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科学技术局
安康市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通过打造“三支队伍”、推进“两链”融合、聚焦“三器”建设目标、加强科技金融融合,建设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为完成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下重要基础。
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安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两链”融合为抓手,聚焦“三器”建设目标,统筹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资源,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举措及初步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持
成立了安康市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设立了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具体负责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各项任务推进落实。出台《安康市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安康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将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建设列入全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印发《安康市贯彻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康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市县协同联动,融入秦创原氛围日益浓厚。各县(市、区)及高新区积极成立秦创原工作协调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安康高新区在157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升至第58位,位列全省7家国家高新区第3位。旬阳高新区在全省17个省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8位,成立了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旬阳分中心。市直各相关部门主动参与秦创原工作,分别组织开展了秦创原专题讲座、融入秦创原沙龙活动、秦创原专区培训等,形成了融入秦创原工作的良好氛围。
2、打造“三支队伍”,加速人才聚集
为强化要素保障,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安康市出台了《聚才引智“三单对接”机制七条措施》,用足用活秦创原各项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紧缺特殊人才238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14人。新增“新双创”队伍6個、科技经纪人123名。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2项、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8人。组织开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政策宣讲3场次,推荐申报秦创原引用高层次人才项目5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项目9项。8人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56%,较上年增长8%。加大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联合省科技厅技术转移中心成功举办“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业务暨第一期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共有123名技术转移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技术经理人资格证书。同时,通过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所有制等制约,拓宽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21年,全市共选派“三区”科技人才151名,选派科技特派员1036名。
3、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成果与需求精准对接
安康市委、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员会签订《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等,成为全省首批与秦创原签约的地市。陕西华银科技有限公司在交大创新港揭牌成立了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成为地市首家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企业。安康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并在汉滨、平利、镇坪3县区共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陕西科技大学等20余所省内外高校达成合作,加速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6家科技型企业、6所高校的13个科研团队在秦创原开展了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沙龙活动。共征集科技创新合作需求284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50余项,开展对接活动6次,合作签约项目14项;累计完成技术成交额4.99亿元,是2020年的2.32倍;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8项;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4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3个;获批农业农村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获批数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
4、推进“两链”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全市11条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1项,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重点科技项目3项。成立了秦创原安康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新增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共22家。健全激励政策措施,对首次通过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给予1万元资金补助,连续三年备案再给予1万元资金补助。对经认定的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3万元科研资金补助。对新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给予20万元资金奖补。对纳入科创板培育库及其他拟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在土地供给、规划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建立了重点科技型企业包联帮扶机制,落实50个市级单位对5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建立联系沟通、问题解决、协调联动、信息反馈“四项机制”,助力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较上年增长32.9%;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2家,较上年增长45.3%;获批2021年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为23.56%,排名全省第三;2家企业在第六届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包揽全部两项冠军。
5、科技金融融合,破解融资难题
安康市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创新基金和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累计支持企业8家,投放资金1.34亿元。实施市县“抱团”发展,推动市财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由0.2亿元增至15.15亿元,在全省率先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再担保公司-市财信担保公司-县区分公司”完善的担保体系。落实政府性金融机构降费让利政策,2021年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达2400余万元;将域内工业企业担保费率降至1%,节约融资成本1260万元;累计为400个项目提供担保贷款26.9亿元。推动市财信担保公司、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授信融资业务,其中安康高新区工商联(总商会)与农商银行签订《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并授信融资额度50亿元;支持建立“安康高新区商会会员企业需贷款周转基金”,累计支持12家企业使用倒贷周转基金7676万元,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产、学、研、金、用等方面的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安康市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把创新嵌入产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形成科技创新全面融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具体而言,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造亮点,建设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
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原则,围绕研发、转化、孵化三大功能,按照“一园四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目标,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打造安康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立体联动孵化器和开放发展总窗口。飞地孵化园建成前,计划在西咸新区租用2000平方米场地,作为前期过渡空间,组织企业入驻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双创孵化等。
2、突出重点,抓好“一中心一平臺”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机构和运行机制,按照“三内三外”(注册、生产、税收在内,人才、研发、创新在外)的原则,定期开展项目路演、需求对接活动,加速将秦创原创新优势转化为安康高质量发展成果。二是加快建设秦创原安康网络平台,实现与总窗口互联共享。
3、聚焦需求,加速推动“两链”融合
围绕重点产业链“揭榜挂帅”,推进研发攻关和创新突破。组织策划高质量厅市联动重点科技项目,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着力打造“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和科技经纪人三支队伍。充分发挥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秦创原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鼓励各县(市、区)借智借力秦创原,解决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难题,带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增各级各类研发平台10家以上、孵化载体5个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6亿元以上。
4、壮大主体,提升创新内生动力
贯彻落实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梯队培育链条,推动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
5、抓好示范,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重要活动
认真贯彻“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部署要求,以项目、活动、平台、成果转化为抓手,充分调动各县(市、区)、高新区融入秦创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围绕融入秦创原,谋划实施一个重大项目、开展一场重要活动、建立一个成果转化平台、转化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孵化一批含绿量多、含新量足、含金量高的项目,引进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6、建强机制,扎实推进秦创原考核工作
加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各项指标的监测评估,扎实推进融入秦创原工作年度任务。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抓好市对县(市、区)和部门秦创原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