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撞水撞粉法”在中国画创作中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它有别于工笔画的精致细腻和水墨画的酣畅淋漓,将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技法优势相结合,突破了中国画传统的严谨与刻板,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色彩肌理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在使用“撞水撞粉法”时,对于水和粉的把控是尤为重要的,水在这一技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粉在这一技法中也具有其特殊性。“撞水撞粉法”操作的可控性与自然的肌理效果满足了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需求。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创作中,“撞水撞粉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與运用。因此,分析“撞水撞粉法”的来源及艺术特征,探讨“撞水撞粉法”在不同画家笔下的特征,以更好地呈现这一技法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撞水撞粉法”;中国画;“用水”;“用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撞水撞粉法在没骨花鸟画中的表现与实践”(SJCX21_1378)研究成果。
一、“撞水撞粉法”的来源
“撞水撞粉法”的起源素来说法不一,据传,最初起源于明代前期没骨花鸟画家孙隆,他的写意花鸟画中运用了“破法”的技法,形成了色与墨之间碰撞的变化效果。而清代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作品中也有“撞水法”的渍痕。还有人认为“撞水撞粉法”来源于居廉。居廉家的房顶漏雨,有一天,他正躺在床上,看到雨水滴在白色蚊帐上所形成的斑驳水渍非常富有美感,受此启发,就在纸上用水和墨随意进行冲撞尝试,结果效果独特,得此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由此开创了“撞水撞粉法”。虽然关于这一技法的来源众说不一,但也为人们研究它的最初形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撞水撞粉法”的艺术特征
(一)关于“撞水撞粉法”
国画颜料一般分为不溶于水的粉状矿物颜料(粉色)和可溶于水的植物颜料(水色)。传统的绘画颜料一般以矿物颜料为主。所谓矿物颜料就是对一种矿物质石料进行分类、挑选、精研细磨,制成细微的粉末。此外,还有一种将天然矿石经过化工合成研制而成的矿物颜料。“粉色”颜料的特点是颜色饱和度高、不易褪色。而植物颜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精粹,使用时需用水调和,同时也可用墨来调和。“水色”之间可以相互调和,但“水色”和“粉色”不能同时染画,应分先后上色。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里说:“作画所用之色,皆取经久不褪者。而不褪之色,惟金石为尤,故古人不用草木之色也。”而“撞水撞粉”这一技法是通过植物色和矿物色的不相溶性,让两种不同的颜色之间发生渗化、交融、碰染,并且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特有的自然肌理效果。此技法是先用笔画出物体的形态,在未干时“撞”上水及“粉色”(指白粉及矿物颜料),干时墨及植物颜料会被水及“粉色”挤到边缘,在边缘处留下自然的痕迹。“撞水”与“撞粉”所用的材质不同,其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撞水撞粉法”通过对色与水、色与粉等关系的处理,使水与色、色与色相互晕开,相互渗透,并和谐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这是仅靠染色所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同时,“撞水撞粉法”把两种不可调和的颜色通过“撞”的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了一种奇特而生动的效果。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洗染即可形成特殊效果,所撞出的画面效果富有流动性和趣味性。
“撞水撞粉法”包含“撞水法”和“撞粉法”。关于“撞水法”的概念,居廉的弟子高剑父曾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中说道:“古人画叶有勾勒而染色的,有以浓淡笔抹去的;有以花青来勾轮廓,然后以草绿水抹匀的。师画叶则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一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以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外不匀的水渍,干后显深浅,正所以见叶面之体也。”由此可见,“撞水法”常运用于绘制树叶、枝干等,即在叶片、枝干颜色还很湿润的时候,用净笔蘸水往叶片或枝干向光的一面注入,水和颜色相融合,又将颜色向背光面挤推,这就是“撞水”的效果。而“撞粉法”就是在颜色未干之时注入粉,使粉撞入色后浮于色上,色、粉融合之后形成富于变幻的渍痕效果。此技法就是在上完浅色之后,在未干之时撞入白粉,色与粉相融渗化后会呈现出凹凸有别、明暗不同的艺术效果,且粉的运用,不会留下刻意染画的痕迹。“撞粉法”主要运用于表现花的娇嫩和其颜色的绚丽夺目,并且还可运用于表现昆虫、鸟等动物的轻盈灵动。
(二)“撞水撞粉法”中水的重要性
水向来被人们视为基本物质的组成元素,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剂。纵观中国传统绘画史,画家非常注重对用笔、用墨的研究,而对于水的研究向来不够明确。从王维的水墨画中可以看出当时水与墨的结合,水墨画的产生与水密切相关,将不等量的水加入墨中,墨色就会发生不同层次的变化,所以墨色的变化取决于水在墨中的含量。其实,在用笔、用墨、用色时对水的量的把控不容忽视,所谓“以笔写水韵,水韵含墨意”,所以水对于中国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明清以前,“用水”技法在中国画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直至明清时期,此技法才被开始运用。清代画家张式对“用水”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由此可见,清代画家开始注重“用水”技法。而经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努力,与水有紧密关系的没骨画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且独具审美价值。“撞水撞粉法”促进了水在没骨画中的创造性运用,颜料的妙用全赖于水。水是无味、无色、无形的透明液体,其可塑性极强,五墨六彩、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等都离不开水的调和,因此画家在创作中使用此技法时,对水的分量把握要极其巧妙,这也是此技法的创作难点。而墨分五色,自然也离不开对水的含量的掌控。墨本身没有深浅浓淡之分,只有加入不同量的水以后,才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画家在墨中加入不等量的水后,再运用“撞水撞粉法”,可以使画面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水可与墨、色彩、各种颜料相互融合,且水既能融合两种不同性质的颜料(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还能使两种不同比重的颜料产生肌理效果,所以颜料的巧用主要在于水。利用水调和其他颜料,可以表现出花卉色彩鲜活、粉润清灵等特征,使画面呈现出清透水气,提升没骨画的审美特质。同时,“撞”需以水为媒介,并且水也不是单指清水,也有矾水等。因此,“撞水撞粉法”的关键在于“用水”,“撞”入的“粉”也要加入水。可见水在此技法中的重要性。
(三)“撞水撞粉法”中粉的特殊性
在色彩的运用技法中,最讲究用粉,但其分量也是最难掌握的。“粉”即“粉色”,就是相对不溶于水的粉状矿物颜料,“撞水撞粉”之“粉色”包括了所有矿物质颜料,而“水色”包括全部的植物颜料。矿物颜料主要源于矿石,矿石分为晶体矿石与非晶体矿石,而“粉色”主要是晶体矿石经研磨精制而成的结晶体颗粒。在使用“粉色”时,需用胶水进行调和。在中国画中,“用水”与“用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水与粉是相辅相成的,“撞粉”的过程依旧是靠水的流动性来完成的,但水中加入粉后,其流动性就减缓了,“撞粉”后的物象不像“撞水”那般有透感,而是会呈现出一种粉的凝滞感。“撞粉”常常是在画面中未干的颜色上撞入“粉色”,由于矿物颜料偏重,撞后会下沉,将部分植物色撞开后回流并浮于其上,干后形成变化丰富的自然肌理效果。粉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技巧性及特殊性。许多画家在注粉的角度和位置的选择上借鉴了西画中的光影和写实技巧,在他们的画面中,“撞粉”后的花卉植物能凸显出强烈的立体感,极具生动性和表现力。“撞粉法”通过“撞”的形式丰富了画面中物体的肌理与质感,通过“撞”把两种不相溶的颜料完美结合,且用以粉撞色、以粉撞水等多种不同形式丰富画面。粉在水的作用下自然晕散,可形成浓淡、厚薄不同的色层,使画面中的色彩形成明暗层次的变化。在“撞”的作用下,花卉植物的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撞粉”产生的画面极具流动感和趣味性,用粉之浓淡、厚薄与“水色”相融互渗,在变幻间形成粉、色交融,自然天成的画面效果,突破了中国没骨画传统技法的束缚。
三、“撞水撞粉”在不同画家笔下的特征
晚清岭南画派的奠基人是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他们在传承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基础上开创了“撞水撞粉法”,并对此技法加以运用与发展。高剑父认为:“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自宋画院至南田时,用法皆系抹粉、挞粉、点粉、勾粉而已,未尝有撞粉也。有之则始自梅生、藕塘,虽有其法而略异,为烘粉一法是他独到处。吾师继之,则以粉撞入色中,使粉溶浮于表面,于是润泽松化而有粉光了。”“二居”是对中国的没骨花鸟画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个画家,他们改变了没骨花鸟画传统的绘画理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突破了没骨画的技法,在保留没骨画妙处的基础上,又富有创造性地加强了水在绘画技法中的运用,在用水上恰到好处地把握其分量。以“撞水撞粉法”塑造出来的花卉,在水的作用下,颜色深浅浓淡有致,质感润泽,清淡秀雅,给人一种逼真自然之感,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以“宋人古法元人韵”为绘画观念,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技法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表现了岭南地区水色充盈的气韵境界,并对后期“二高一陈”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撞水撞粉法”在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创作中也具有鲜明的体现。任伯年是我国晚清时期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海上画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取传统绘画和西方设色方法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水”“用粉”技法,且其“用粉”技法非常巧妙,无人能及,创作的花鸟画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任伯年对“撞水撞粉法”的运用多见于他的小品画中(图1),并善于运用这种技法来表现花卉、蔬果、动物等各种题材,在对水与色、粉与色的运用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通常在色与粉未干时加入几滴清水将其撞开,形成水色交融、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孔六庆在《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一书中也有关于“海上画派”的相关论述,并在介绍任伯年的花鸟画时提出:“在色与水、粉与水的具体技法运用中,独到之处是常在色彩未干之前,用或粉或墨或其他色勾筋:白粉未干之前也常加进水或水色,以得到水色融化的趣味。此技法的运用,渗透了他对色彩的理解与灵性。”在王小红所著的《海派巨擘:任伯年》一书中也有提到任伯年的“用粉”:“他喜欢用撞水撞粉法,就是在颜色未全干之际,点上水滴或白粉,如此一点,使原本明艳的颜色更显得灵秀剔透,珠圆玉润。胭脂红染就雁来红,石绿圈点小圆果,淡墨撇竹叶,健硕的花鸡是画面中的主角,以白粉染点鸡身,浓墨刷鸡的首、尾,洋红点睛。用色与用粉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画家独特的风格。”任伯年用“撞水撞粉法”准确描绘不同物体的质感,花的娇嫩鲜艳、动物的形神兼备都跃然纸上,技法精湛、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极具研究价值。
四、结语
在中国当代画坛,绘画的色彩、图式正日益丰富,绘画所用材料也在不断拓展和更新。“撞水撞粉法”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独特技法,它是由没骨技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在工笔与写意结合的基础上开拓出了新的契合点,并且其体现的效果是传统工笔画所不能达到的。同时,这一技法也不会受到绘画颜料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的限制,是中国画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产物,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变化,在变化中有创新,主要以“撞”为中心,使水、粉、墨相互撞染并积淀于画面,形成不同的画面肌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图式语言,其浑然天成的画面效果不断满足着不同画家和不同观赏者的审美需求。从古至今,在开展艺术创作时,画家都不能仅固守陈规,而应在传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创作方式。与传统花鸟画绘画技法相比,“撞水撞粉法”更具多样性,是中国历代画家不断积累的文化成果,为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语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周婵娟.“撞水撞粉”于没骨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7.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黄小庚,吳瑾.广东画坛实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4]王海蓉.任伯年粉彩花鸟画风格成因及其技法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5]蔡谨蔚.论居巢居廉撞水撞粉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作者简介:
王姝文,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