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晋波
认真做官的儿子,即使命途多舛,最终竟因母亲的一罐汤保住了性命
《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母亲用一罐汤救下儿子一条命。
东汉时,太守府掾吏陆续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尽职尽责。公元70年,他被人诬陷参与楚王谋反,被关进大牢,虽“掠考五毒,肌肉消烂,终无异辞”,称得上铁骨铮铮。但无奈三人成虎,他还是被判了极刑。
陆续的老母得知消息,肝肠寸断,星夜从家乡赶来,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却被挡在了监狱之外。按朝廷法规,谋逆死囚刑前禁止探视。陆母只得强忍悲痛,给儿子烹制了一罐汤,央求狱吏代为转送。
善良的狱吏答应了,但不敢告诉陆续真相,只说这罐汤是断头前的优待。
刑场上,陆续捧起汤,只喝了一口,便泪如泉涌。
监斩官不解:刑讯中打死都不出声的汉子,为何会为一口汤流泪?问何故。陆续哽咽:“老母千里迢迢前来送别而不得相见,于心不忍才流泪。”
监斩官惊问陆续是如何知道的,陆续回答:“母亲做菜,切的肉无一片不方正;切的葱,一寸一断,无一段不规矩。是以知道,此汤必为母亲所做……”
监斩官亲自验看那罐汤,果然如陆续所言,汤内的食材方正匀称。监斩官不胜感慨,马上向上司汇报,意在为陆续开脱。
层层上报至中枢大内。皇帝听闻后同样十分感动——儿子即将殒命,对母亲而言无异于天塌地陷,在如此悲痛的心境里,还能一如既往,方正端庄地行事,即便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丈夫也不过如此,这样的母亲又怎会养育出忤逆奸邪的儿子?最终,皇帝赦免了陆续。
认真做饭的母亲,认真做官的儿子,即使命途多舛,最终逢凶化吉。
皇帝因母亲做菜认真、行事端正而赦免儿子,看似无稽,实则用心良苦。赦免陆续要彰显的并不只是皇帝的宽厚仁慈,而是陆母质朴的家教之道。
陆母端庄方正的烹饪之道,正是儒家“割不正不食”的具体体现。这其中的“正”是中国人正听、正信、正行、正果的处世根本。
一个好母亲能造福三代人。所谓母亲的造福,通常不是经天纬地、高屋建瓴的大道理,而是家长里短、春风化雨的小滋味,细微绵密,浸润心灵。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的第一欲望,追求肥甘适口是人的第一天性。幼时形成的饮食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养育,所谓以养为育,餐桌上的苦辣酸甜就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好的之乎者也。
300余年间,从郑义门走出了173位官吏,上至尚书,下至税令,个个端庄厚重,无一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古代中国,主妇操持家族饮食称为“主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主馈当数郑义门。
浙江金华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老幼同堂共食,家口最盛时达3000人,时称“义门郑氏”。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赐封“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的主馈之法是郑家成文家法《郑氏规范》重要的组成部分,读来颇耐人寻味:“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新娶之妇,与假三月,三月之外,即当主馈。主馈之时,外则告于祠堂,内则会茶以闻于众。托故不至者,罚其夫。膳堂所有锁钥及器具之类,主馈者次第交之。”
翻译成白话:家族的全部妇女分成组,轮流为大家做饭,每轮10日;年满60岁的老人和过门不满3个月的新媳妇例外;当值妇女的名单要在祠堂和内宅茶会上公示;借故不参加主馈的,要对其丈夫进行惩罚,并公之于众;膳堂的钥匙和所有物品应及时交割。
对郑家主妇而言,为族人做饭责无旁贷。家族上下对此十分重视,尤其是在祠堂公示当值名单非同小可。言外之意,连故去的先人也会知道是谁在掌勺,若偷奸耍滑敷衍了事,天上的先人们定会责罚。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氛围里,做饭和吃饭都平添了几分庄重的仪式感,做饭的手艺、吃饭的品咂、餐后的评价都正式而严肃。饭菜的优劣自然成为品评主妇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家族太大,内外有别,对素未谋面的远房主妇,族人们只能凭借她烹饪的菜品来评定她的品行。
餐桌上的美食,上可讨尊长欢心,下能得晚辈爱戴,旬日之内必有公论。主妇们为赢得众望,岂能不使出浑身解数,苦练手艺?
郑义门百年聚合成因很多,郑氏厨房的烟火气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向心力,主妇们功不可没。
一日三餐的饭菜让子弟们记住了郑义门独有的家族味道:端庄厚重,经得起众口品评。轮流主馈的家法让子弟们领略到郑义门倡导的家族风范:认真勤奋的荣耀,荣辱与共的亲情。寻常的家常滋味把郑义门的膳堂变成了化育心灵的课堂。
300余年间,从郑义门先后走出了173位官吏,上至庙堂尚书,下至市井税令,个个端庄厚重、两袖清风,无一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有烟火气才有家,有家才谈得上家教,郑义门的烟火气是中华礼乐教化最生动的风景。
时代变了,不可能再有郑义门般的大家族,但是家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中国人孝悌的持家理念没有改变,阖家团圆,共尝美味的普遍追求也没有改变。
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无非是:把足以治愈一生的温暖埋在孩子心里,给孩子人生的底气,给孩子远航的罗盘
最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连续推送“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其中饮食故事占据大半。
中国本就是饮食大国,多一些饮食故事不足为奇,但细品这些家庭美食故事,我们会发现:清香的蒸槐花,淳朴的锅贴饼,暖胃的浆面条,香甜的枣花馍……天南海北,各家不同的妈妈味道,竟然传递着同样的家庭温暖和共同的做人道理。
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能夠治愈一生的童年一定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无非是:把足以治愈一生的温暖埋在孩子心里,给孩子人生的底气,给孩子远航的罗盘。
传授知识、习练技能重点在学校,塑造人格、涵养性情重点在家庭。
任何教育都讲究春风化雨,从孩子0岁就开始的家庭教育更应当绵密细腻、润物无声。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又是最需要“讲”道理的地方,只不过这里所说的“讲”不靠言语,而要靠琐碎家常里的父慈母爱、兄友弟恭的身体力行。
说到琐碎家常,又有哪样能与一日三餐相比?系好围裙,备足调料,磨利菜刀,静下心来好好给孩子做顿饭吧。飘香的饭菜里,有孩子一生都需要的温暖和底气。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