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景观更新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30 07:05吕宁孔德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建设

吕宁 孔德奎

摘 要:当前的中国城市空间环境在经历了快速化的城市开发与建设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建设不应盲目扩张和新建,在新一轮的城市治理与环境更新阶段,应协调发展新旧城区,对当前城市中存在问题的存量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更新设计,建立以人为本的更新目标价值体系,完善公共空间更新设计路径,进而提升整体城市空间品质。

关键词:公共空间;景观更新;城市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沧州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更新驱动下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204206026)研究成果。

2017年3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各地要将“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应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建设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打造和谐生态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一、城市更新与整体空间品质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城市的建设速度和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城市间的竞争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扩张与经济效益,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内涝、设施陈旧、绿地减少、千城一面、缺乏设计感等,令人归属感不强,体验感不佳。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总体处于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的再开发阶段,逐步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品质成为各地参与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本,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要求的是美丽的城市环境和优质的环境配套相统一,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来营造公共空间和发展城市配套公共服务。

城市品质提升针对的主要是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包括生态环境景观提升、城市特色风貌营造、街景重构与空间整合、公共空间景观更新与整治、老旧空间活化利用等内容。城市中的老旧公园如何进行更新,老社区如何实现环境复兴,与城市共同和谐发展,以及怎样的空间环境更新才能打造一个更有品质竞争力的城市是我们实现城市整体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二、公共空间景观更新驱动下的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是人类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大型聚居地之一,其发展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美丽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智能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等概念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的重要体现主体,也是人们感受城市意象、形成地域文脉和场所认知的重要空间对象[1]。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被忽视。其因有二:一是城市空间人均单位面积较小,城市核心区地价上升,在空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公共空间相对减少;二是城市机体不断扩张,新城建设向郊区发展,老城区的公共空间建设得不到有效更新,而新的城区又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以及由于人流量不够充足导致的公共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缺乏人气及维护费用。

上海2021年9月实施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下文简称《条例》),作为上海进入“十四五”时期的首个关于城市更新的人大立法文件,提出城市更新要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引入了绿色、低碳、数字化等原则,更新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数字化转型、微更新。《条例》中强调的“通过保障民生服务设施、共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构建便捷社区生活圈等方式推进城市更新空间复合利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注入更多新动力。

上海市是中国城市更新的示范城市,2020年上海市陆续竣工和开放的苏州河南岸(黄浦段)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工程意在打造“精致的水岸休闲体验步行带”。其提升原则包括:对原有绿化进行梳理和彩化;打开人河视线,凸显林冠线;丰富地被植物特色;增加林下活动空间,从原来的粗放密闭迈向典雅精致,进行大力度的打造提升。又如徐汇区永嘉路309口袋公园的改造,该地块通过微设计、微更新,形成了一块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间,在狭长的袋型地块上改造出一片视野开阔、文化氛围浓厚、彰显街区特色的开放空间,实现了市民游憩、社区交流、文化游赏的功能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设置了便民服务设施,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完成了从旧里弄到街区会客厅的华丽转身。

现代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原来城市中简单的空间秩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要,在城市生活高度集中、城市功能高度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交通组织、活动场所、购物娱乐、养生休闲、形象景观等的聚集,让建筑与城市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之前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土地不合理规划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效果,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中出现不同层次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的斑块,如荒废、污染、同质化、老旧化、无人居体验以及丑陋的城市公共空间,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品质。因此,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就成了中国城市转型下,解决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既有问题的一道良策。公共空间更新可以打破原有环境传统的单一模式,通过环境景观设计的营造与多重功能的复合,让人们在城市公共生活中产生幸福感,使城市的环境品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将重视人群、尊重人群的观念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关注人在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心理体验、生理需求和文化需求,既融入了深厚的地域底蕴与文化特征,又融合了丰富的公共活动体验的理想空间。

从过去的街区美化到旧城改造再到现在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要求我们在城市复雜空间设计上注重织补空间,实施“城市双修”。要注重在空间上向消极空间延伸,由过去的街道、广场覆盖到整个街区。在更新的内容上,由单纯的空间环境美化向城市社会、历史文化、生态可持续、智能交互、经济就业等多维度拓展,推动城市微空间更新,实现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做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品质、建造品质、生态品质、体验品质。

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传统单一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地设计与利用公共空间,满足当今社会需要。这有助于美化城市基础的环境面貌,改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激发出城市的激情与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加强城市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加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品质。

(一)打破场地封闭隔离状态,提高空间视线通透率

在过去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很多围墙的限制、绿篱的围合、废弃空间的荒置等,场地的封闭导致了空间的隔离。一些公共空间的围墙限制了其场地的公共性,阻挡了居民的流通和场地的利用,绿篱和围墙的设置虽然对当时的空间绿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却阻碍了空间视线,降低了空间的通透性。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在城市空间中,边界区最受人们青睐,因为边界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2]。深圳福田区梅丰社区公园在改造前,原场地四面被围墙围合,由于长期的空置加上缺乏管理,部分区域已成为垃圾堆放区,与一墙之外邻里社区及城市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该公园的再设计以开放、生态、多元为原则,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的边界,建立公园与城市街道和小区的来往通道;分解原有场地内的钢筋水泥地,建立生态的景观基底;完善公园路网及基础服务设施,将场地变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荒废地转变为活化周边社区的城市公园。

(二)营造混合功能活动场所,满足多样化人群需求

城市中户外公共空间的功能单一一直都被居民诟病,由于长期忽略场地功能,有些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低劣,大草坪、大铺装、纯绿化、大花坛、固定水池的假山与喷泉、纯硬质铺装与简陋的健身器材、孤立的凉亭与无遮挡座位、游乐休闲设施简陋无体验感等问题十分普遍,公共空间功能缺乏梳理,人们在户外的活动越来越少,公共空间的品质大幅下降。城市公共空间面对城市不同人群开放,活动人群在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场地功能要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在空间中混合多种功能,满足空间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求,吸引不同人群停留[3]。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众参与度

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除了要在空间设计上做好对场地环境的凝练与细节的把控之外,还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附属的实用性设施、审美性设施与游乐性设施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使公共空间摆脱功能设置的单调,提升居民对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增强文化生活的集群性和参与性。位于深圳蛇口的东角头公园,原为一片地铁口的简单绿地及垃圾堆放场,交通不畅、界面脏乱、环境拥挤、配套不足、人群复杂等问题突出,更新设计后的公园配备了公共景观建筑小品、各种城市服务设施,还加入了自动喷灌、雾喷互动、透光混凝土墙等科技元素,成为温情社区的室外欢乐场。

(四)延续场地精神,注入历史人文,打造特色空间

我国有些城市在快速开发建设中,对地区历史文化不够重视,导致城市文化特色匮乏,场所精神缺失,市民缺少地域归属感。不能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内涵融入公共空间营造是城市品质建设的缺失,会降低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在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要针对城市内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注入场所精神,挖掘文化记忆,同时将现有的市民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北京的西单口袋公园就是在北京西单商圈的胡同尽头的200平方米的土地上设计的兼具文化教育、绿化、休闲、共享单车停放等多个功能的袖珍公共空间。公园内文化墙上的黑白老照片和一段段透着历史沧桑感的文字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西单的历史文明与精神传承。

四、城市整体品质提升设计策略与方案

良好的城市空间品质包括景观生态环境的体系化营建、健全的功能性服务配套、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全面复兴、多样且人性化的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绿色智能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一)基于以人为本的功能策略

今天的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广场、街道、公园,新的设计理念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人与客体环境的相互渗透。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成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人在公共环境中需求的深入研究,就能够清晰把握设计的基本脉络,明确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目标,从而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们活动的品质。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策略

随着生态城市思想的兴起,城市发展、建设与自然生态的本质相关联并相互影响。生态的破碎化影响城市景观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市民休闲生活质量。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以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廊道”“基质”“斑块”进行构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既不能肆意破坏自然,也不能消极地保护自然,而应该运用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创造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

(三)基于场所营建的文化策略

面對冷漠的城市与建筑,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和建筑营建策略。场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点,要尊重场地自然生态环境,挖掘场地的地域文化价值,尊重城市总体构架,构建城市空间格局,整合城市地域功能,创造地域风貌特色。

从城市更新的视角来看,我国各地的城市公共空间未来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当下,我国的城市更新虽然呈现了良好的革新趋势,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理论基础的缺乏导致了许多城市空间品质建设无法实现预期成果。本文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优化、公共设施完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品质提升的思路和建议,结合国内更新建设案例,探索公共空间景观更新驱动下的城市整体品质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国内相关城市更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及相关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陈跃中.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J].中国园林,2018(11):69-74

[3]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吕宁,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孔德奎,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城市建设
新形式下如何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