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春虹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充分肯定了游戏的育人价值。它不仅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征,而且对于幼儿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建构游戏作为幼儿园自主游戏中重要的游戏类型,是以幼儿的表征思维为基础,通过对材料的操作使之呈现出一定形式或结构的游戏。建构游戏对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也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为我们理解幼儿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通过分析建构游戏中蕴含的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建构游戏对幼儿深度学习的价值意义,提出教师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走向深度学习的三点路径。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建构游戏的特征
幼儿建构游戏通过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和建构方式,让幼儿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创造表达来表征现实生活,有明显的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
1.挑战性。建构游戏体现了幼儿数学、艺术、社会等整体性综合能力的深度参与,能让幼儿围绕感兴趣的事物或事件创设游戏情境。在建构过程中,能激发幼儿对所遇到问题采取的多维度的深度思考,它不仅体现了幼儿低层次的领会、模仿能力,更能帮助幼儿进入运用、分析、评价等高级的认知层次。
2.合作性。除小班幼儿多呈现独立游戏状态外,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基本处于合作游戏状态。幼儿在游戏中所呈现的语言和行为上的积极互动,包括材料或行为层面的帮助和支持,搭建过程中的合作,再深入到搭建目标的确定、搭建计划的制定、搭建任务的分工、搭建结果的讨论与改进等,这些都需要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思考、建构、解决和分享来完成的,以此加深对知识的重构。
3.创造性。建构游戏带有明显的不可预见性,建构的过程会受到活动参与者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建构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通过经验的迁移、大胆的创造,建构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作品。因此,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鼓励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以帮助她们在建构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其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的能力。
三、建构游戏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一)建构游戏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案例: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建构区的子言和恒恒聊起了假期去广州见到广州电视塔——小蛮腰的经历。这时,其他小朋友围坐过来了,大家都对子言口中的“小蛮腰”很是好奇。这时,冯老师走过来了,孩子们纷纷提出想搭建小蛮腰的想法。冯老师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并建议在搭建之前做好材料、设计图等准备。孩子们分成小组,有些负责收集资料、有些负责画图、有些负责挑选材料,大家开始忙活起来。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建构游戏的主题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现象或事物,由幼儿自主生成的,这体现了深度学习中强调的必须是基于幼儿内在动机的行为要求。案例中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方法的运用、游戏情节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等都是由个体或者是与同伴共同商量完成。只有充分体现参与者主体意志的游戏,才能引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未知事物,包括新游戏、新环境、新材料、新玩伴的探究欲望。
(二)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案例:在港珠澳大桥的搭建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是海面桥梁和海底隧道的链接。孩子们在搭建的时候,首先尝试用圆柱体做桥墩,用长方体做桥面的方式,但依旧无法解决由高到低的链接问题。教师适时地提供了支持,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加深孩子对连接处大楼的了解。有的孩子提出:“我们班级美工区有一些小块圆柱形的材料,能不能用来尝试一下。”这种辨识和对空间方位的理解,使幼儿的思维发展有一个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递进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幼儿,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主动地尝试并解决。
(三)建构游戏能促进幼儿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通过建构经验的积累,迁移和应用不同材料中的建构技能的异同。比如上一案例中的积木和牛奶瓶,虽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建构材料,建构技法也各不相同。但幼儿通过观察和尝试,关注了形状的间隔与搭配以及建构材料的对称性和稳定性,最终发现它们两者均可组合成一个结构体。这些经验帮助到幼儿形成一种固有的、通用的、规律性的方法和模式。游戏中还可迁移和应用的还有不同的主题,幼儿通过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主题建构蕴藏着许多类似的规律。
(四)建构游戏推动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案例:空间感知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第一步,在此次港珠澳大桥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除了把自己所亲身体会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大桥进行表征以外,他们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造和想法。例如,他们希望设计一座双层的港珠澳大桥,这就是对桥梁的二次想象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引导者,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国度中展开想象。
四、深度学习视角下幼儿建构游戏学习路径
(一)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拓展深度学习的可能
1.适宜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对于建构游戏的开展来说,是前提和保障。建构游戏环境创设的原则一:宽敞又相对独立的空间;原则二:材料取放要方便;原则三:提供可参考的实物和图片。
2.多元的建构材料。教师应将目标蕴含于游戏情境和材料的提供中,低结构的材料和游戏情境蕴含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能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究、迁移经验、思考和创作的空间,引發深度学习。另外材料的提供应该更开放和多元,关注不同区域之间材料的整合。
3.充足的游戏时间。深度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游戏探究的深度,而游戏的探究过程一般是尝试-反思-再尝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要完成这个过程必须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段作保障。它能让幼儿有充分探索、尝试、反思、提升的机会,并能让游戏层次更加丰富,从而让游戏更加完整有质量。建构游戏时间的安排也应更有弹性,比如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差异化安排,一般为30-60分钟为宜。
(二)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促进深度思考的发生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深度学习所强调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产生的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来源,它是幼儿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的关键节点。教师作為建构游戏的积极推动者,要注意在过程中创设适宜的问题。
1.运用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幼儿的思考,比如:“我们在上次已经尝试过搭建龙舟,这一次我们来挑战一下,看看可不可以把船桨都放进龙舟的洞里?”接着幼儿就会思考搭建龙舟船身部分时,如何保证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能放进替代船桨的长木板?如何保证每一个间距都是相等的?这种非说理式的方法能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并解决建构中的距离、等距等问题。
2.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幼儿的思维,比如:谁能用最少的积木搭出最高的楼?如何让扑克牌站起来?搭宇宙飞船要用到哪些材料?……为幼儿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提供一个链接和路径,促进幼儿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的链接,让幼儿对问题开展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开阔幼儿的思维广度。
3.鼓励幼儿提出批判性的问题,激励同伴间的交流与学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幼儿提出质疑。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引发的争论是正常的,这是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不同产生的。这时,教师要支持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成人、搜集图片等方式来验证同伴的说法。
(三)优化教师的多元指导,推动幼儿深度学习
1.定位,让角色更清晰。教师应明晰自己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建构游戏深度学习的积极推动者,应明晰游戏的重要价值在于过程性而非结果性。因此,教师要减少对游戏的直接指导。
2.观察,让指导更有效。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和基础。在建构游戏前,教师应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建构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发展性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与心理表现。
3.计划,让路径更有效。建构游戏中,教师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固定但可灵活调整的路径,比如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建构物体的实物或图片,随之将观察到的内容从抽象变成设计图纸,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最后进行建构。当然这个路径是可以根据内容以及幼儿的兴趣需要灵活进行调整的。
4.评价,让经验以重塑。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从材料、互动、建构技巧、合作方式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另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以外,幼儿也是有能力的评价者,她可以去点评他人的作品,也可接受来自他人的点评,从而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在分享环节,幼儿不仅能回顾自己与他人的建构过程,也能从同伴的表述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经验迁移至下一次的游戏中,达至学以致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幼儿园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EA210377);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重点项目“基于对话的园本课程建构研究”(立项编号:A202022);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对话的幼儿园项目式学习时间研究”(立项编号:BQW2021XZY02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