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人物名片】
周士渊,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任教。潜心研究成功学,并创办北京跨世纪成功成才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担任“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阳光心态”等课程的签约主讲教师。著有《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终生的财富》等著作。
周士渊老先生今年76岁,被誉为“国内习惯研究第一人”。他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家长的分内事,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习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最重要的习惯是积极主动
笔者: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广为人知,但有些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固然重要,但把刷牙洗脸、早睡早起之类的习惯跟命运挂钩,有小题大做之嫌。您如何给习惯定义?
周士渊:习惯,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习惯的重要性,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论及。这里,我想分享网上流传的一篇《习惯宣言》。我没有找到它的出处,但它把习惯的价值诠释得最好,摘录如下:
“我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伙伴。我是你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你最沉重的负擔。我可以推动你前进,也可以导致你失败。我完全听你的指挥。你所做的事有一半会交给我,而我可以迅速、恰当地做好这些事。我很容易控制,但你必须牢牢地控制我。准确地告诉我某件事情你希望怎么做,经过几次训练我就会自动完成它。我是所有伟人的仆人,但我也是导致所有失败的罪魁祸首。我虽然不是机器,但我做起事来却像机器一样精确,同时又拥有人类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得到好处,也可以因为我走向毁灭,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带着我,训练我,牢牢地掌控我,我会让这个世界为你敞开大门。放任我自行其是,我将毁掉你。我是谁?我是习惯!”
笔者:习惯,好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周士渊:是的。您刚才所说的刷牙洗脸、早睡早起就是狭义的习惯。
笔者:那么,广义的习惯指的是什么?
周士渊:我推荐家长朋友们读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发行量非常大。
笔者:这七个习惯都是什么?
周士渊: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不要消极被动。这是态度的习惯。第二个习惯是明确目标,不能糊里糊涂。这是意识的习惯。第三个习惯是掌握重点。这是思维的习惯。第四个习惯是利人利己。这是价值观。第五个习惯是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习惯。第六个习惯是集思广益,第七个习惯是综合平衡,这是决策的习惯。看,广义的习惯可谓包罗万象。
习惯不只是我们认为的刷牙、洗脸、不随地吐痰之类的行为习惯。如果爱心、自信心、毅力等观念、原则、态度成为孩子的习惯,融入孩子的血液,那么他就一定会按习惯去做,于是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笔者:在这七个习惯中,哪一个最重要呢?
周士渊: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人的外在行为大部分是出于习惯;实际上,人内在的思维也是习惯性的。而在思维的大家庭中,最核心的一种是什么?是积极思维,它在所有思维中处于统帅和支配地位。所以,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是最重要的。
拥有了积极思维,就等于拥有了阳光。积极思维是孩子走向优秀、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不管家境如何、父母是谁、智商高低,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个免费的法宝,成为做事高效、身心健康的人。
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认真做就成了不容易
笔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曾因为习惯问题与孩子发生过冲突,说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十分艰难。您对此有何建议?
周士渊:孩子养成好习惯,需要一种重要的品质:毅力。有些孩子有毅力,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看准方向和目标,就会百折不挠地坚持,成绩越来越显著;有些孩子则不然,做什么事都没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表现都不会太理想。
需要提醒家长的一点是,在谈毅力之前,首先要谈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选错了,轻则事倍功半,重则适得其反。比如,要求成绩落后的孩子一年之内成为尖子生,就是错误的目标,孩子在执行过程中再努力也不会培养出毅力。
习惯是培养毅力的最佳途径。所有“顽强毅力”实际上几乎都来自习惯,而养成了习惯,你一定会坚持,不坚持你会难受,会若有所失,内心不安。因此,习惯与毅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而习惯的培养相对于毅力的培养更具体、更容易、更富有可操作性。
笔者: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孩子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周士渊:孩子养成好习惯,在心理和行为上通常要经历五个步骤,即启动、百动、自动、恒动、乐动。
启动,就是马上行动。如果想养成一个习惯,请务必立刻行动,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千万不要等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即放弃。
百动,就是不间断地重复。只有成百上千次地重复,习惯才能养成。“习”字的本意就是重复,重复得多就有了“惯性”,于是就成了“习惯”。西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自动,就是初步形成惯性。自动是百动的自然结果。
恒动,就是习惯已成为生活日常,培养习惯可谓大功告成。
乐动,就是人能感受到习惯带来的乐趣和自信。这是培养好习惯的终极目的。
笔者:其中最艰难的是哪个步骤?
周士渊:当我们下决心培养一个习惯时,成败的关键在于突破前三关,即前三天、前三周、前三个月。其中,最艰难的是坚持前三天。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大约需要三周时间,即21天。这个研究结果广为人知。
前三个月,是指为巩固起见,需要三个月时间。实际上,越到后面会越轻松、越快乐。
养成习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水只有烧到100℃才沸腾,习惯也一样。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一定不能陷入虎头蛇尾的僵局。
笔者:您是培养习惯的大师,能谈谈自己的故事吗?
周士渊:我从1998年开始记录自己已养成的习惯,20年间,我已养成有案可查的168个大大小小的习惯。比如,在我家书房的一个抽屉里,存放着20多本厚厚的稿纸,是我从2000年11月8日起坚持每日清晨起床写作10分钟的成果,后来结集成《一千零一盏心灯》这本书。这件事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对于我来说,做到并不难,因为这是我的习惯,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刷牙、洗脸一样自然。
我59岁那年,有一次在长66米的游泳池中一口气游了51个来回,从晚上7点55分一直游到10点零3分,共游了2小时零8分而脚没沾地。没有几个老年人能做到,但对我来说很容易,因为这是每天坚持游泳的结果。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认真做就成了不容易。
培养习惯需要量化。一旦量化你就会变得特别认真,就像有了目标一样,非实现不可,那样习惯就很容易养成
笔者:精确地记录生活、量化生活也是您养成的习惯吧?
周士渊:在我看来,培养习惯时,量化和不量化大不一样。一旦量化你就会变得特别认真,就像有了目标一样,非实现不可,那样习惯就很容易养成。
我要重点向家长朋友们推荐一个很好的习惯:一分钟傻瓜日记。养成这个习惯很简单,用来培养其他好习惯很有效。
笔者:请详细谈谈,最好举例说明。
周士渊:一分钟傻瓜日记,实质是每天提醒和检查。我从2000年12月9日起写这种日记,至今仍坚持。方法极其简单:第一行写上日期,年月日。第二行先写一个“习”字,后面画一个破折号,后面就可记你每天需要提醒自己的习惯了。这些习惯只用一两个字代表即可。
比如,“习——早6、仰2”。“早6”是指每天早晨6点起床;“仰2”是指练仰卧起坐2个。
如果自己记不住,可以用表格法,把表格贴到家里的墙上,自我提醒,也可以让家人监督。用电脑记录、用手机上的闹钟提醒功能来做也不错。
笔者:能不能用您自己的一则日记来举例?
周士渊:好啊。我曾写过这样一则傻瓜日记:“习——咬、极、一刻、20分、经典”。看不懂是吧?我来逐一解释:
“咬”,就是咬住舌頭。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与人争辩。因此我爱人特别讨厌我,说我不去当律师真是屈才了。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窍门,再想与人争辩的时候就咬住舌头,不说话,这样就不会出口伤人了。当然,咬住舌头不是不能表达观点,而是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来表达。
“极”,是提醒自己,要坚持“做事做到极致”的习惯。做事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最高效的方式,就像许多成功企业家所说的那样,要把“利他”做到极致,要让顾客有一种“超值的享受”,有一种“意外的惊喜”,甚至像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所言,要让顾客见到你的产品时惊喜得“发出尖叫”。
“一刻”,是提醒自己在电脑前坐一刻钟。当年我学习操作电脑比较艰难,坐不住,于是逼自己每天在电脑前坐一刻钟,傻坐也行。就因为养成了这个小小的习惯,如今除了我爱人,电脑已成为我最忠实、最可靠、最心仪的伴侣。
“20分”,是提醒自己要自控。学会操作电脑以后,我迷恋网络游戏,为了自律,我限制自己每次只能玩20分钟。现在早就不玩游戏了,但坐20分钟站起来运动一下是很必要的。
“经典”,是要求自己向经典学习。当年我创立“习惯学”,并写作《习惯学》一书,于是给自己提出高要求。当天的日记附注是“写作要留下经典语言,朗朗上口,含意隽永,容易记忆”。从那以后,“经典”两字就天天记在我的一分钟傻瓜日记里,一直记到了今天。
笔者:看得出,您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周士渊:没错,我用来进行自我管理的工具就是习惯。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认为,假如有一个支点能撬起我们整个人生,那么这个支点肯定是习惯。所以,家长朋友们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