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宝鸡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按照省市“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聚集利用和优化配置,强化“中心+平台+窗口”功能作用,抓好“三器”建设典型示范,加大人才培养、政策落实和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走实走深、见势成效,为宝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是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宝鸡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的副中心城市,是“一五”和“三线”时期国家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军工企业相对集中,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2021年3月30日,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宝鸡市将推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抢抓机遇,创新举措,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争做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样板区”、当好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融入秦创原建设实践
1、加强组织领导,高点谋划部署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宝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多次研究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赴相关企业、项目一线等开展调研、协调推进。同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周汇报、月督办、季考核”机制,构建“多方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出台《宝鸡市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助力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政策包》等政策措施。在《宝鸡市“十四五”建设区域科创中心规划》之中,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出台《宝鸡市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实施意见》《宝鸡市工业倍增计划行动方案》,鼓励引导企业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在《宝鸡日报》等媒体上开设“澎湃动力·秦创原”专栏,建立“宝科创”微信公众号,编发《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专报》11期。同时,通过举办培训会、入企宣讲等方式,开展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企业孵化等政策宣讲60余期(次),为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2、创新工作举措,强力推动落实
一是开展签约活动。2021年8月,宝鸡市在西咸新区举办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项目合作签约活动,聘请卢秉恒、蒋庄德、张平祥三位院士为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首批顾问,与西咸新区、西安交通大学签署《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并围绕高端装备、钛及钛合金等产业,签订总投资64亿元的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与长安汇通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支持合作协议,动员6所高校与1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二是组建工作机构。组建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并在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企业联络处,作为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推送科技成果、洽谈对接及项目招商的前沿窗口,发布企业需求80余条,推送科技成果信息60余条,为中铁高铁电气化等企业提供洽谈对接服务20余次。三是加大奖补力度。积极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政策包》奖补政策,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提升、企业倍增计划等工作,鼓励企业扩投资、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882.58万元,对13大类、243个项目、378户企业予以补助和奖励。
3、做实前期工作,强化支撑保障
一是抓好需求摸底。聚焦宝鸡市四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组建专班深入200余户企业,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企业创新需求进行摸底,累计梳理汇总技术、人才等八方面500余条需求。二是深入对接调研。先后10余次赴省科技厅、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就创新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度对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等机构来宝鸡市回访考察,就建设飞地研发平台等事宜达成了共识。三是做好各项保障。宝鸡市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保障工作。先后抽调处级干部4人,科级及一般干部20余人,组建工作专班,专职负责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
工作成效及典型案例
1、标志性成果
在推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形成了“1+2+3+N”的多方联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秦创原建设新格局。“1”即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秦创原工作专班,主要做好工作谋划部署、细化落实、督导考核等;“2”即建立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企业联络处2个服务机构,主要做好工作落实、需求对接、联络保障等;“3”即以宝鸡、凤翔、蟠龙3个国家、省级高新区为承载区、主战场,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创新主体云集优势,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N”即15个市级部门、12个县区,四大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13条重点产业链等多领域发力、全方位联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為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创新主体(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出台《宝鸡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工作指引(试行)》,持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60户,分别同比增长40%、22%;新增产业链重点企业8户,宝鸡赛威重型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11户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入选省级瞪羚(潜在)企业名单;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挂牌,成为宝鸡市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陕西瑞科新材料股份公司正在进行上市辅导。同时,持续抓好企业梯队建设,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户(重新认定15户),两类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在双创载体孵化培育方面,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先后修订完善了《宝鸡市“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实施方案》《宝鸡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扎实开展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孵化培育、申报认定工作。2021年,新增各类孵化载体23家,巨头鲸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宝鸡蟠龙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西部传感器孵化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扶风民香果业星创天地被认定为省级星创天地,陕西省太白山太白七药科技示范基地、陕西省麟游黄芩科技示范基地成功获批。新增中关村全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盟等科技服务机构10个。
在加大多元化投入方面,形成了“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项目支撑”的全方位支撑保障体系。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设立科技创投基金,通过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等加大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带动全社会研究和试验经费(R&D)投入逐年增加,2021年宝鸡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8.36亿元,投入强度1.1%,分别增长18.9%和0.17%。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先后与建设银行、招商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到1060亿元,累计向企业投放贷款17.27亿元。加大项目支撑,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结构材料等领域,谋划总投资152.6亿元的秦創原建设重点项目84个,陆港智能制造产业园、跨座式单轨接触轨供电系统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24项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189个工业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1.07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支持,70余个项目获得支持资金3800余万元。
2、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推广“秦川经验”,推动更多创新主体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新局面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秦川集团牵头,共建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并与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教授团队在西咸新区设立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和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实施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大型强力五坐标卧式加工中心制造技术”项目列入陕西省“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第一批“揭榜挂帅”课题榜单。秦川集团先行先试,共建研发平台、经营主体的经验和做法,为宝鸡市创新主体(科技企业)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西凤集团“中国轻工业凤香白酒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复建设;宝鸡钢管“陕西省高性能连续管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柳林酒业集团在西咸新区建设柳林酒研究院,预计2022年10月投用;陕西银河消防装备“应急救援无人机”、陕西齐峰果业“猕猴桃产业化”,被认定为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千阳旱地小麦试验示范站,被认定为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
(2)开展“一进三行”活动,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深化“一进三行”活动(一把手带头进高校,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专家企业行),先后邀请卢秉恒院士一行六人来宝鸡市调研,为传感器、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把脉问诊。宝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专家院士,就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等合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全市15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1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21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4个,芳纶浆粕制备技术及其在纸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等2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围绕钛及钛合金、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先后组织实施重载铁路用合金高锰钢辙叉研发等中省重大科技项目64项,攻克重大关键性技术80余项。中低速磁浮道岔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市认定技术合同165项,成交额34.03亿元。全市专利授权3342件,同比增长39.9%,每万亿元地区总产值高维持年限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92.97件,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
(3)深化“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新模式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杨凌农业板块建设新机遇,进一步深化宝鸡市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先后建成矮砧苹果、猕猴桃、高山蔬菜、奶山羊标准化综合体4个,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3个,引进选育新品种5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30多项,农业新优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持续深化“院县、校企”合作模式,岐山县、和氏乳业等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功能羊奶粉加工、猕猴桃全果利用、生猪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开展科技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太白县农业科技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陈仓区慕仪镇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示范镇,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合力打造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农产品发展,完成36个农产品的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全市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达到93个,总数居全省第一。“扶风猕猴桃”“寨子岭葡萄”等6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千阳苹果”“陈仓花椒”等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眉县猕猴桃”入选2021年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100强,位列第40位,品牌价值达128.33亿元。
(4)创新“校聘市用、企用”模式,加快建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新机制
出台《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顾问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宝鸡市两院院士服务保障工作实施办法》《宝鸡市青年科技新星培育工作指引》等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创新“校聘市用、企用”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2021年,累计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3名,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206名;新增“新双创”队伍37个,科技经纪人12人,培养认定青年科技新星10名,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8人;新增选派科技人才110名,深入县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26337天,培训农民2.5万人次。宝钛集团宝钛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围绕“两链”融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征集申报2022年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项目30项,钻井油泥资源化及减量化技术(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等8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获省科技厅项目支持,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为宝鸡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1、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有行业影响力的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二是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多,立足产业发展瓶颈面上合作少,合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技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紧缺、引進难度大。
2、工作建议
(1)强化“中心+平台+窗口”功能作用
一是推进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发挥中心在资源配置、成果转化、“两链”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合作对接、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探索市场化、企业化运营机制。加强与总窗口创新促进中心和兄弟地市的合作交流,为全省构建创新促进中心体系探索总结“宝鸡模式”。二是加快秦创原(宝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全省秦创原“1+N”网络平台体系建设布局,以总窗口网络平台建设框架为模板,搭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秦创原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并实现与总窗口互联共享。三是发挥秦创原宝鸡企业联络处窗口作用。发挥宝鸡企业联络处在西咸新区办公的区位优势和科技资源聚集优势,举办需求发布、项目路演等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与兄弟地市、高新区、县区及西咸新区总窗口的对接,切实做实做好信息双推、洽谈对接、项目招商、服务保障等工作,助力宝鸡市企业创新发展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
(2)抓好“三器”建设典型示范
一是抓好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支持宝鸡高新区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飞地孵化器”,渭滨区在西部创新港建设“飞地转化器”,凤翔高新区在中国国际丝路中心柳林大厦组建陕西省柳林酒研究院,探索企业异地研发、孵化建设实践。加快推进陕西陆港装备产业园、眉县经开区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宝鸡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挂牌。二是抓好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支持宝鸡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建设行业共享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应用场景。持续深化“一进三行”“两地三方”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积极开展项目路演、需求发布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力争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3.2亿元以上。三是抓好“两链”融合“促进器”建设。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省“揭榜挂帅”与定向委托等新型组织模式,支持秦川机床集团实施省“两链”融合高端机床重点专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厅市联动重点项目(宝鸡传感器产业),组建传感器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新区建设西部一流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西部传感器产业基地。
(3)加速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一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培育行动和企业“倍增计划”,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进程。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350家以上,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20家,支持西凤酒、和氏乳业、陕西瑞科新材料等企业上市。二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宝鸡创新港、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钛产业和智能机床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提质增效。支持宝鸡高新区抓好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分院等2家创新平台,推进国家钛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期)建设。支持渭滨区、陕西省传感器产业联盟监管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公共检测平台。年内建立“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10家以上。三是加速“双创”孵化载体培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中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化“双创”孵化基地,支持民营性质、专业性质、创投机构牵头的孵化机构建设孵化载体。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建立的企业家导师团队,采取培训机构面授等方式对宝鸡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孵化载体开展创业辅导。在出台完善秦创原配套政策的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市县、各高新区创新主体、孵化载体培育认定和政策支持,打造一支创新、孵化能力强的高水平秦创原建设“主力军”,力争新建各级各类孵化载体10家以上。
(4)加强科技人才联合引进培养及产学研合作
一是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深化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工作机制,支持建设8家以上省市“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解决企业、产业等高端人才缺乏、招才引才难题。推广秦川机床与西交大合作共建校外新型研发平台,以创新人才合作机制为纽带联合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探索高校科学家与企业工程师相对固定合作的校企协作模式。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充分发挥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首聘顾问作用,建立完善顾问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推进传感器、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持续深化“领军人才+研发项目+创新团队+平台载体”招才引智模式,支持宝鸡大企业大集团引进院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培养一批紧缺高端人才及团队。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以上,培育认定青年科技新星5人以上,实施重点引智项目3-5项,探索国际人才交流、离岸创新、远程合作等引智新模式。加大对孵化器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孵化器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在孵企业项目申报、专利申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服务。三是建立秦创原高层次人才智库。建议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组建高层次人才智库,落实相关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支持高技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四是立足重点产业链,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议支持高校院所围绕打造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由项目合作向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合作迈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5)做好政策落地及考核引导
一是加速科技政策落地兑现。进一步更新充实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研发投入、改造升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政策,加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政策包》政策兑现力度和督导检查。积极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二是强化秦创原考核引导。按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季度指标监测,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开展对县区及成员单位的专项督查和考核。将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纳入对县区、高新区、市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三是发挥好秦创原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议协商与信息通报机制,坚持一月一汇报一调研专题研究机制。做好常态化信息通报工作,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经验,督促各县区、各成员单位多出典型经验、相互学习、比学赶超,编发《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专报》12期。切实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进一步营造秦创原建设浓厚氛围,提升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