念发源地,2017-2020年,西安市连续举办了四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西安市硬科技产业发展三年工作推进方案》等多项政策持续加码,叠加施力,推动全球尖端硬科技资源汇聚西安,硬科技企业创新势能大幅提升。2018年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之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在中国唯一合作授权企业——谢赫特曼诺奖新材公司在西安高新区成立,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已投资孵化288家“硬科技”企业,累计实现投资超过29亿元。
存在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不足,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企业数量不多
截至2020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10个创新型试点建设省份中排名最后,分别为浙江、广东、四川、湖北的28%、11.7%、76%、62%。全省只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湖北和四川则分别为6家与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科技创业服务载体,2019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122个,居全国14位,在10个创新型省份中位居第八;国家级孵化器数量39个,不到山东的40%。
(二)企业创新活跃度整体不高,研发投入较低,自主创新集聚效应不突出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陕西企业创新综合指标排名仅在全国第19位。2019年,陕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为51.5%,低于全国24.9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低于全国1.32的平均水平。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占6.5%,开展研发活动的占17.8%,分别低于全国18.8%和16.4个百分点,仅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三)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虽有参与国家科技力量建设的热情,但常常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由于地处西北,欠发达仍是基本省情,薪酬待遇低、创新平台少,加之人才引进政策普惠性不足,企业难以引进并留住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随着全国各地人才新政的不断加码,不可避免受到其他省份对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加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企业多年培养的高端创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四)融资难依然是困扰科技企业的关键问题,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尚存诸多堵点
据了解,全省目前未就科技金融发展做出专项中长期规划,科技金融发展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尚未明确。大部分信贷资金无法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贷、不愿贷、不敢贷现象凸显。西安银行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家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但未取得银行股权投资牌照,实际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場融资步伐较慢,当前全省A股上市公司61家,数量位居全国第16位,远远低于其他9个创新型试点建设省份;陕西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累计挂牌仅26家,数量远远不足。创投基金投资科技企业缺乏积极性和长期性,创业投资累计金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远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总量不足,缺乏投早、投长、投硬的耐心资本,全省科技成果虽多,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东部地区,诸多成果难以在陕就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五)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不深入,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高校院所科研活动“接地气”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虽增长加快,但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分别仅占29.53%和3.47%,绝大部分为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在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实践中,由于开放共享激励机制不健全,实际操作难度大,仪器损坏、收费标准等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对企业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六)部分企业存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不充分问题
一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开展了研发活动,但因内部控制和财务核算不健全,不满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归集及核算要求,部分军工企业为保证上级部门对其利润和利税情况的考核,只选择部分项目享受加计扣除,部分企业因亏损,无法在享受年度直观体现减税优惠。
政策建议
(一)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企业咨询制度,提高企业决策参与度
各级政府部门在编制实施重大战略规划、制定重要科技创新政策、作出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决策、编制重大专项指南之前,要将咨询企业意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程序予以执行,并定期征求行业龙头企业关于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方向的建议,建立企业参与重大战略科技创新需求研究论证机制。
(二)贯通科技企业全过程培育链条,打造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争取认定更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科技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明显、集成创新能力强、具有串点成链牵引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三)加快民营企业参与“揭榜挂帅”机制建设,落实落细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破除民企参与“揭榜挂帅”中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组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打破针对民营企业的隐性条款和不成文规定,坚持“谁能干就让谁干”,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并给予更多自主权和支配权。加大对“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的支持力度,促使民营企业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做深做透。
(四)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加快制定科技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科技金融发展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快银行股权投资牌照发放步伐,成立投资功能子公司,切实发挥投贷联动在放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企业控制权等方面的效应。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力推进科技上市挂牌进程。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放宽国有创投资本金筹集方式,改革国有创投监管体制,弱化短期盈利性指标考核,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免责机制。
(五)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企业高端引智行动
创新企业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使用和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制定企业“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放宽高端人才引进基础条件限制,支持从国内外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金融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企业高端人才实行清单式管理。加强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长期稳定支持和接力培养机制。
(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税收减免政策落地落实
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报告、考核制度,支持企業以多元化市场化方式,集聚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创新,完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对企业上一年度新增研发投入后补助奖励。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降低研发费用归集难度,确保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技术开发和转让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落实到位。
(七)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构建企业创新“容错机制”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集中挖掘一批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典型事迹和案例,以各种渠道和形式广加宣传,营造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社会氛围。构建企业创新“容错机制”,包括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失败项目再创新补偿机制等。
作者简介
鲍 剑 陕西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赵昌奎 陕西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
朱文莉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尚 潇 陕西省工商联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