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梅 金俊贤
始建于金代十三年、至今有着1100余年历史的小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9月20日,《科学导报》记者带着好奇来到了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闫家寨村。
眼前是10余米高的仿古寨墙,墙上建有巍峨的仿古寨楼,南北走向大约1000余米,中间是寨门,二车对开,尚有余地,显得古朴、高雅、宏伟、壮观。穿过写有“闫家寨”的寨门,走进了寨子,是一个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公园式广场。据说,如果穿越到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演兵场”。寨门的中轴线上,雕塑嵯峨,红色飘带凌空飞舞,一幅“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立体画面跃然眼前。广场的正西方,一幢村委办公大楼拔地崛起,正东的寨墙上是一幅幅壁画描绘医疗教育、村规民约、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效果图,广场北面是玲珑剔透的六角亭和休闲长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那里说说笑笑,休闲自乐。广場的南面耸立着一排排健身器材,散见着锻炼身体的村民。一条主街道南北贯通,呈井字形有序扩建。
闫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闫智伟向记者介绍:“很早以前,以村广场为中心,由北向南原来是一条河床,有水流水,没水走路,村里人的粪坑大都在这里,夏天臭水满地流,冬天又能滑倒牛。从2004年开始,村里大搞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开始了‘整治三乱,即:整治乱建乱修、乱涂乱画、乱停乱放;实行‘三分离,即:人畜居住分离、厕所圈舍分离、秸杆庭院分离,目的是达到‘四化,即:房前屋后绿化、街道小巷亮化、家家户户净化、村里村外美化。”这几年,村里建起了垃圾池,沟里划定了5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成立了环卫清洁队,定时将垃圾运到了偏远地带的垃圾填埋场。18年间,数百万立方米的垃圾经过黄土覆盖,已造地11亩。村里所有的街道已全部硬化,主街道铺设了排污水管道,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有线电视、光纤通讯实现了全覆盖,厕所改造111户,煤改电192户。整个广场和13条街道干干净净、郁郁葱葱,8000余株油松、桧柏、国槐、杨柳树把村子打扮得绿茵如画。
走到“别墅区”,一横四竖的主街道将60幢小二楼点缀其间。记者不禁问:“秋去冬来,这小二楼里怎样取暖?”闫智伟笑了笑,引领我们随便走进了一户人家。小二楼的主人姓闫,今年52岁,2002年一家5口人住上了小二楼,彻底告别了20世纪40年代建起的土墙、土坑、土灶火、土院落。主人告诉我们:“原来在老院里,我们和父母住着3间北正房,东平房里拴着一头牛,西平房里圈着6只羊,院里养着猪,屋檐下吊着鸡笼子。一到晚上,牛羊猪鸡都回来了,大合唱一夜不停。如今不养家禽了,种地17亩,农闲时还要走工,一年能挣3万多元。”闫智伟又接过话茬:“这些年,全村耕地面积已扩展到2400亩,培植林地2206亩,退耕还林2063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了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8600元,一个只有515户、1325人的小村富起来了。”
闫家寨村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守住了蓝天、绿地、清水,创造了一方人和、气爽、清洁、靓丽的生态人居环境,勾画出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幸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