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时刻密切团结人民群众经过28年浴血奋战而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印刻着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筑牢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党带领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任务,在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中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的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乡村振兴需要举全国之力,就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汇聚磅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发展。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近年来,依托各地优势特色资源,红色文化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红色研修教育基地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研修首选,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红色旅游也成为人民群众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途径。
“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在于他印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明了党带领人民群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必胜道路,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与勇气。红色文化坚定了人民群众的必胜决心、坚定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牢固树立了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发展突出区位的优势特色。从内容上看,不同省份红色文化的内容差异很大,同一省份的不同区域,红色文化也不尽相同;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地表展馆、遗址遗迹,也有话剧歌舞、影视作品,学术文章、项目和书籍也更为丰富。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軍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些都表明,红色文化的宝藏是极为绚烂丰富的,要结合特有的历史因素和地域因素,因地制宜的发展好红色文化。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江西弋阳县的方志敏纪念馆前,青年学子朗诵《可爱的中国》;红色音乐剧《闪闪的红星》,吸引祖孙三代前来观剧,老者回忆经典、青年崇拜红色偶像;皮影艺人宋伟军和他的剧团成员创作《血染的杜鹃——英雄陈昌》等一系列现代红色皮影戏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这些现象本身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的红色文化发展形式,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样也凝聚起了磅礴力量,要不断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形式,将红色文化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红色文化可开发潜能巨大,其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我们也要看到红色文化仍存在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不同省份、不同地市县,红色文化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是有差距的。根本上讲,这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有很大关系,部分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本就存在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县乡地区,从长远角度看会影响红色文化发展的长效动能,而解决红色文化区域发展差距最根本的就是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接续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全民族富裕,乡村振兴使命在肩,首先要让广大乡村人民的精神富裕起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至关重要。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9年9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值得深入探索与推广。红色文化要弘扬,才会更有意义,要发展才能见成效。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让广大乡村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能,对乡村振兴发展大有助益。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乡镇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各地市的沟通交流,打破区域壁垒,吸引广大科技人员实地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人才是宝贵财富。通过引进专家学者,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动能。
红色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不但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人才流转、经济发展,同样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助益。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它有助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此外,乡村教育也是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发展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而乡村红色文化的发展提升地方群众的综合素质,在了解、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全力投身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要全力保护现有红色资源,创新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经济上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更要发扬特色长处,创新特色红色产品,打造特色红色品牌,建立系统全面的产业发展链条。红色文创产品“爆火”成为现象级事件,这是发展红色产业的一种途径,在创新创造红色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依托区域特色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任何地域都需要有“品牌”、有“名牌”,红色文化的特色开发打造乡村特有文化名片,吸引群众旅游参观,不仅提升知名度,也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二是要吸引专门研究型人才,弥补乡镇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缺乏专业人才的困境,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引进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扎根基层,扎根一线,守住脱贫攻坚伟大成果,继续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地域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吸引专门人才扎根基层的重要因素,通过人才引进转变乡村人口人才流失现状,人才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三是要营造红色文化特色学术研究体系,转变乡村学术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发展,提升乡村人口综合素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优秀人才回归乡村,红色文化赋能地方文化自信。转变乡村整体落后面貌,要以乡村教育振兴教育为基础。在红色文化的教育引领下,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但提升知识水平,也增强思想觉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本土人才。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任何地域的红色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都是需要传承与弘扬的,因此要将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同向发力,讓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21KSC2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