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薄鳅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2022-05-30 07:33:11杨磊杨帆孙翰昌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繁殖技术生物学特性

杨磊 杨帆 孙翰昌

摘 要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鳅科中沙鳅亚科薄鳅属鱼类,系我国的特有物种,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生长最快的鳅科鱼类。总结近年来长薄鳅生物学特性和繁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形态特征、分布、遗传、进化、生活习性、游泳能力、食性及生长特征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性腺发育、人工繁殖、胚胎发育、苗种培育等繁殖技术,并结合目前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长薄鳅;生物学特性;遗传进化;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56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鳅科(Cobitidae)中沙鳅亚科(Botiinae)薄鳅属(Leptobotia)鱼类,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生长最快的鳅科鱼类。长薄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VU(易危)等级[1],其野生种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恢复面临着巨大挑战[2],专家评估后认为应对其进行三级急切保护[3]。长薄鳅兼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其肉质鲜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4],还曾在世界观赏鱼大赛中斩获金奖,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消费缺口巨大,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1  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及分布

長薄鳅通身褐黄,头部和两侧遍布颜色深浅不同的无规则斑纹和大小不等的斑点。尾鳍及其他各鳍条均有黑色斑纹分布[5]。体修长,一般个体长30~45 cm、重0.5~1.5 kg,侧扁,鳞片细小,头部长而尖,腹部较宽圆[6]。眼较小居于侧上位,马蹄形口裂居下位[7]。2对吻须,1对口角须。唇褶较厚且与颌分离;鳃孔较小,鳃膜基部抵达胸鳍;肛门生于臀鳍与腹鳍中心,腹鳍基部生有长条状皮褶[8]。

长薄鳅是我国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分布较广,遍布长江中上游干流及其支流,还在云南的元江中也有捕获。干流中宜宾重庆段的长薄鳅产量最高,支流中嘉陵江和雅砻江产量较高[9-11]。

1.2  遗传多样性及进化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长江中上游水电站建设导致的水域分割及水流条件改变等原因,长薄鳅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保护和利用该种鱼类具有重要意义[12]。遗传多样性衡量常用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赵刚等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分子标记对泸州、南溪、柏溪、攀枝花和重庆5个群体的长薄鳅控制区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Hd=0.916;π=0.004 50[13];Liu等同样对以上5个群体的长薄鳅控制区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Hd=0.952;π=0.004 54[14],两组研究结果差异显著。田辉伍等对长薄鳅控制区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结果得出结论:长薄鳅种群或种群内部分地理群体在较近时间内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并对赵刚等和Liu等的研究进行分析,认为两组结果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赵刚等的样本群体不完整和样本缺失导致单倍型的检出率低[15]。Liu等[16]和连灏等[17]通过对微卫星位点的比较研究,评估了长江上游8个地点(新市、攀枝花、合川、赤水、乐山、宜宾、江津和三峡库区)的长薄鳅遗传多样性,并分析了种群结构,发现野生长薄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Liu等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核微卫星DNA标记,研究了金沙江下游建坝前(2008年)和建坝后(2014—2015年)1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18],发现在金沙江下游建坝后,该区域野生长薄鳅的遗传多样性没有下降,而且大坝上下游之间有形成种群结构的趋势(2020年)。但与同水域的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19]、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20]相比,长薄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21]。

Li等测序了长薄鳅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发现在系统进化中,长薄鳅与松花江薄鳅(Leptobotia mantschurica)同属薄鳅属,薄鳅属和沙鳅属(Chromobotia)构成姐妹群[22]。Leptobotia和Chromobotia为一枝,组成沙鳅亚科(Botiinae);Acantopsis、Cobitis、Pangio、Niwaella、Koreocobitis、Misgurnus属为一枝,组成鳅亚科(Cobitinae)。两枝共同构成长薄鳅的进化树。据统计,长薄鳅遗传研究中采用微卫星标记方法的占比58.30%,采用线粒体DNA的研究占比41.70%。

1.3  生活习性

长薄鳅为广温性鱼类[23],喜钻泥,生活在水流较缓、溶氧含量高的河流底部,体色可以随周围环境微变,水温0~33 ℃下均可生存,最佳生长温度为23~28 ℃,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无需停食越冬,冬季亦可在室外浅水中生存。长薄鳅的热耐受能力较差,水温超过33 ℃即可致死[24]。

鱼类的昼夜间耗氧率变化规律反映了鱼类的活动周期。邹桂伟等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测定了长薄鳅的耗氧率,发现长薄鳅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温度影响[25]。

丁少波等对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在研究的6种鱼类(胭脂鱼、长薄鳅、长鳍吻鮈、异鳔鳅鮀、唇鱼骨、四川白甲鱼)中,长薄鳅的游泳能力位居前列[26]。

1.4  食性及生长特征

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27],主要摄食鱼类、虾类、钩虾类、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幼虫、底栖无脊椎动物[28]。陈康贵等研究了长薄鳅的消化系统结构,发现长薄鳅拥有功能强大的胃。因其食性原因,长薄鳅的消化道较短[29]。

野生长薄鳅的生长较为缓慢,主要是长江上游底栖动物分布并不均匀,鰕鯱鱼等饵料生物游速快,长薄鳅的捕食效率不高[30]。幼龄长薄鳅个体小,难以正常捕食和生长。人工养殖下,长薄鳅生长速度相对较快[31]。梁银栓等研究发现长薄鳅有着与同科泥鳅相似的年龄特征,细密的鳞片深入皮内,通过每年鳞片上产生的新辐射沟可鉴定其年龄[32]。

2  繁殖及胚胎发育

2.1  繁殖季节及特征

长薄鳅适宜的繁殖水温为22~25 ℃[33],一般在春夏之交[34](5—6月)选择急流砂砾多河段分批次产漂流性卵。圆球形卵子有着丰富无油球卵黄,卵粒青灰,在涨水季节顺高速水流漂流孵化[35]。卵间周隙在卵出产后形成,使受精卵在急流中迅速分散,降低了被淤埋及被其他鱼类捕食的风险[36]。长薄鳅雌性个体一般较大,性成熟于2~3龄。繁殖季节时,雌雄鱼外观区别明显,雌鱼较雄鱼粗壮,腹部膨大显出卵巢轮廓,生殖孔红肿明显;雄鱼生殖孔泛红,有明显追星[37]。

2.2  性腺发育

王志坚等研究了长薄鳅的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发生,认为长薄鳅的精巢发育根据细胞大小及核仁量等因素,可分为6个时期,最终发育为成对小叶型精巢;精子尾部具“9+3”式微管结构,属非顶体型,有侧鳍[38]。张耀光等认为侧鳍结构有利于提高受精率[39]。其卵巢有1个,发育过程根据形态及成熟系数等因素可分为5个时期,最大成熟系数可达20.22%[40]。卵黄小板有4種类型。卵黄颗粒出现于液泡后,融合增大后可形成板状和球状卵黄[41],翎电鳗(Apteronotus albifrons)[42]、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43]等的卵黄发育过程与此相同。因长薄鳅精子无顶体,其卵母细胞上有受精孔结构。

2.3  人工繁殖

张君等选用多潘立酮(DOM)、鲤鱼脑垂体(PG)和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种激素作为催产激素[44]。催产采用两针注射法,雌鳅注射2次,雄鳅注射1次,剂量视发育情况(发育好则精子遇水扩散快,发育一般则慢)而定,为雌鱼的1/3~1/2。长薄鳅是分批次产卵[45],经两针注射后雌性亲鱼可顺利产出卵粒,但卵粒产出不全,卵巢中有大量遗存。经一次注射后雄性亲鱼可顺利产出精子,且受精率较高[46]。在人工繁殖中,长薄鳅野生后备亲鱼在驯养一段时间后普遍出现性腺发育停止、甚至退化的现象,给人工繁殖造成巨大的障碍。对此,梁银栓等使用0.5 mg·kg-1的鲤鱼脑垂体(PG)防止性腺退化,短期效果较好[47]。

2.4  胚胎及早期发育

长薄鳅的卵径(1.50~1.66 mm)大于中华沙鳅[48]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49]等多数鳅科鱼类,卵径较大的卵子通常有更长的内源性营养期,可以有效提高仔鱼的存活率。受精卵吸水后的卵周隙(1.24 mm)也较大,大的卵周隙可以提供给胚胎较为稳定的发育内环境,保证其正常发育。

长薄鳅有着独特的脱膜方式,胚体在脱膜前期完全伸直,向前冲击破膜而出[50]。据张运海等报道,在24 ℃水温条件下,长薄鳅仔鱼的平均出膜时间为31.0 h[51]。黄江文等研究发现,在19.6~20.5 ℃水温条件下,仔鱼84 h后才能完全出膜[52]。长薄鳅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3~24 ℃。

长薄鳅仔鱼鳞片和腹鳍同步发育,鳞片覆盖臀鳍处时鳍条发育完成。发育过程历时17 d,胸鳍最早形成于幼鱼开口摄食时,此时尾鳍只出现部分鳍条,背、腹、臀鳍刚出现鳍基,最后完成尾鳍分叉。

3  苗种培育

长薄鳅仔鱼在浮游生活阶段主要为白天摄食,进入底栖生活阶段后改为夜间摄食[53]。张建明等研究了长薄鳅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周年生长规律,发现其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06±0.02)~(0.60±0.16) %·d-1,体质量特定生长率(0.18±0.06)~(1.98±0.18) %·d-1[54]。

陈先均等对长薄鳅开口饵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前期投喂卤虫和光合细菌的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6%;后期投喂枝角类和光合细菌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55]。仔鱼期之后,刀额新对虾和饲料的混合饲料组合更利于长薄鳅的进食生长[56]。陈春娜等研究了长薄鳅仔稚鱼在不同投喂频率和时间下的生长机理,结果发现,长薄鳅仔鱼在4~14日龄时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1,15日之后,最适投喂时间为20: 00[57]。黄颖颖等总结了长薄鳅苗种培育的主要条件和方法:1)培育池选择面积40~60 m2的水泥池,保持微流水状态,在培育池底部设置供鱼苗躲藏的遮挡物,提前培育浮游生物至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达到5 ind·mL-1后下池。2)鱼苗出膜4 d即可下池。下池前需彻底清池,确保无害虫和野杂鱼。选择在傍晚日落恒温后,沿池壁轻缓放苗。3)下池密度为80~120尾·m-3,鱼食以轮虫为主,辅以丰年虫、蛋黄等,10 d后,鱼苗下池长到约2.5 cm后,可投喂水蚯蚓。4)每隔1月泼洒一次消毒剂,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洁,移养池塘水的透明度应较原栖息水域高,最适范围为(30±5.0) cm。5)长薄鳅对水温和溶氧量有要求,池塘中生长适温为20~30 ℃,溶氧要求稍高,为(5.5±2.1) mg·L-1[58]。

4  展望

长薄鳅的人工繁育和养殖等研究有效促进了该鱼种养殖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推动了其商品化的进程。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展后,长薄鳅种群可能迎来一波高速增长期。尽管长薄鳅的繁殖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但其在人工驯化、养殖中出现的性腺逐步退化现象仍旧制约着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性腺退化方面的研究目前仍集中于选用化学药品延缓其性腺退化速度上。关于性腺退化的发生机理和野生环境下长薄鳅的性腺是否退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今后应加强对野生长薄鳅繁殖习性及种质资源保护研究,深入探讨营养需求、环境因子及种群数量等对其性腺退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6,24(5):501-551.

[2]  刘红艳,熊飞,段辛斌,等.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评估[J].动物学杂志,2016,51(6):993-1002.

[3]  刘军.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1):395-399.

[4]  刘军,胡兵,李惠,等.长江上游四种特有鱼类肌肉营养组成与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07(5):763-766.

[5]  梁银铨,梁友光,胡小建,等.长薄鳅的生物学研究概况[J].水利渔业,2000(5):4-5,42.

[6]  赵云芳.长薄鳅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1995(3):122.

[7]  Liang H L, Zhang X Z, Liang Y Q. Threatened fishes of the world: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1870) (Botiidae)[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9, 85(4): 287-288.

[8]  库么梅,温小波.长薄鳅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42-45.

[9]  高少波,唐会元,乔晔,等.金沙江下游干流鱼类资源现状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3,34(1):44-49.

[10] Liu X J, Ao X F, Ning Z T, et al. Diversity of fish species in suichuan river and shushui river and conservation value, China[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7,100(5): 493-507.

[11] 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J].动物学研究,2013,34(4):281-337.

[12] 孙大东,杜军,周剑,等.长薄鳅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J].四川环境,2010,29(6):98-101.

[13] 赵刚,周剑,杜军,等.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930-937.

[14] Liu G X, Zhou J, Zhou D G. Mitochondrial DNA reveals low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2, 93(3): 393-402.

[15] 田辉伍,段辛斌,汪登强,等.长江上游长薄鳅Cytb基因的序列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J].淡水渔业,2013,43(6):13-18,28.

[16] Liu H Y, Xiong F, Duan X B, et al. Low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revealed in the highly threatened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a species endemic to the fragmente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7,70(2): 22-28.

[17] 連灏,阙延福,徐冬梅,等.长薄鳅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特征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10.

[18] Liu D Q, Li X Y, Song Z B. No declin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with a tendency to form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0, 23(4): e01072.

[19] 田辉伍.长江上游保护区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种群生态及遗传结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0] 刘红艳,陈大庆,刘绍平,等.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J].淡水渔业,2009,39(3): 8-13.

[21] 申绍祎.基于线粒体DNA的长江上游四种薄鳅属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2] Li P, Yang C Z, Tu F Y, et al.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Cypriniformes: Cobitidae)[J]. Mitochondrial DNA, 2012, 23(5): 352-354.

[23] 刘光迅.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野生资源分布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2.

[24] 张建明,郭柏福,袁涛,等.长薄鳅热耐受性试验研究[J].科学养鱼,2014(9):52-53.

[25] 邹桂伟,罗相忠,胡德高,等.长薄鳅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J].湖泊科学,1998(1):49-54.

[26] 丁少波,施家月,黄滨,等.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J].水生态学杂志,2020,41(1):46-52.

[27] 李雷.长江宜宾江段长薄鳅摄食生态及鱼类食物网结构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8] Li L, Wei Q W, Wu J M, et al. Diet of Leptobotia elongata revealed by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and inferred from stable isotope signatures[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5, 98(8): 1965-1978.

[29] 陈康贵,王志坚,岳兴建.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6):487-490.

[30] 田辉伍,段辛斌,熊星,等.长江上游长薄鳅生长和种群参数的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0):1305-1312.

[31] 张建明,田甜,姜伟.人工养殖条件下长薄鳅幼鱼周年生长特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32(7):1670-1677.

[32] 雷逢玉,王宾贤.泥鳅繁殖和生长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0(1):60-67,99-100.

[33] 辛玉文,李育东.长薄鳅人工繁殖试验[J].中国水产,2005(5):42-44.

[34] 李杰,李金忠,刘慧集,等.长薄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淡水渔业,2005(S1):125-127.

[35] 胡兴坤,阙延福,李伟涛,等.金沙江二期工程蓄水前下游皎平渡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10):2200-2208.

[36] Martell D J, Kieffer J D, Trippel E A.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uring early life history on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haddock[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05, 66(6): 1558-1575.

[37] 邓际华,张俊臣,周敏,等.长薄鳅北方室内繁殖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6(12):28-29.

[38] 王志堅,殷江霞,张耀光.长薄鳅的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J].淡水渔业,2009,39(1):3-9.

[39] 张耀光,罗泉笙,钟明超.长吻鮠精巢发育的分期及精子的发生和形成[J].动物学研究,1992(3):281-287,305-306.

[40] 王志坚,殷江霞,张耀光.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J].淡水渔业,2011,41(4):32-39.

[41] 殷江霞.长薄鳅的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发生[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2] 哈承旭,杨翠华,王玮,等.翎电鳗卵巢发育组织学研究[J].水产科学,2021,40(3): 403-408.

[43] 蔡海瑶,张艳萍,娄忠玉,等.虹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46(2):17-22,31.

[44] 张君.长薄鳅的亲本驯养及人工繁育技术探究[J].水产养殖,2020,41(10):50-52.

[45] 邓际华,张俊臣,周敏,等.长薄鳅北方室内繁殖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6(12):28-29.

[46] 辛玉文,李育东.泥鳅养殖技术之二 长薄鳅人工繁殖试验[J].中国水产,2007(5):42-44.

[47] 梁银铨,胡小建.长薄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4):422-424.

[48] 何斌,陈先均,温涛,等.中华沙鳅的胚胎发育[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1332-1336.

[49] 郑文彪.泥鳅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5(1):37-47.

[50] 梁银铨,胡小建,黄道明,等.长薄鳅胚胎发育的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99(6):631-635.

[51] 张运海,丁瑶,顾正选,等.金沙江和长江长薄鳅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04-107.

[52] 黄江文,马光红,王建权,等.长薄鳅室内达性成熟的人工繁殖[J].江西水产科技,2020(6):13-14,16.

[53] 李水林,龚超,劳顺建,等.泥鳅仔鱼的日摄食节律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78-279.

[54] 张建明,田甜,姜伟.人工养殖条件下长薄鳅幼鱼周年生长特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32(7):1670-1677.

[55] 陈先均,黄颖颖,陈春娜.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2,39(2):84-86.

[56] 张建明.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38(2):207-212.

[57] 陈春娜,李正一,龙治海,等.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91-96.

[58] 黄颖颖,胡家文,林珏,等.内塘培育长薄鳅苗种技术总结[J].渔业致富指南,2016(1):51-52.

收稿日期:2022-04-02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项目(cstc2017shms-xdny80056)。

作者简介:杨磊(2000—),男,江苏徐州人,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在读本科生。E-mail: 2313456958@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 yfan4103@163.com。

猜你喜欢
繁殖技术生物学特性
大叶黄杨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22:53:28
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
平菇的室内栽培方法
当归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研究
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08:40:19
论樟子松繁殖技术要点
刍议杨树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