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文化研究

2022-05-30 10:48陈豪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 摘要 ]绿色文化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外在文化形式。绿色文化以生态哲学为理论依据,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理论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均蕴含丰富而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绿色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表现。西方也在古希腊时期出现朴素的生态思想,但是由于近代理性思维将人与自然二分,使得西方自工业革命开始逐渐将生态思想淡化。20世纪中后期,西方生态思潮兴起,生态思想得到不断发展,从而使绿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绿色文化涵盖内容众多,但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绿色生态环保思想传播与发展、绿色可持续教育与公益和绿色新型文明理念与文化。

[ 关键词 ]绿色文化;生态文明;生态哲学;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05

20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人类文明受到严峻挑战,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谋求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在追求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其背后蕴含着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系统等造成的文化不和谐及其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1],因此若要形成生态文明,必须形成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应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而绿色文化正是符合以上要求的文化形式。

1    生态文明与绿色文化

1.1  生态文明观与绿色文化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形式的新型文明观,它的提出主要针对全球面临的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与环境破坏等问题。生态文明观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将人置于自然之上的文明观,而是一种将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世界观。但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帮助,尤其是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更是离不开文化系统的支援,正如著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原因在于文化系统,而非生态系统本身。要度过生态危机,必须清楚、正确地理解文化对自然的影响”[2]。因此面对生态危机离不开对文化的构建。而随着生态运动进程的深入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反思和深入研究,致力于从文化思想层面应对生态危机。因为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对绿色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对绿色的爱慕和崇拜”[3],因此生态文明观下的文化应是绿色文化。

1.2  习近平生态思想与绿色文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绿色发展”理念,并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被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该理念也多次被强调。“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强调在追求发展效率的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其目的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在国内关于绿色文化的研究主要将其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关联,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将绿色文化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将“绿色文化”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源头、引导和保障[2]。要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重视绿色文化的发展。

2    绿色文化的理论渊源

文化与哲学相辅相成,在人类文明初期,文化虽然形成于哲学之前,但哲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绿色文化的诞生,主要受到生态哲学的影响,因此生态哲学是绿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对绿色文化的理论溯源应从对生态哲学的历史溯源着手。

生态哲学思想由来已久,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朴素的生态思想诞生。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显的分裂倾向,并且在古代,中西方虽然通过不同的说明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都是以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人与自然置于统一的整体之中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1  中国传统思想下的绿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古代先贤们通过著作典籍将其思想流传,其中不乏有对天、地、人、道、自然的深刻思考,其中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蕴含有丰富而朴素的生态思想。

儒家思想中蕴含对自然的尊重。《系辞传》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地最根本的属性是“生”,而后又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继续说明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每日的更新与不断的创造,而这使得生命生生不息。在儒家看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离不开天地自然对万物的生化,而儒家赞扬天地自然对万物生化的功劳,体现了儒家对自然的尊重。而在此基础上,儒家又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强调人与万物应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蕴含对自然的崇拜。在道家思想中,“道”被置于其思想的核心位置。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創造了天、地、人,是自然中的最高存在,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人必须顺应“道”而为,因为“道”也是万物运行的法则,而道家将“天、地、人、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2.2  西方理性反思下的绿色文化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朴素的生态思想。比如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的概念,以及“人是宇宙之火的一个火花”的主张,都表达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是同一的看法[4],但是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将人与自然割裂。从笛卡尔“将人与自然界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的且平行存在的实体”[4]开始,到康德将人类的自由世界与因果必然性的自然世界进行根本对立,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上的断裂,人类“把自己视为自然的最终目的和主人,将人的本质混同于对自然的支配和占有”[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此形成“主-奴”模式,并催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诞生。而在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尤其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了生态危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人们才终于醒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虽然西方的生态思潮起步于20世纪中期,但是许多哲学家在此之前就已经重新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斯宾诺莎和马克思。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宇宙是一个实体,而所有存在物或客体都是由上帝所创造,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无生命物体,其本源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则以物质为第一性,认为自然独立于人本身而存在,因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5],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皆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20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出现生态思潮,诞生了许多生态思想,如整体生态主义思想、生态伦理思想以及深生态学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弱化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许多新的思考,并指导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运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借鉴了其中的优秀思想,而绿色文化也因为有这些理论支持,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3    绿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术语英译辨析

3.1  绿色文化的基本内容

郭因作为国内提出“绿色文化”的第一人,认为“绿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应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6]。而学者铁铮将绿色文化分为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文化现象、绿色植物文化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科学发展观文化[2]。本文整合郭因与铁铮的观点,将绿色文化按其基本表现形式进行再次区分,具体表现为绿色生态环保思想传播与发展、绿色可持续教育与公益和绿色新型文明理念与文化,并从相关术语层面对绿色文化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说明。

“绿色生态环保思想传播与发展”旨在传播生态环保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绿色奥运、绿色传播与绿色文学。绿色奥运将体育与生态联系在一起,通过形成新的生态体育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绿色传播通过舆论监督环境问题,促进环保思想传播。绿色文学则是通过文学上的反思,使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术语都是绿色文化对生态环保思想传播与发展的具体实践。

“可持续”思想由来已久,主要指人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符合生态平衡。“绿色可持续教育与公益”是指可持续思想在教育与公益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绿色教育、绿色学校和绿色公益。绿色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再发展,包含对可持续思想的教育,而绿色学校产生于绿色教育。绿色公益则是基于可持续思想下的公益,其规模的扩大主要靠绿色教育的发展。绿色教育和绿色学校是“绿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形式。

绿色新型文明理念与文化是指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追求”,而绿色生态文明、绿色文化升华以及绿色变革文化这三个术语包含在“绿色新型文明理念与文化”之中。绿色生态文明,即生态文明,是绿色文化的内在价值,绿色文化是绿色生态文明的外在形式。绿色文化升华和绿色变革文化,是郇庆治在《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当代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术语,用来指代生态理论内涵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又名新型生态文明的精神建构,指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原有生态文明理论所做的进一步阐释,而后者又称现存工业文明的精神解构,其意味着“一种全面与深刻意义上的文明和文化层面上的生态化改变与重建,尤其是相对于人类现代社会的工业与城市化文明和文化而言”[7]。生态理论是绿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这两个术语也是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文明、绿色文化升华和绿色变革文化作为“绿色新型文明理念与文化”,是绿色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体现与发展。

3.2  绿色文化相关术语的英译辨析

上文提到了绿色文化涵盖的九个术语,但是国内关于这九大术语名称或有不同的英译版本,或者有些英译版本无法突出国内术语内涵,因此在此处对这九个术语进行相应的英译辨析,通过选取合适的英译表达,以期帮助中外关于“绿色文化”的研究。

绿色奥运、绿色学校和绿色生态文明在国外已有相应的英译形式,而且国内外旨意相同,可直接翻译为“Green Olympics”“green/greening school”和“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civilization”。绿色文学在美国文学界被称为“环境文学”,因此“绿色文学”翻译为“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即可。绿色教育作为环境教育,但又是环境教育的再发展,因此不能单纯地翻译成“environmental education”,而应翻译为“green education”。

“绿色公益”,虽包含“绿色”二字,但其“公益”的本质未变,因此“绿色公益”中的“公益”可翻译为“public welfare”,而“绿色”的生态含义与英文“green”所代表的含义相似,因此“绿色公益”可直译为“green public welfare”。绿色文化升华主要指生态理论的深入阐释,因此不能直接将其翻译为“sublimation of green culture”而是翻译为“in-depth explan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绿色变革文化的“绿色变革”可译为“green change”,但是这样无法表现出“绿色变革”的生态文化内涵,因此,将“绿色变革文化”翻译为“ecological change of culture”最为合适。

4    总结

绿色文化作为绿色意识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尤其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绿色文化以生态哲学为理论依据,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绿色文化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一种符合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并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而绿色文化所涵盖的绿色奥运、绿色傳播、绿色文学、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公益等术语涉及人类社会的多个方面,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紧密关联,而又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等相互联系,因此绿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炎.“文明”与“文化”[J]. 学术月刊,2002(2):68-73.

[2] 杨玉珍. 绿色文化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体系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6):64-69.

[3] 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47-51.

[4] 曹孟勤. 生态哲学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 郭因. 关于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问答[J]. 学术界,1991(4):62-66.

[7] 郇庆治.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当代生态文化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51.

[ 作者简介 ]陈豪,男,浙江温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生态哲学与文献翻译。

[ 项目名称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文化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校级立项,项目编号:2021YJSS091)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