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鹤
他的手机里存有400多个农民的电话号码,只要农民朋友来电,他总是耐心地予以解答和帮助;一年里,他有200多天扎在农村,足迹遍及太行山区的各个角落,为当地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就是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
李保国,1958年生,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1978年入读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李保国留校任教。当时,学校要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得到消息后,李保国积极响应,上班仅十几天,便和同事来到了太行深处。他工作的第一站是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该村土层薄、土壤贫瘠,“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为此,李保国每天早出晚归,山上山下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要用爆破整地的方法改善土质的方案。经过李保国的不懈努力,前南峪村的土质得到极大改善,树木成活率从10%提高到90%。栽树成功后,李保国又因地制宜指导农民种板栗,前南峪村也由此华丽转身,成为太行山区一处生机盎然的绿色宝地。
1996年8月,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遭遇洪水,李保国带领科技救灾团队来到这里。李保国说,他就见不得老百姓受穷,一定会尽全力帮助大家。看到岗底村的苹果当年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他就向村民推广苹果套袋种植新技术。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觉得“套上袋苹果不就烂了吗?”“苹果不见光还能长大吗?”面对疑问,李保国说:“套袋减了产,赔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随后,他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手把手教授村民套袋技术。这年秋天,采用新技术培植的苹果又大又红,卖出了史无前例的好价钱。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已经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369个村,带动7万多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30多年来,在太行山上,这样的脱贫故事不断上演。李保国在这里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140万亩荒山变为绿洲,诸多品牌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
李保国的目标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把科技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农民朋友,举办各类培训班800多场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近200名农民在他的指导下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技能证书。
在教师和科研岗位上,李保国同样兢兢业业、成绩斐然。他主持编写了9部教材,全年承担多达416学时的教学任务,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突出贡献奖。“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人民服务;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则如父亲一般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
然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李保国积劳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虽然疾病缠身,但他始终坚守岗位,去世前4个月仍在外奔波,连家都顾不上回。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几十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奮发作为、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