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斯 何梅 胡玉安 文野 季巍
摘 要 建设高产油茶基地,达到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增加林地产出,提高林农收入,是壮大我国木本油料产业,提高油茶集约经营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上思县五马山森林公园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依托高产油茶造林和管理技术,建立集约经营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为通过高产油茶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油茶集約经营水平,推动区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阐述高产油茶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上思县五马山森林公园高产油茶基地的地理位置、建设模式、设计原则及油茶基地造林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高产油茶基地保护措施与原则。
关键词 油茶;高产栽培;基地建设;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54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阔叶树种,其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生态效益显著,适生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油茶与乌桕、油桐、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2]。油茶是天然的护肤、护发、化妆用品和高级糕点的理想原料,可提取茶皂素;茶油是世界公认的绿色食品,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同时维生素E含量极高;茶油也可用于工业,具有润滑、防锈等作用;油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可加工成高蛋白饲料,茶壳可用于制作食用菌培养基,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大面积种植油茶,可绿化美化荒山荒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3-5]。
油茶具有食用、药用、化工、绿化美化等多种用途,种植油茶产生较高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带来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改善消费者食用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林农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建设高产油茶种植基地,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起到森林防火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6-7]。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油茶历史,发展油茶产业具有优良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为了提高上思县油茶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带动上思县油茶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在上思县五马山森林公园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以促进上思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 高产油茶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 带动油茶产业发展,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
我国具有悠久的油茶种植历史,油茶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油茶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依托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推广、质量控制、资金供给、信息服务及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开发新工艺,研制新产品,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产油茶示范基地,能够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发展油茶,从而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
1.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油茶种植经营水平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油茶低产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依然缺少规范化、典型化、示范化的基地展示,造成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优良品种没有得到充分推广。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是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生产贡献的直接反映。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高产油茶良种基地并发挥其示范作用,可大大促进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油茶品种良种化和经营管理科学化进程,带动区域林农科学经营油茶的积极性,从而带来明显的增产效应。
1.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油茶产业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同时油茶栽培具有周期短、收获期长、单位面积效益好的特点。与其他森林资源培育相比,油茶经营成本较低,而且只要品种优良、科学经营、集约经营,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高产、高收益的优势。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油茶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2 项目区概况
五马山森林公园位于上思县思阳镇华加村。思阳镇地处上思县城,位于上思县中偏北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华加村位于上思县思阳镇南部,距离县城1 km,总面积25 km2,全村耕地面积294.4 hm2,其中水田206.3 hm2、旱地88.1 hm2;林地面积1 920 hm2。华加村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种植、水稻种植、水果种植、畜牧养殖等经营性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
近年来,上思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策扶持、农民参与”的模式,扎实推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为进一步推动农旅结合发展,上思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特有的生态优势和“中国氧都”“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等品牌优势,着力发展“旅游+运动”“旅游+养生”“旅游+民俗”等新兴产业,在建设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布透温泉等景区基础上,加快建设上思县五马山公园。上思县五马山公园是以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为主题,结合上思县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的集生态观光、公园度假、休闲养生、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特色民俗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主要建设油茶种植基地、珍贵树种示范区、旅游观光台、公园接待服务区、山间养生别墅及系列的配套设施,其中高产油茶示范基地造林作业设计面积33.3 hm2,包括26.0 hm2高产油茶种植区和7.3 hm2花卉观赏区。
3 基地建设模式和设计原则
3.1 建设模式
上思县五马山公园高产油茶基地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林农土地合股。
3.2 设计原则
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上思县五马山公园高产油茶基地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推广应用油茶良种和油茶种植新技術,强化基地管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油茶基地体系。
4 基地造林技术设计
4.1 造林地选择
上思县林地划分为4个类型小区5个类型组10个立地类型,见表1。本次作业设计选择的立地类型为Ⅲ-1、Ⅲ-2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桉树疏林地。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油茶的生物学特性,造林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砂页岩赤红壤林地,海拔500 m以下,坡度25°以下的阳坡或半阳坡,采用油茶纯林经济林模式。
4.2 造林技术
4.2.1 造林地清理和整地
沿等高线进行带状清理、穴状整地后再挖种植穴。行距3.0 m或4.0 m,砍除杂灌形成环山梯带(宽1.5~2.0 m),再按株距2.5 m或3.0 m挖种植穴,种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
定植前15 d完成回坑,坑土略高于地表,捡净树根和石块。结合回坑在坑底施放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80~90 kg。
4.2.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每667 m2栽植80~90株,根据立地条件,株行距可以设置为4.0 m×3.0 m、3.0 m×3.0 m或3.0 m×2.5 m。
4.2.3 定植
定植时要去掉塑料袋容器,避免泥土散落,扶正分层踏实,最后用细土覆盖表面,形成里低外高的种植穴。种植深度比原根际深2~3 cm,种植时需浇足定根水。
苗木要求随起随运随栽,在起苗、运输和栽植过程中做好苗木保护,尽量饱水上山。当天栽不完的苗木要在阴凉潮湿处做好假植。
定植1个月后检查成活率,成活率低于95%时应及时选用同龄健壮的苗木进行补植。定植3个月后保证造林成活率超过90%。
4.3 抚育管护
造林后连续抚育4年,5—6月分别抚育和追肥一次[8]。抚育时,全面割除环山梯带上的草灌及藤蔓,并在苗木1 m半径范围内进行松土、扩穴和培根[9]。在树根坡上方距树冠投影线约10 cm处开一条宽15 cm、深15 cm、长60~80 cm的弧形沟施埋追肥(每次每株追施复合肥0.25 kg)。必要时,需进行整形修枝和喷药防治病虫害。
4.4 种苗选择
综合考虑广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立地条件,苗木宜选择通过国家和省级以上的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以岑软2号为主,栽植于基地中东部区域(见表2)。种苗设计为:2年生嫁接苗,地径大于0.3 cm,苗高不低于30 cm;3年生嫁接苗,地径大于0.3 cm,苗高不低于80 cm。要求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感染、无机械损伤。
5 施工组织设计
造林采取承包形式,承包单位合理安排人员和物资、设备,从苗木培育、栽植到抚育等各个生产环节给各施工单位以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6 环境保护原则与措施
通过大面积的种植油茶植物和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改善土壤肥力、涵养水土、绿化环境,同时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采取环境影响治理措施,达到环境保护有关要求。
1)水土保持措施。林地清理尽量不进行炼山,根据实际情况带状割除灌草[10]。在与农田相邻的林地,其边缘到农田间保留一条10 m的植被保护带。在长坡面上整地,每隔100 m保留一条4~6 m宽的植被保护带。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项目施工时,注意保护项目基地范围内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
7 结语
油茶作为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其精深加工产品涉及高级食用油、化妆品、保健和医药等领域,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发展潜力大[11]。通过对高产油茶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建设技术方案等情况的详细分析和科学规划设计,能够实现高产油茶基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基地抗风险能力[12]。
在充分发挥油茶产业优势和地区环境优势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油茶种植经营模式建设高产油茶基地,可以将上思县的特色油茶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和生态效益优势。1)通过生产油茶产品及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发展山区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大面积的油茶基地建设可以增加上思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森林结构,丰富树种多样性,有利于上思县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丽鹏.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9(7):73-74.
[2] 周文才,孙颖,敖婉初,等.油茶幼苗造林后第二年的苗高生长规律[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4):17-19.
[3] 赖仁财,许艳辉.新良种高产油茶营造林技术探析[J].国土绿化,2012(12):36.
[4] 戴如甫,马尚定,叶建荣.高产油茶栽培技术[J].中国林业,2011(14):48.
[5] 肖克誉,唐华军.油茶种植前景及营造林技术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 2021(30):155-156.
[6] 李凤娇,邹小红,李科,等.不同氮浓度对油茶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6):1167-1175.
[7] 胡立明.良种油茶的发展前景及造林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1,15(6):94-95.
[8] 林宇岚,王琳,楼玫娟,等.AM真菌与有机磷配施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3(1):136-143.
[9] 廖小强.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J].农业与技术,2019,39(9):76-77.
[10] 周庆林.那坡县软枝油茶造林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6,10(24):39-40.
[11] 胡平.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油茶造林成效的对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0):22-25.
[12] 刘华.油茶造林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2):171-172.
收稿日期:2022-04-21
作者简介:何晨斯(1985—),女,广西上思人,硕士,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资源管理。
*为通信作者,E-mail:5051110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