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2022-05-30 02:23梁静雯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山做人题目

梁静雯

【考情分析】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4套高考语文试卷,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在诗歌试题的设计上,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

下面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对试题进行分析(题号为原试题题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一、细读题目,获取有效信息

从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可以获知以下信息。

1. 醉落魄:又名《一斛珠》、《醉落托》、《醉落拓》、《怨春风》。旧题唐曹邺著《梅妃传》载,唐玄宗李隆基原宠爱梅妃江采蘋,后杨贵妃专宠,疾其往来。玄宗曾命封珍珠一斛,遣使密赐梅妃,梅妃不受,且报以诗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见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

2. 人日:正月初七,也称“人胜节”、“七元”。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民间旧俗,是以七种菜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戴在头上,表示“形容改新”和“一岁吉祥”之意,并且饮酒游乐,吹奏乐器,以祈农桑。这是一个快乐吉祥的节日,“人”在这一天显得特别尊贵,所以李充在《登安仁赋铭》中有“正月七日,厥日唯人”之说。

3. 应提刑懋之: 正确语序是“提刑应懋之”。“提刑”是官职名,应懋之应该是作者的朋友。作者曾经写过《南乡子·上元马上口占呈应提刑懋之》一词:

连夕雨盈畴。先为农家做麦秋。更放年头晴甲子,知不。应是天公及尔游。

随事与民求。又与随时验乐忧。民气乐时天亦好,休休。为尔簪花插满头。

4. 南山:本词中的“南山”,指人日之节,人们的祈祷之地。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

5. 詩题释意:人日这一天,魏了翁与朋友提刑应懋之相约,一起去南山登高。

6. 方法指引

标题蕴含的信息:①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③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线索;⑤表明题材;⑥暗示表达技巧。

如2020年全国Ⅰ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从题目可知:①暗示了诗的题材,“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这是一首应和诗;②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赠别郑炼赴襄阳》,题目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赠别诗;②点明了人物:郑炼;③点明了去往地点:襄阳。

二、联系作者,掌握更多信息

1.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 (今属四川)人。聪颖早慧,四岁即从何德原学书数方名,十五岁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佥书剑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嘉泰二年(1202),为国子正。四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1205),召试学士院, 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二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知嘉定府。嘉定二年(1209),丁父忧解官,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三年,知汉州。四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六年,知眉州。九年,迁潼川路转运判官,不久摄遂宁郡守。擢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十三年,差知潼川府。十五年(1222),被召还朝,进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国史院编修官。后迁太常少卿、秘书监、中书舍人、起居郎。宝庆元年(1225) ,以集贤殿修撰知常德府。十一月,谏议大夫朱端常劾其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落职夺三秩,靖州居住。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三年(1237 )卒,年六十,谥文靖。《宋史》卷四三七有传。有《鹤山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卷,《鹤山长短句》三卷。

魏了翁在南宋后期,与真德秀齐名,为著名理学家。德秀号西山,学者称西山先生;了翁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黄百家说:“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独举也。”宋朝末年,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能穷经学古,为当时迥出流俗者。理学经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等几代人努力,建立起庞大思想体系。经魏了翁与真德秀大力提倡,最终确立思想统治地位。然理学家一般视文学为小道,尤不喜作词, 而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却收词卷,共189首。其词十之八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

当然,关于作者的介绍,并没有在题目中提供,也就意味着并不影响后面的理解。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资料补充。

2. 方法指引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重要鉴赏手段。深入了解作者,会提高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三、留意注释,感知所给暗示

1.“高考试卷无闲字”,这句话是提醒考生认真审题,若诗作后面有注释,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可包含的内容很广,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有用的相关资料,所以一定要仔细审读。

如《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由此可知诗“元正七”即“正月初七日人日”的意思。 又如2019年天津卷杜甫的诗歌《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注解为: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从注释可知:①交代地名和写作背景,处于安史之乱时期(755—763)。 ②③点明了人物身份。

2. 方法指引

注释蕴含的信息主要有: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用典或意境。

四、读懂大意,明晰诗词内容

1. 理解关键词,不要望文生义。“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这里“苦”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痛苦”,而是一种迫切的心情。“苦”是副词,可理解为“很”、“甚”、“极”、“太”的意思。王琪《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天,春来秋去苦茫然。风雨满枝花满地,何事,却教纤草占流年。”陆游《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爾,看山无重数。”书本《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苦”就是“很”的意思。“苦”这一词也是后面人們祈麦祈蚕,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是全民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情感氛围由此产生。诗歌描写了在古代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阐释了“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的道理。

2. 掌握诗词基本规律

(1)诗歌包含了“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首联——起(即起句,紧承诗题。一种是以情感表达(抒情议论)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写景叙事)切入)—— 作用:①情感表达: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设置线索;引起下文,点明题旨。②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颔联——承(即承句,对引出的事物进行较为具体的记叙与描写)——作用:①承接起句,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两句之间一般有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颈联——转(即转句,诗意的转折,内容的变化)——作用: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内容的跳宕转折,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尾联——合(即结句,呼应开篇,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或直抒胸臆)——作用:①情感表达:呼应(标题、开头);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淋漓尽致,感情强烈);②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体现“起承转合”的诗歌如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问候友人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宽慰友人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怜悯友人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劝慰友人

(2)词的基本章法

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的次要部分)

下阕(片):承接上片,表达主旨(抒情的主要部分)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渲染气氛)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主句写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尾句过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情为主,承接上片表达主旨。)

3. 整体勾连,理解诗词内容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处处是美好的春色,但是我要到南山去寻觅春天。

“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这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作者用“箫鼓”、“笛”写出了节日的热闹,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特点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祈求今年农业的丰收。“来趁元正七 ”,这句是上片的结语,明确指出了人日特定内涵。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转入了具体的描写。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行”、贾“坐”、农“耕织 ”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炼。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本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够领会做人的道理,天天都是“人日”。“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盼,古往今来都一样,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 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

由此可知第15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应该选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选项中“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

五、切片审题,紧扣回答要点

其实第16题并不是一道新的题目,我们可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找到同类型的题目。(具体见右上表格)

做这类题目,重点在于读懂题目的要求。如(2021 年全国新高考II卷)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可以把题目按照标点符号分成三层。

第一层:“道在六经宁有尽”是什么意思;第二层:“熟读周公七月诗”什么意思,第三层:如何综合理解两句的意思。

答案:①“道在六经宁有尽”指诗人告诫子孙:诗书无涯,发奋读书(解释题目第一层的诗句意思)。②“熟读周公七月诗”指诗人训诫子孙: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释题目第二层的诗句意思)。③从诗人对子孙们的谆谆教诲中,寄托了诗人对后世子孙的希望。一再劝诚并着重嘱托,深刻表明了诗人对后人的爱与期待。诗人以此诗告诫子孙传承优良家风(写作目的、主旨情感)。

同样道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第16题“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按照标点符号划分成三层:

第一层“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命题者已经告诉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可以让每一天都像人日一样。

第二层“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要求我们具体概括出做人的道理是什么。

第三层“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说明要以词为依据,用具体内容为文本支撑,从中得出做人道理。

答案参考: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

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南山做人题目
做人,不要做藤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南山
梦回南山(外四章)
在深秋,共南山
悠然方能见南山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