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考点透视】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在中考语文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象征、衬托、对比、照应、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在记叙文的阅读考查中,其提问模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1.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第×段中写道:“××××××。”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選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答题技巧】
象征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通过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得到答案。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起来。
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解答对比类试题,一般按照“手法名称+效果分析”的格式,即先直截了当地说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照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推进情节、揭示悬念、使结构前后圆合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前后联系,互相比较,寻找情节的对应点,用心记住一些场面、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回环,且在与“抑”的比较中,增强了“扬”的力度。要仔细分析作者“扬抑”的对象,还要注意把握前后内容的变化,前后感情的落差,分析使用抑扬关系的情况,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采用借景抒情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托物言志,指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典例解析】(2021·湖北随州)
胖子与瘦子
[俄罗斯] 契诃夫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眼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么?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②,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③,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儿……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⑧纳法尼亚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洋洋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呢,私底下用木料做些烟盒,挺不错的烟盒!一只卖一卢布。要是一下子买十只或更多的,可以让些价。凑合着过呗。知道吗,原本是个科员,如今上调到本部门任科长……往后就在那儿任职了。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星章。”
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嘴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我,大人……可说是非常高兴!您可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说,“干吗用这样的腔调!你我是少年时的朋友,何必用官场上的那套奉承?”
“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
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只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直要呕出来。他扭过脸,伸出手来告别。
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嘻嘻”笑声。他妻子也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
【注释】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 ②赫洛斯特拉特:古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 ③厄菲阿尔特:古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入境,出卖同胞。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试题解析】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参考答案】一是将胖子和瘦子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比如小说开端,油光满面的胖子气派地出场和精瘦干瘪的瘦子拖家带口蠕动在人流中,通过对比,显现出胖子和瘦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又如瘦子与胖子交谈时,瘦子“诚惶诚恐”的神态与胖子“得意洋洋”的神态进行对比,刻画出小官吏习惯性低三下四的奴性嘴脸。二是将瘦子在知晓胖子真实身份前后的言行进行对比。初见面时瘦子的语言充满了亲切感,得知胖子身份后,瘦子的语言则变得敬重和谄媚,通过对比突出瘦子的奴性心理和善变的性格特征。
【新题演练】
谒见胡杨
惠 雁
这世间的事物,有的闻听之下便生敬慕,有的看一眼便不能忘,直觉里仿佛有说不出的景仰与认同,蓝天里金色的胡杨便是。
胡杨远在两千余里之外,仿佛一颗我认同的心灵却远在万水千山,隔着千秋万代。
忽然就有机会去看胡杨,一场盼望已久的谒见,一場不敢想象的相约突然得以成行;未见到胡杨之前,心已超越脚步,超越行驶的速度跪于胡杨身边。
几百公里之内,皆是生命的禁区。哗啦一声,胡杨在眼前打开!就在这生命的禁区里打开。仿佛突然把你带到了一个不着一粒沙、没有一丝风的世界。胡杨,高大的、矮小的,密密连成一片生命的方阵。这生命的荒原上突然就有了胡杨!那半绿半黄的,是清新、纯朴的姑娘,在沙里端立、舞蹈;那一树金黄的,是秋日里尊贵的新娘,将一树炫目的金黄高标于蓝天;那空留枯枝、横陈斜躺于沙的,是守卫边陲阵亡的先祖。
胡杨,是沙漠里的生命之魂;胡杨,是活着的化石。胡杨,的确不仅仅是树了。对于生存的苛刻超过了怎样一种程度才铸就了今日的魂魄,才能万古长青到今天的6500万岁。
那战死疆场的先祖,那历历白骨或矗立,或倾斜,或仆地。先祖的白骨上犹有先祖的音容;胡杨的白骨上还长着胡杨的精神: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
胡杨林间,红柳丛中,那矮小的幼树,还是认不出胡杨模样的一株弱柳;胡杨,一岁两岁叶如柳,五岁六岁叶似杨,及至成年像银杏叶。胡杨,难道同时有着这三种树的基因?胡杨,在沙漠之海中尽饮干渴,淡咽长风,在晚秋的金风里,将生命中的一树干渴,一树凄冷,一树苍凉,盛开作一树繁花!将一曲悲歌唱作辉煌。
胡杨林间,看不见鸟儿的身影,但我听见了鸟儿的叫声,是胡杨养育了鸟儿的啼鸣;一阵风起,人人掩面,于纱巾一角,我看见一地明黄的、金黄的胡杨圆叶簌簌落地,在冷秋长风里,撒满天地的金黄,将一曲悲怆之歌唱作壮美。
我理解了,胡杨,为在沙漠里完成生命的壮观,此生里有几度涅槃!
长风中,广漠里,还有一棵棵的胡杨单独立于天地间,望不断那独立于沙的姿影,这姿影让我心里生出无边的空阔与玄想:这长不出一缕炊烟的荒漠里,却何以放得下这一棵胡杨,载得起胡杨成林;这空阔的沙漠上,这有一叶绝色生长的地方,似乎也刚好放得下我一颗心,我心放于此是如此的宁静、柔美,宽柔至没边没际。
胡杨是通灵之树,通自然之灵;胡杨是精神之树,传达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胡杨,虽死犹生。在我眼里,胡杨无生无死;胡杨已历经亿年活成了沙漠之魂。魂魄是不灭的,精神是不死的。
我心愿是沙上一胡杨,在风里长成通透,在天宇下长成孤单,无言里感受生命之于自然,静默里感知心灵之于宇宙。
额济纳旗,胡杨林;高擎满天金黄,铺洒满地黄金,这黄金之象蔚为大观照亮人的眼睛,这纯粹之象鲜艳夺目抑人的呼吸。这并不足以惊奇,惊奇的是这一煌煌之象,这一纯粹之景是盛开于生命的荒漠上;高擎的胡杨枝像金犀牛头上金色的尖角,刺破蓝天的无知无觉,刺醒幽冥里粘滞的心灵。
额济纳旗,胡杨林;我心跪于胡杨树下。
(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精美散文》)
1.谒见本指前去会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本文为什么以“谒见胡杨”为标题呢?
2.文章中哪些语句与“谒见”相照应?请找出两处。
3.文章第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文章以“谒见胡杨”为标题,说明胡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很高,如同地位较高的人一样。 2.“未见到胡杨之前,心已超越脚步,超越行驶的速度跪于胡杨身边。”“额济纳旗,胡杨林;我心跪于胡杨树下。” 3.开篇点明文章主题,表达作者对胡杨的敬慕、景仰之情。 4.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的不朽精神的赞美,流露出对坚强的生命的敬意。(开放题,大意相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