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著名画家及其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及研究,有助于自身绘画知识和能力的增强。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及其作品《舞之憩》进行分析,分析《舞之憩》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及表现形式,探究何家英对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的继承及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何家英;绘画作品;《舞之憩》;艺术表现
本文结合当今时代背景,研究作品《舞之憩》中所蕴含的绘画思想及艺术手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欣赏何家英的作品,分析何家英在作品《舞之憩》的创作中,是如何把握并表现中西绘画思想结合的。何家英作为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杰出代表,作品融入了传统美术、现代元素及个人技法的同时,保留了工笔人物画的精髓,秉承中西相融的理念。笔者认为,其绘画作品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何家英创作《舞之憩》的背景
1988年,31岁的何家英创作了一幅对青春解读的作品——《酸葡萄》,此幅作品参加了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全国大展,并一举夺得金叉大奖。画中描绘的是的几名青年女性在葡萄架下的场景,采用合围性的构图方式。18年后,年近不惑的何家英源于对青春的情怀,用画家的思想与笔墨创作了富有生活化和艺术感的作品《舞之憩》。
由于《美术》杂志打算举办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展,于是何家英开始搜集素材创作。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冯英给他看了一些她们团跳芭蕾舞时的照片,他看到有张照片是冯英在身上系着件毛衣,正低着头缝鞋,这一形象给何家英感触特别深,他决定去中央芭蕾舞团“捞”一把。于是他带着相机去舞团寻找素材,可惜的是没调好焦,照片几乎不能用,后来又想办法通过天津政协委员带着他去天津的芭蕾舞团,深入观察,搜集充足的素材。这才有了后来的《舞之憩》。
二、何家英绘画作品《舞之憩》的艺术表现
(一)生活化的题材
何家英的创作多以女性形象为表现对象,所以他更多关注与接触的都是女性群体。青年时期的何家英就从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也正是从跳芭蕾舞的照片中汲取了灵感,何家英才创作出《舞之憩》这样的作品。对于何家英而言,舞蹈是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一种不熟悉的艺术形式。关于戏剧题材的表现,他反对刻画正在表演的状态,觉得是别人创造的东西,属于另一门类的艺术,不需要画家去重复,画家要寻找的是生活,真切、实在的东西;生活要靠自己去发现,于是他选择了最容易被大众所忽视、最平常也最真实的台下生活。关于芭蕾舞题材,他觉得平时人们看到芭蕾舞的状态,都是正在表演中的芭蕾,或在练功房具有动感的状态,但人们很少看到一个芭蕾舞演员偏静的状态,比如她在缝鞋,在休息,这是一种生活。在和她们有了接触后,何家英对她们的平常状态、生活也有所了解,了解到芭蕾舞在排练过程中是非常辛苦的,经过不断重复的训练后身体非常累,这使何家英感触特别深。
于是他抓住了一个舞间休憩的场景去观察她们,发现休息时她们的双眼发呆,但腿和脚仍不放松;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小针线包,缝鞋对于她们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每人都有专用水杯,有像奶嘴一样的,也有矿泉水,还有放着茶叶末的大杯子,有个小姑娘就用宽口大杯喝水,这种粗放与芭蕾舞的典雅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描绘在画面中很有意思。
何家英发现了这些细节并抓住其特点,把搜集到的素材,按自己的理想构图,重新组合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手拿针线正在低头细致地缝补磨烂了的舞鞋但双脚仍保持紧绷状态的女演员,一个取出宽口水杯近乎贪婪地大口喝水的女演员,还有旁边目光呆滞但绷直的脚背表现她仍处于训练状态的女演员。缝补鞋子的女子手臂纤细有力,牵引针线的兰花指仿佛还在向画面左上方延伸,随意盘起的发髻和额头鬓角处散下来乌黑的发丝,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刚刚训练时认真的样子。
(二)形式感的构图
构图,在谢赫提出的中国画论“六法”中被叫作“经营位置”。《舞之憩》在经营位置上,没有采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而是将中西方构图相结合,即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前后的空间感,也不会丢失中国画本来的意味。
每张画面必须有一个中心点,即画眼。《舞之憩》中有三个人物,何家英把缝鞋的女舞蹈演员放在了主要的位置,画面中心就是这位手拿针线、低头缝鞋的女性,这个画眼与另外两个人形成一竖一斜的构成形式,使得画面主次分明。这种形式不但将前后的空间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而且还丰富了畫面。
在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只有在壁画上存在和真人同等高度的人物,何家英打破这一观念,用有力的线条来勾勒,铺满整张画面,以独特的美感设计画面,对当代女性人物创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在人物造型上,作为现代画家,不再按传统意象造型,绘制人物时将西方素描写实性融入其中,着重刻画人物形象及特点。对待传统,何家英追求晋唐风范的雄浑雅致、充盈高逸;对待西方,不盲目接受名目繁多的“主义”和“观念”,而是深入地理解和提炼,慎重地吸收和借鉴。
(三)淡雅的设色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指出:“设色须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矣。”这里他提出的是中国画用色的“雅俗”问题。色彩明快艳丽是工笔画的特色,但明快艳丽的色彩也易于流于浮艳甜俗。
首先,《舞之憩》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中国传统设色方式,层层叠加,多次渲染,淡而明快。人物着色上,何家英在结构素描基础上进行填充和染色,将画面中主要人物和一次要人物的练功服定为黑色,另一次要人物用淡粉色和紫色作对比,画面中点缀以少量的绿色作为补色,几种颜色相互搭配,使色彩漂亮而典雅。三个人物的肤色和后面墙的颜色是相近色,人与物之间相互映衬,画面协调而统一。何家英将整个画面的颜色基调定为轻薄的暖色调,显得整张画面既稳重又典雅。
其次,在刻画人物神态表情时,何家英参考了法国19世纪时的一张画《垛草》:草地上农民在休息,丈夫躺在草地上睡觉,妻子完全摊在地上,两个腿直直的,眼睛是失神的。这种状态何家英深有体会,上学时画一上午画,中午吃饭的时候,累得眼睛对不上焦,始终眼睛不去看人。《舞之憩》中最右侧人物的神态是失神的,是完全放松的状态,她的眼睛是不对焦不聚焦的,这是何家英特意表现的形象特征。何家英将这种人物神态极度渲染,完美地描绘了芭蕾舞演员的生活,塑造了真实的人物形象。
最后,要说一下这幅作品的小缺憾,主体人物后的窗户在设色上有些抢眼,逆光太强,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些干扰。何家英再拿出来观赏时也觉得画得太实,几条线示意到了就行。但无论如何,画面整体作品色彩淡雅性与飞扬的青春形成强烈对比,再加上动静结合的变化,使整张画面的节奏感变得很强,作品相当饱满,画面既含情感,又具格调。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这样评价何家英:“在工笔画界里何家英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画格调很高。”
三、何家英绘画作品《舞之憩》的形式语言
(一)中西融合的绘画艺术
何家英提出了“衡中西以相融”“权工写以相合”的观点。现代工笔人物画与古代工笔人物画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在形式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何家英作品中,“中西融合”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这一融合是指将中国古代传统与西方传统相结合。它不是简单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更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绘画形式,而是找到中西结合可行的一个点,从语言到思想到表现再到精神的高度的融合。
《舞之憩》这幅作品在构图上吸收中国传统观念,画面中突出主题和人物,创造出淡雅朦胧的空间关系。造型上保留并改善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特点,吸收西方绘画写实造型方式,精确刻画人物造型。色彩方面,体现了清新雅致的风格,人物形象清新艳丽。中国绘画不注重光影,而西方绘画除描绘物体本身固有色外,注重表现光影和环境色。何家英作品受西方色彩观影响,在保留中国画本身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并借鉴西方绘画对色彩的应用,将西方对固有色的认识及冷暖色调变化,转变成通过国画方式的渲染使画面笼罩在一定色彩之中,使画面统一和谐,赋予画面真实性和现代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保留中国传统的骨法用笔,从三个女性的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既有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审美特征,又加入了人体比例、结构、五官等西方绘画观念,刻画人物真实细致的脸、手以及场景等空间位置,作品体现了一种中西相融、具有创新形式的艺术美感。
在作品中,何家英将西方的人体结构理论与透视关系运用到画面中。当我们看到何家英作品时,一眼便能认出是当代画家绘制的工笔人物。可以这样说,何家英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第一人,开创了从传统到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先河。何家英的作品在融入了传统美术、现代元素及个人技法的同时,保留了工笔人物画的精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入油画的设色特点及绘画技法,为中国工笔人物画提供了新的绘画思想和创作理念。
(二)以真传美的人文精神
优秀的作品是有生命、有灵魂、有思想的。何家英在人文精神思想方面注入了方兴未艾的能量,他善于表现各类女性形象,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新时代女性独具的品质。如《酸葡萄》表现几个美丽时尚的城市女青年,《秋冥》描绘一个席地而坐进入冥想状态的温婉女性,《舞之憩》展现了清纯优雅的芭蕾舞女演员形象,既能带观者看到幕后一角,又能让观者通过画作进行沉浸思考。从毕业作品《海田归》中就可以看出,何家英特别注重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注重对心灵的表现和人性的关注,反对用传统的眼光看待现代女性,往往对画中的人物带有独特的情感。
《舞之憩》与《酸葡萄》的创作相隔18年,不同的年纪有着不同的心境,对于何家英来说,自己对青春的定义和对美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舞之憩》中的女孩们,在最好的岁月把青春献给了练功房,几小时的旋转跳跃后,迎来短暂的休憩,你拿出针线仔细缝补磨烂的舞鞋,我取出宽口水杯,近乎贪婪地大口地补充着失掉的水分,绷直的脚背保持着舞蹈的状态,涣散的眼神诉说出疲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女孩们看似在一种极为安静的状态下休憩,观众却能从每个细节和神情中,感受到跃动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激情,感受到她们用青春去追逐梦想的坚定。
从多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何家英描绘的女性在各自的环境中流露并绽放自己独特的美,是属于新时代、属于她们这个年龄的美。从笔者的视角来看,何家英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创造能力和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眼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充满独立的思想、情感、格调和人文精神。读他的画,令人不禁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在画的中央,是画中一员,这也是笔者喜欢《舞之憩》的原因。观者能从每个细节和神情中,感受到跃动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激情,感受到她们用青春去追逐梦想的坚定。
四、结语
针对画家某一作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学习作品中所运用的绘画技巧,还能深层解读作品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画家所赋予的特殊情感。何家英作为当代工笔画家的代表,不仅给观者带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更多的是对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何家英作品《舞之憩》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形式語言的分析与解读。
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而言,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是一种创新,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再结合当代人的美学观念,创作出大量具有当今时代特性的作品。研究《舞之憩》的创作历程及其美学思想,不仅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有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峰.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J].大舞台,2011(12):124-125.
[2]张惠漫.谈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理论[J].艺术评论,2012(1):113-115.
[3]何家英.绘事履痕:上:何家英自述[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5(5):18-21.
[4]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5]商萼.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6]顾迎庆.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思考[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0.
[7]汪佳悦.化真为美:何家英工笔人物画作品审美研究[J].艺术品鉴,2021(30):39-40.
[8]张楠.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以何家英的作品为例[J].古今文创,2020(20):63-64.
[9]牛慧敏.何家英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形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0]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J].书画世界,2010(1):29-34.
[11]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12]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梁杉,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