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瑞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不仅对岳阳楼的壮观景象进行详细描写,同时也将气候变化的特征完美地呈现给读者。除此之外,《岳阳楼记》还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态度以及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将景与情进行了深度融合,从景物描写出发并上升至政治理念以及爱国情怀,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使得文章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写景、叙事等,且语言精练,感情真挚,将作品的艺术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文章共由三大部分的内容构成,将记叙、写景、抒情与议论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完美的整体。虽然文章花了大篇幅内容来对景物进行描写,但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不同的景色对人的感受所带来的影响,但又指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此,作者的境界上升到新的层次。这一写作手法也突出了作者心怀天下的气魄和胸襟。最后一段则是文章的主旨,主要作用在于统领全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作者在结合自身经历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看法。在进行议论的过程中,将人与景进行有机结合。从悲到喜,从忧到乐,不仅展现了文章的丰富情感,同时也实现情与理的交融。
文章的思想与内涵是判断文章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家国情怀,与传统的明哲保身思想有着根本区别。文章虽然对景物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但其中却包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也是《岳阳楼记》得以传诵千古的最主要原因。作者不仅对“忧乐”思想提出新的解释,同时也对自身所处的时代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从本质上来看,范仲淹所提出的“忧乐”思想不仅体现作者对家国天下的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人民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地位。从景物描写逐步上升至忧民、忧国、忧天下的情怀,层层递进,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思想高度,同时也突出作者对“小我”的突破和超越。不以个人悲喜为主,而是心系家国和天下,由此可见文章的立意之高远。
岳阳楼作为一处著名景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的歌颂对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为文章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历史文人在创作时均会采用寄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身的内心世界。然而,在《岳阳楼记》的创作过程中,范仲淹从洞庭湖的景色变化入手,来衬托自身的“仁人之心”。从这一层面不难看出《岳阳楼记》的新颖之处。在创作的过程中,范仲淹虽然对洞庭湖的景色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写,但仅是将洞庭湖与岳阳楼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二者景色的相互映衬,来突出洞庭湖的瑰丽美景。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着重对洞庭湖的景色进行描寫,这一布局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突出楼与湖之间的紧密联系。但从整篇布局来看,不论是对景的描写还是对情感的刻画,其最终目的均在于揭示文章主题,这也是《岳阳楼记》与其他同类作品的最大不同。简单来说,《岳阳楼记》虽然花了大量篇幅来对景物进行描写,但文章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景物的描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创作角度上别出心裁。
从文章语言来看,言辞精美,不事雕琢,但又字字珠玑,能够直达读者的内心。《岳阳楼记》中所使用的辞藻具有简练、精辟、形象、生动等一系列特征。比如,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中,作者使用了多种美好事物来表现在岳阳楼上看到的优美景色,如沙鸥、锦鳞等,此类描写不仅形象生动,同时也能达到激发读者联想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文章的感染力。除此之外,《岳阳楼记》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对仗句,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灵活性,将骈语与散句并用,不仅确保了用句的工整性,同时还展现用词的灵动性、丰富性,大大提高了文章本身的感染力。
除立意和角度外,文章的谋篇布局同样有着奇妙之处。从整体来看,范仲淹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分层铺写的方法,不仅确保结构的有序性,同时也保证文章的连贯性。文章共分为五大段落,第一段落中主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缘由进行介绍;第二段主要对岳阳楼的风光进行叙述,并对自古以来的文人骚客在登楼时的感受进行描绘;第三段主要描写恶劣的天气给人带来的悲伤感受;而第四段主要描写晴朗的天气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在第三与第四段中,作者通过明暗对比来制造反差。第五段则突出本文的主旨。从全篇布局来看,文章不仅首尾相应,且段落层层紧扣,不断深入,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谐性,文章布局的这一特征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能达到直击读者内心的效果。
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的过程中,不仅对体裁进行了创新,同时也保证了结构的有序性,深远的立意能够直达读者内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的景色进行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提高了文章的趣味性,是一篇真正值得传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