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东方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窗口,是全省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目前,秦创原已成为陕西创新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6月10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新闻中心发布了一则引入关注的消息:榆林市科技局、商洛市科技局分别与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沣东)工作部签订《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标志着榆林市飞地孵化器、商洛市飞地孵化器正式签约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等模式,鼓励各地市在秦创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事实上,秦创原自建立以来,就一直着力于構建贯通资源联动、打通体制联动、聚合要素联动、区域协作联动、孵化全程联动的“五个联动”的创新驱动生态系统,从而为全省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加快建设飞地孵化器
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
飞地孵化器是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协同创新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飞地孵化器,一方面便于相关政策集中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将吸引科创资源及相关产业配套集聚,加快各孵化环节迅速对接,反哺当地产业。此外,各地市飞地孵化器建成后,彼此之间也将打通壁垒、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围绕关中、陕北、陕南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能快速通过打造地市飞地孵化中心,探索“总部+基地”“在港孵化+飞地转化”等地市合作模式,打破区域桎梏,推进跨区协同创新。
记者了解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目前已与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6个地市飞地孵化器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而各地市在探索融入秦创原建设模式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西安市以打造秦创原建设样板区作为动力源,计划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推进全市秦创原重点园区、平台建设及项目支持。加强重大基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实现通电,正进行联调联试工作。加快沣东孵化基地、西安电子谷、硬科技社区等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工大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建设16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空天动力研究院成为陕西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咸阳市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工委,而且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建立起秦创原咸阳核心区中国电子西部智谷;宝鸡市持续深化一把手带头进高校,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专家企业行的“一进三行”活动,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成立秦创原秦川机床集团研究院宝鸡分院;渭南市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全新打造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一核两翼N产业链”,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农业试验示范站及创新中心;铜川市设立2亿元的高新科技成果创业投资基金,在西部科技创新港挂牌成立的铜川创新谷投入运行,积极构建“秦创原铜川创新谷+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秦创原铜川模式;杨凌示范区提出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由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
延安市全面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合作对接,在西部创新港设立延安科创促进中心,与秦创原总窗口开展常态化工作对接。在成立“1000万政策资金兑现池”的同时,还成立了包括现代农业、智慧工业、数智黄陵三个创新平台的黄陵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秦创原(延安)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
在陕南绿色发展区域,商洛市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发展模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布局建设约4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在商洛本土则发挥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创新等基金作用,投放资金1.35亿元;汉中市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综合列支9200万元秦创原建设专项资金,加快环陕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和学研小镇建设速度,在西部创新港的秦创原汉中(飞地)科创中心已建成投用;安康市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了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方联合共建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在秦创原总窗口核心区筹建面积8万平方米的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在安康建设环亚源生态岛环保科技产业园。
加强协同创新布局
推动地方创新资源加速聚集
陕西围绕秦创原建设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全省各地市(区)均制定了推进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
西安市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谋划推进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建设,推动区县、开发区和全市政策联动,全市秦创原建设“1+N”政策体系和全域建设秦创原格局基本形成。
咸阳市以秦创原建设为支撑,打造咸阳核心区“窗口”及“两链”深度融合示范区,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先行提出西安咸阳科创大走廊的规划理念,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形成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多点支撑格局。
宝鸡市以特色科技园区为突破,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县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特点,以推进特色科技园区为突破口,加强与秦创原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指导、研发支持、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等研发及创新服务。宝鸡高新区谋划建设“科创飞地”,打造“中国钛谷”,建设国家级科技研发和孵化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渭滨区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周边区域建设“渭滨飞地转化器”,开发建设线上渭滨区西部社会资源协同创新转化平台。金台区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开展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高端人才合作。鼓励园区企业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立域外研发平台。各特色科技园区按照“名园”“名区”建设目标,推广“科研院所+专业园区”模式,落实各类支持园区发展优惠政策,把园区建成人才聚集高地、财富汇聚重地、创新创业胜地,推进县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铜川市布局创建国家高新区“一区三园”作为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鼓励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区县、各园区积极参与。
渭南市则在全省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县市落地”的创新驱动发展地市模式,着力创建“秦创原·渭南飞地创新谷”。建成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和富平、蒲城、韩城、白水等4个省级高新区,形成“1+4”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在创建大荔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渭南农业创新谷。
杨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不仅仅包括了杨凌和陕西,更是围绕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个共享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突出杨凌特色和优势,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着力把杨凌打造成為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总窗口、总源头。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设立“一站式贯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成果与需求信息发布、转化路演、政策兑现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为成果端与需求端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好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高效精准对接和落地服务,构建符合延安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创新体系。
安康市建设秦创原创新飞地孵化园,探索“飞地孵化、安康转化”模式,重点发挥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秦创原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借势借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加速建设秦创原网络平台汉中分站点,规划建设“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汉中段”,构建高铁沿线创新资源聚集、技术成果转化、产业转移承接通道,打通科技创新资源流转通道,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无缝对接,并在沿线县区、园区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引一批延链补链企业,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将“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汉中段”打造成为区域双创中心的重要枢纽和核心引擎;在汉中中心城区的“科创服务轴”上建设环陕理工创新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学研小镇三大核心平台,加快汉中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商洛市布局聚焦打造“一都四区”目标,围绕“3+N”产业集群和17条重点产业链,加大科创企业培育力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创新发展潜能,加快实施一批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高的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打造“三支队伍”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节奏
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秦创原要在全省培育、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科研成果工程化产品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新双创”队伍,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以“项目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科研人员的通道。
西安市加快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各项活动。实施“西安英才计划”及“新锐西商”青年企业家扶持计划,设立西安人才发展基金,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搭建“人才+项目”服务平台,设立博士后创新基地10家。西安市计划每年组织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2023年培育技术经理人和科技经纪人200名。优化外国专家政策服务,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到2023年累计引进培育各类高端人才达到1800名。通过秦创原这个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西安市共有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7家,推动西安交大、西工大等成果转化示范高校院所的8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过1.3亿元。协同推进西咸新区总窗口和科技创新示范带、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推进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3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增长34%。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地西安,建成陶瓷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交叉信息技术等20个创新平台,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中心。超算(西安)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0余家、增长2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8500家、增长30%,新增上市企业9家。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咸阳市聚集人才,创新动能强劲增强。召开“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聘请36位两院院士为“科技顾问”,与49个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69家高校院所选聘了133名“科技大使”作为产学研合作桥梁纽带。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建立28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签订32项意向协议,合同金额1340万元。聚集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落地西北大学科技园、省孵化器协会联合加速器、陕西国企创新中心等6家高质量孵化器。引入宁波锐镜科技,建成总面积7万平方米的秦创原咸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目前,已落地西安交大、西工大、剑桥大学、帝国理工等高层次人才项目17个,总投资1.7亿元。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正式运行,征集近200项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挑战赛”等形式对接解决41项。举办科技成果推介及路演等8次活动,推介企业数量147家,发布成果数量277项,签约项目14项。全市技术合同总成交额48亿元,同比增长13%。
宝鸡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聘请卢秉恒、蒋庄德、张平祥三位院士为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首批顾问,累计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3名。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团队30个,2022年度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支持名单,宝鸡市8支队伍入选。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4个,实施中省重大科技项目64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80余项,中低速磁浮道岔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60户,分别同比增长40%、22%;新增11户省级瞪羚(潜在)企业;新增各类孵化载体23家,巨头鲸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企业联络处、中关村全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盟等科技服务机构10个。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挂牌,成为宝鸡市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
铜川市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北大学等探索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已与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等多家高校院所组建战略合作产业联盟,引进包括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各类高端人才263人,取得或引进知识产权372项。组建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链专家组,聘请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博士分别担任总顾问和技术顾问,开展人才引进、人才项目投资等服务,协助招引、培育光电子产业重点环节龙头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西安工业大学,启动建设陕西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铜川)铝基新材料及铝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与西安理工大学共建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铜川)研究院及产业基地。
在杨凌秦创原建设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该校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助力杨凌示范区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工程;依托学校试验示范站体系,与杨凌示范区一起建设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利用学校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成果库、专家库;发挥学校科教资源优势,与杨凌示范区一起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和双创示范基地;推进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大学、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学校平台建设,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渭南市率先组建了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秦创原科技服务团,畅通了科技政策落地通道的“最后一米”。榆林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协议,在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育、战略决策咨询、共建教育合作平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延安市依托“平台+人才+项目”,通过对接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7229项科技成果,向各县(市、区)、各园区、企业推送。汉中市以陕理工大学为原点,链接西安及国内外科研院所科创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纽带。安康市在秦创原平台推动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2家,同比增长43.75%。商洛市着力打造“科学家+双创队伍+技术经理人”三支队伍,联合陈发虎、张宏福两位中科院院士在商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调研活动,并为商洛学院建立“陕西省秦岭山地环境与生态资源重点实验室”提供支持。
加强对外合作
推动开放型创新平台建设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求统筹关中、陕南、陕北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黄河流域省区对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着力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
关中地区占有先天的优势,省会西安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从2021年3月开始,西安拥抱京津冀,携手长三角,融入大灣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创资源,以开放姿态和良好生态不断吸引创新人才集聚。“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西安位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
自2022年开始,西安市借助港澳企业及香港特区政府驻陕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广秦创原平台,吸引更多湾区科研及产业资源来陕兴业。加快推进西安与深圳两地优势资源对接,实现两地共赢发展。
咸阳市处在秦创原总窗口的核心区域,取得了与国家级科研单位优先合作的便利条件。咸阳市政府与中国电子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在咸阳高新区的工作基地正式揭牌。咸阳天成航材已与中科院金属所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先进钛合金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高起点开建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吸引西部科技创新港创新要素以及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进驻,打造省内一流的创新要素聚集地、高新产业动力源、创新创业示范地,与西部科技创新港形成“两链”融合、两地互动的联动发展格局。
2021线上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中,宝鸡签约两个东部转移产业。
2021年“携手京津冀,赋能新铜川”为主题的铜川·北京产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期间,共签约项目69个,涉及金额356.89亿元。
2021年榆林-京津冀产业合作对接,榆林市现场签约项目8个,引资额145.3亿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榆林市秦创原合作共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通过在榆林市探索能源转型发展路径,打造集前沿技术开发、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育成于一体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作出先行示范。
延安市先后引进万达集团、大唐集团、中车集团、中国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还与北京、广州、佛山、宜兴等多地开发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商洛市利用苏陕、宁商等协作平台,加强与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黄河流域省区的“政产学研金”合作。还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助推了商洛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在秦创原建设带动下,与北京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合作共建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汉中工作站,彻底打通了汉中和中国科学院之间交流合作通道,推动建设了天麻、杜仲、乌鸡、黄精、林麝五个产业研究院。汉中市还与中国科学院等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3家大学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
安康市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助推了安康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康市还依托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围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等大力发展陕南绿色农业等产业,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