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双一流”建设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理念,指明了新方向,打造了新平台。目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实现内部发展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严峻挑战。因此,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一流师资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服务地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求,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追赶与超越。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民族地区;高等教育
民族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教育主体上,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速度和质量受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有限,因此,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完善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双一流”建设为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展望未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抓住“双一流”机遇,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双一流”的概念意味着高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能够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传承和更新优秀文化,体现了高等教育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品质,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具体概念。“双一流”建设为各类高校和学科的创新化和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更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有利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新时期,少数民族高校要保持民族情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效利用地理和文化生态,充分发挥其效益,丰富具有地域色彩的办学特色,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杆,在卓越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不断拓展。
(二)“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的“双一流”建设不是单纯复制或模仿外国,而是在符合本国、本土的基础上强调特色和创新。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要努力贴近当地需要,从地方特色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等地方特色,发展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优势学科,把地方特色转化为国际优势[1]。民族地区高校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保持特色学科优势地位,形成符合民族地区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建设“双一流”大学为新时期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和方向,使得民族地区高校将“标准”定格在让党和让人民满意上,把“质量”聚焦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提升和各族学生全面发展上,把“特色”书写在地方和民族地区的广袤土地上[2]。
(三)“双一流”建设打造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一方面,建设“双一流”要求高校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创新合作。这是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建设“双一流”需要大学创造良好的国际教学和研究环境,增加对外国优秀教师和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力。高质量大学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民族地区高校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应致力于加强与边境邻国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民族地区大学应为教师提供与世界一流教师、专家、学者合作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知识共创、共建、共享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整体上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一流师资队伍不足
高等教育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校地处少数民族高度集中、生态文化多样的地区,受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區无法吸引优秀教师,导致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短缺,特别是缺乏优秀教师,高素质教师数量少,难以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老、中、青年教师比例失调,且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观念的不成熟,导致了教师流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功利性。
(二)人才培养能力较弱
首先是教学观念、理念还不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民族地区的高校课堂教学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机械地等待教师把教学的知识内容灌输完毕,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然会形成学生创新精神的矮化,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缺乏问题意思与创新意识。此外,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大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识教育或者培养学者、教授的研究型教育,忽视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相比,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不能完全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研究水平较低
首先,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较低,科研人员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且缺少创新型的学术带头人,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办学规模、科研条件等限制无法给予优秀人才优越的条件,因此,对于创新型的学术带头人吸引力不大,较难形成所谓的科研创新团队。其次,民族地区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稀缺,科研经费不足。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研究指出“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立项课题主要以纵向课题为主”[3],这说明民族地区高校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较少与企业联系。
三、“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超越
(一)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
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纳入高等教育发展、学科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的各个环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育一大批具有家国主义情怀,愿意扎根民族地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民族智慧”与“民族方案”。
(二)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学科是高校发展特色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民族地区高校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套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基础,这也是服务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基,“学科”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因此,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毫不动摇地以学科为基础,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学科结构,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学科”,牢固树立“学科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以民族学一级学科为龙头、一流优质学科为带动、基础学科为创新发展的多样化教学科研体系”[4]。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创新式发展、特色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三)把服务地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求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既坚守本源,又主动满足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从而抓住机遇,创造活力,实现内涵式与高质量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创立起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国家、地区、民族经济进步、社会发展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形成大学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实施产教融合,才能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空间。
(四)把一流师资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每项功能的完满发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民族地区高校要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打通教师成长渠道,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还应坚持“引育并重”思想,积极实施“卓越人才引领、优秀青年教师引育、管理队伍人才能力提升和在职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等各项工程,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和引领,
加快培养和引进能够走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永利.“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自我发展的特色与转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6-19.
[2] 杨胜才.“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7(2):5-9.
[3] 金昌寿.对民族地区高校科研现状分析——以延边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3(33):78-79.
[4] 张京泽.民族高等教育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与担当[J].人民论坛,2020(22):8-10.
(作者简介:马雅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