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竹
摘 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以“双创”融合为驱动、以学科融合为保障实现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工科“产、教、科、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建设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做好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如何发挥好“产、教、科、创”“产、教、科、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作用,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质量;如何构建“产、教、科、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的评估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建设和推广“产、教、科、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推动综合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科、创”;多方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一、人才培养体系现状与背景分析
应用性本科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目的在于,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对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与融入性不够,适应度与支撑度不强。
首先,学校发展定位与内涵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不能及时面向经济主战场,融入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前沿地带,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学校发展定位与内涵发展的战略意识与规划、行动力不足。
其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对产业发展和重大变化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捕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与新需求,并基于变换调整专业布局,改进培养目标,部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战略对接。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产出与新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明显。
第三,校企互动机制不能适应新工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信息融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机制有待强化。产业优质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智力资源融入产业创新与创业的机制与体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激活,产业与高校之间共同创新、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尚未有效形成。
第四,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需求并反哺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领域或方向脱节,对接产业前沿的新兴学科建设或现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滞后,科研活动游离于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之外。
第五,培养机制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校企协同育人、多学科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以及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等机制均有待进一步强化或完善。
第六,学校治理体系不能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需要。治理结构上,依托传统学科划分所设置的二级学院,导致边界意识过浓,难以适应跨学科与学院的资源共享、智力协同与人才培养;办以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核心依据的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二、系统研究思路
“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对新经济、新产业的适应性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上,需要依托“四个融合”,即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创业融合、学科融合,依托机制与体制创新,破解现有系统的不足,构建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有效适应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进行了“产、科、教、创”四位一体协同系统的总设计。
三、系统具体研究方法
(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
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建设的龙头,也是“四个融合”之首要。依托产教融合,可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基于信息融通、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与创新体系。
首先,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机制。于高校,可由此获得关于产业发展战略与最新动态、人才与技术创新需求、市场与创业机遇、企业所拥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信息、企业对毕业生的用人满意度等信息;于企业,可借此获得学科前沿、高校服务面向、合作育人需求、可分享的创新智力资源、可转移的科技创新成果、可用的毕业生等信息。
其次,构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培养目标适应机制。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建立专业设置的评议会商机制,就新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整合与改造进行决策咨询,就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持续改进进行评估与评价,实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的同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从源头上避免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脱节。
第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共同进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包括技术与标准、产品与解决方案、工程项目与案例、生产与服务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环境与师资队伍的共建;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产出导向、行业企业参与的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二)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
科教融合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融合,一是科研与教师的“教”融合,二是科研与学生的“学”相结合。为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人才,科教融合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前提。
首先,提升教师科研的品质、内涵与价值。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定位、特长与兴趣,实现工程技术理论研究与产业基础性、战略性或前沿问题的对接。
其次,提升教师对产业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判断能力,以及与产业互动沟通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实现更加顺畅有效的校企沟通与产教融合。
第三,实现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持续更新或提升,以及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師在通过科研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可以将业界的新思想与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带进课堂、教材与实验室,实现实质性的科研反哺教学。
四、总结
通过教学质量目标过程监测指标、结果监测指标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该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研究立足安徽经济发展背景,紧扣产业需求,培养满足安徽特别是宿州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建立实践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专业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受惠。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2-25
[2]阎临霞,赵俊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7(13)37-39
[3]张宁.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探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6(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