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芾少时极聪颖,但家贫上不起学。
有孩子在附近私塾读书,他放牛偶尔路过,听见他们朗诵《三字经》《百家姓》,他就记住了,回到家便也摇头晃脑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之初,性本善”,一套一套的。
见儿子如此好学,父亲便忍痛给私塾先生送了二斗小米,让阿芾进了学堂。
先生问:“这孩子识字吗?”阿芾摇摇头。
阿芾爸连忙答:“这孩子不识字,可会背书。”
先生就说:“那就背几句听听。”
阿芾便滔滔不绝地背起了《百家姓》。刚背到一半儿,先生抚须微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必成大材。”
很快,阿芾已经不满足先生所教的內容了。先生就专门给阿芾开小灶,讲授一些更难懂的《大学》《中庸》之类的内容。
先生说:“好好读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阿芾问:“啥叫颜如玉?啥叫黄金屋?”
先生答:“你慢慢就知道了。”
一年后,阿芾就闻名乡里。十四岁参加乡试,一举夺了头名。
三年后,他早早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客栈里准备应试。
一天下午,客栈老板找到阿芾说:“有个先生来投宿,可房间满了,你看能不能上你房间来?也算帮我一个忙。”
阿芾说:“行啊。但你得少算我的房钱。那人住几天,就少算几天的。”
老板苦笑着说:“别处都是两人一间,我照顾你应试,一人一间,你还让我少算房钱?”
阿芾说:“咱说好的。你违约,就得退钱。”
老板说:“好好,我就退给你。没想到,你年纪不大,倒会算账,将来一准是个守财奴!”
阿芾笑笑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房客是一位精瘦的老头,五十多岁,布衣布鞋,像个乡下人。
这老头跟阿芾住在一起,和阿芾挺说得来。老头说他是做买卖的,每年都来京城。阿芾读书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懂,老头见过世面,两个人山南海北聊了半宿,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两天后,他们更熟了。阿芾跟老头详细讲了家中的情况,说他此生一旦金榜题名,定要让爹妈过上好日子。
老头说:“家事国事都是大事,有国才有家,能成为国家栋梁,当先以国家为重,而后再顾小家。”
阿芾点头称是。
第三天天蒙蒙亮,老头便悄悄起床穿衣,跟阿芾告别说:“小伙子,祝你荣登皇榜啊!”
阿芾送老头出了屋。
一回来,就见有个小布袋在老头铺上。阿芾打开一看,里面有二文铜钱。他便放在自己床铺下。刚放好,老头突然返回来。
老头说:“人老了,记性差。我的小布袋八成落在屋里了。”
阿芾立即说:“没看见有啥布袋呀!”
老头愣了一下说:“没有就没有,无所谓,反正里面就二文钱。”
老头又转身走了。
阿芾从床铺下取出布袋,倒出二文钱,放在手掌里摩挲不停。
半年后,阿芾荣任云州黄云县县令。
上任一年,阿芾励精图治,把黄云县治理得不错。但他也彻底知道了啥叫颜如玉,啥叫黄金屋。他一面勤政为民,一面暗地搜刮民财,收受贿赂。娶了一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还在家乡盖了深宅大院。
这一年,云州知府易主。原知府因朝廷有人弹劾,被罢官。本来阿芾用重金跟原知府成为挚友。如今,这棵大树说倒就倒了。
阿芾并不着急。他想:我能跟原知府称兄道弟,我就能跟现任知府称兄道弟。很快,阿芾就把情况摸准了:新任知府姓周,家住云州,由益州调来。
阿芾便持珠宝登门。可是,帖子送进去,回复说知府不予接待。阿芾闷闷不乐:这家伙胃口大得很呀。
再备厚礼登门。
知府仍不见。
阿芾有些火:你不就是一个知府吗?这么贪?难道让我送你座金山不成?好吧,羊毛出在羊身上,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阿芾狠狠心,几乎倾其老本,第三次登门拜访。
果然,知府传令进见。
阿芾暗自冷笑:果然狮子大开口啊。
可是,当阿芾见到了新任知府,却笑不起来了。这不是三年前在京城同宿的那个小老头吗?
知府阴着脸说:“我不想见你,可你三番屡次要见。你说,有什么话要讲?”
阿芾连忙赔着笑脸说:“听说老师来了,特地拜访,愧对老师教导之恩了。”
知府说:“当年那二文钱,你可记得?”
阿芾立刻脸色赤红:“学生该死!见钱眼开!”
知府说:“二文钱虽少,可见你的人品。这样吧,听说黄云县大灾,灾民四处讨饭,这些黄金,你就给老百姓买粮食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阿芾不敢违抗知府之命,随知府到黄云县买粮放粮。
阿芾被革职后,回了家乡。不久便抑郁而亡。
孟静:河北省承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并获奖。
编辑 沈不言