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花鼓》探析宋代服饰与生活美学

2022-05-30 09:59凌子馨
美与时代·上 2022年6期

摘  要:从《打花鼓》探析宋代服饰与生活美学则以宋画《打花鼓》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宋代生活美学得出一些对当代生活和服装设计有参考价值的思考。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打花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宋代服装与生活美学的关系。

关键词:打花鼓;宋代服装;生活美学

一、宋代绘画《打花鼓》简介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绢画《杂剧-打花鼓图》与《杂剧-上眼药》是一组南宋的杂剧人物画,画中描绘的是杂剧中的表演片段——两名女扮男装的演员学男子作揖状进行表演。宋杂剧中大都先有小歌舞“艳段”,后接“正杂剧”,内容一般为由大曲曲调演唱故事或是一段滑稽戏。《打花鼓》(如图1)中两人物男女装混穿,左侧人物头戴诨裹,内着裹胸,穿小袖对襟旋袄,外为斜穿的男士长衫,身后地上放置一斗笠和农具,为正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在杂剧中发乔,制造笑料;右侧的人物头戴罗帽簪花,穿对襟旋袄,下身着吊敦,腰系青花腰袱,身后腰间插一团扇,上有末色二字,前腰间插剧终时用以扑净的篦,是正杂剧中的副末一角,在剧中打浑,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左侧人物穿戴用具多为村人所着,而右侧人物则是在《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出现的市民形象。《打花鼓》作为对戏剧片段的刻画作品,其人物所穿着的服饰、人物的举止均是从宋代人民生活中所提炼出的典型形象,高度体现和概括了宋人的生活,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

二、《打花鼓》中服饰形制体现的宋代生活美学

美学一词往往被上升到哲學层面,生活美学则是将美学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它更多的像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指导人们如何去生活。它不一定要以一种很高的姿态出现,它可以存在在一位拾荒老人的身上,可以存在在小山村里,它无关于其是谁,其做什么,而是注重怎样去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做。所谓懂得“生活美学”的人更像是抱着希望去生活,它让人不再是活着,而是生活。宋代生活美学是时代的理念和价值观,在造物方面体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应用性与装饰性融为一体;取材于身边,将生活中的常用物经过一些简单的加工拥有美的外观。

《打花鼓》中的“副净”和“副末”两个角色女扮男装,服装中也表现为男装和女装的混搭,事实上一方面是对宋代人们生活中服装的展现,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常服的再创作。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些服装甚至起到了男装和女装两者的功用性效果,这其中蕴含的美学精神也会在宋代人日常生活中流露。

《打花鼓》中“副净”一角是农民形象。其上身内着素色裹胸,裹胸外是大红小袖对襟旋袄,斜裹土黄男士开衩长衫,腰系白底蓝格腰袱,下身穿裤膝下套有白底蓝格纹“吊敦”。整体来看,服装整体层次感很强,服装破口处较多,没有完全的包裹,都有结构上的“窗口”。服装有松有紧,整体上是宽松的,但在胸口、腰以及小腿处则是紧的。

服装中大量的破口使里外层的服装形成了视觉上的互动关系,加强了服装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种遮掩与透露的关系在宋代的美学相关物品中极为常见,除了服装,在宋代园林以及诗词结构中也都能看到。这体现着宋代的开放与交融,让事物不同的层面相互渗透,通过这种方式使其产生交互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使各自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宋代的“造物”精神。宋朝作为一个“制约”下的朝代,宋代人习惯在限制中创造,这也使宋代在发明创造方面成绩显著。无论是在人体和服装体制的制约还是在园林有限的面积的制约等,甚至是在宋代理学的思想影响下,宋代人都会通过改变结构等方式创造出来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服装松紧的交错运用一方面体现了宋代人在美学中对节奏的把控,同时也体现了宋代人将美学融合在生活中的意识,不是脱离生活实际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美,而是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设计会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是放置钱币的腰袱、可以左右片系起的褙子还是扎住宽长裤腿的吊敦等都见证着宋代人将美学态度与生活相融合的理念。

《打花鼓》中“副末”一角是市民形象。该人物上身内穿素色裹胸,外套白色小袖对襟旋袄,腰系白底蓝花围腰。其下身着白色裤,裤型较为宽阔,长没鞋履。服装整体呈“筒形”,直线结构较多,服装外轮廓几乎都是垂直或水平于地面的直线,宽阔的服装随地心引力自然垂落。腰间的围腰是对人物服装整体的“打破”。它的斜线条,褶皱和身前打的结突破了服装整体顺直的形象,使服装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生活化。

服装中大量直线条的运用与开口线的组合使宋代的服装大多给人以“瘦削”“锐利”的直观感受,它体现着宋代弱中有强的美学精神。与此同时,这种大量直线条的运用也是宋代美学中“简洁”“克制”的表现。垂落的线条并未被认为改变,这极为符合宋代美学中“自然”“顺应”的特质。“围腰”的出现是古装整体形象的“矛盾性”存在。这种矛盾是宋代“批判性”美学精神在常服中的体现,它是对整体的“挑战”和“突破”。这里穿着在女扮男装的“副末”身上的“围腰”更像是承担着两种角色的存在。首先,其毫无疑问的承担着宋代女性所穿着的“围腰”对褙子的束扎作用,使其避免暴露,同时,更承担了这里“副末”市民形象束扎在身上的帛巾的角色。女扮男装在宋代像是一股潮流,并不局限在舞台上,而这种服装的多面性也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

宋代的服装是极具有层次感和规范的服装秩序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徽宗时期的这种秩序,从王公贵族到街边乞丐都有其服装规格。宋代人对服装秩序的关注体现了其在生活中是讲究的,其追求品质的态度贯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宋代服饰上与外观兼备的是其对实用性的考虑,其通过改变服装状态和增加一些简单服饰的穿戴来实现劳动生活中对服饰的需求。这样的宋代服饰是蕴含着细腻的情感的,但更是理性的。

三、《打花鼓》中首服体现的宋代生活美学

首服在宋代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其不同的首服。相比于今天的首服只是作为配饰可有可无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宋代的首服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几乎是人们的基础常服之一。

《打花鼓》中“副净”所戴的是诨裹,诨裹是头巾的一种,是杂剧演员所佩戴的。图中,黑色的诨裹包住头部,打结在前,打结处被放大夸张。右耳上方佩戴有环状装饰物。诨裹来自于对人们生活中所戴巾子的变形和夸张。在《大宋衣冠》里可以看到,简单的巾子通过不同的系扎方式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宋代人们所戴的巾子大多形状简单,颜色朴素,通过不同的束扎方式来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头巾”的流行,是由文人士大夫引领的复古潮流,这与宋代“重文”密不可分。束扎“头巾”更像是宋代人附庸风雅的一种表现,体现着宋代从上至下在生活中倾注自身的向往的现象。就整体外观来看,“巾子”是朴素的,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其束扎方式和束扎成的形状又是讲究的,有许多不同的样式。不同身份的人,做不同事情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束扎方式,一是体现了社会身份地位、二是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三是符合了不同情境下的功用性需求。仅是《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做不同事的人的不同头巾样式就不计其数。

《打花鼓》中右侧“副末”头戴浅黄罗帽,右侧簪花。罗帽下小上大,质地较硬,前侧为六棱面,颇具几何感,后侧线条较柔和、圆润,罗帽前侧几何感的硬朗线条与后侧柔和的弧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耳上侧佩戴圆形装饰物,上雕有纹样。花是粉白牡丹花,带绿叶,花团较大而密,绿叶在周围。罗帽整体朴素简洁,簪花部分显得繁密、华丽。宋代时,男子簪花已不仅是日常的“情调型”活动,甚至成为一种礼仪活动,《宋史·舆服志》中就对此有过介绍。宋代人根据时节的不同而戴不同品种的花显示出宋代人崇尚自然、顺势而为的生活观,不刻意去强求什么,而是对生活中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尝试去发现、去欣赏,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平凡珍贵。

《打花鼓》中所展现的杂剧中的首服来源于宋代人日常的生活,并对其加以夸张,将宋代人生活中的美学态度更强烈、更深刻的刻画出来。宋朝整体的激荡使其的思想和美学精神都体现出矛盾的色彩,像是一方面克制一方面宣泄;一方面硬朗一方面柔和;一方面简洁一方面繁复等美学表现,但也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点所产生的层次感和对比效果,给其带来了更强的冲击力和更深刻的记忆点。这一点在《打花鼓》中两个人物形象的首服上得以充分的展现。

四、宋代服饰中的生活美学对当今服装设计的启发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求生存”的状态,对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常常处于“忽视”的状态,生活中缺少了能带来改变和幸福的事物。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意思到生活中缺失的这部分,并对此报以渴望的态度,因此将美学与生活相融合,让生活中充斥着美变得十分迫切,宋代的生活美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指导方向。

服装作为生活中每天人们都要接触的一部分,其所能承载的生活美学与其能给人的关于“美好”的体验都是十分直观和重要的。服装是是用于修饰和保护人的安全线,是树立和传达人形象和认识的媒介,也是社会发展的记录者。相较于纯艺术,服装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时刻去关注“人”这一核心点,包括人与自我的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美学往往表现出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就需要它拥有一定的美学特质,如何去平衡人的需要与艺术的“美学”,是将来服装设计当中的重要方向。

宋代生活美学中所涵盖的“实用性”“生活化”以及将理智的态度与感性的思维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是今天的服装设计中是人们所需要的。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一天可能要面临数个场合,如何使服装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场合的需要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服装结构的调整和一些功能性面料和功能性设计点的添加,尝试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成为服装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宋代生活美学中对于美学精神的追求与对于品质的追求也是当今的服装设计所需要借鉴的。当今大量的服装设计作品对文化的运用依然停留在某些特定的符号的僵化添加,而忽视了如何汲取文化中的精神并用其指导服装设计。宋代的生活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标准。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中,受全球化的设计观念的影响,我们越来越注重理念的传达,这与宋代的生活美学不谋而合。宋代人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一些美学作品来寄托其自身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并留下了许多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今天,我们再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服装设计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宋代生活中的批判性美學观念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

在服装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了现今中国服装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和国家文化传播的需求,但如何运用服装去表现中国文化是“中式服装”发展中的关键点。就这一点来讲,宋代生活美学中的“批判性”和“融合性”的美学特质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当今,时代的变化带来了社会需求和生产条件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用一定的批判性眼光将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状态与需求上。同时,宋代生活美学中“融合性”在今天应该更被重视。今天的世界“全球化”水平极高,人们的生活时刻都处在文化交融的状态下,信息的流通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是过去难以比拟的,单一的文化产物难以满足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需求和想象,只有加强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才能使“中式服装”更好地为人们在生活中穿着、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宋代的生活美学是经过时间的见证的,虽然其中尤其客观历史原因带来的一些局限性,但仍有大量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如今的服装设计中,从宋代的生活美学所展现的方法和精神中选取其中启发设计师自身的点并运用在设计当中也许会对其设计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杂剧绘画作品《打花鼓》为我们呈现了宋代生活美学中的独有特质,其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和对待生活美学的态度对当今的设计发展和社会生活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打花鼓》中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特点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关于宋代时期服饰特点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对宋代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讨论,从服装的方面对宋代的生活美学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归纳。根据当今社会特点与宋代进行比对,得出了一些对于当今服装设计的一些启发。宋代生活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使得宋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并创造出一大批青史留名的艺术作品,这给今天的服装设计带来了许多启示,如何在将美学融入服装设计的同时让其更好的为人所服务,是今后的服装设计中为人们所需要的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元老.王永宽,注译.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脱脱,等.宋史·舆服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傅博星.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凌子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